人物介紹
女作曲家。祖籍蘇州,1919年9月23日生於上海,逝世於2008年3月19日。自幼愛好音樂。1944年畢業於
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系,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作曲系。曾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講師。曾從師於
弗蘭克爾(德籍教授)、
譚小麟教授等。建國後,長期在
中央音樂學院音工團和
中央樂團創作組工作。歷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中央樂團作曲,
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至三屆理事、第四屆副主席。中國電影音樂學會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
兒童音樂學會名譽會長。 作品主要在聲樂領域,包括合唱、獨唱、民眾歌曲及兒童歌曲等。作有無伴奏合唱《
牧歌》、《紅軍根據地大合唱》,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條心》獲第三屆
世界青年聯歡節歌曲比賽一等獎。合唱曲《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獲1964年全國民眾歌曲一等獎,兒童歌曲《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獲全國第二次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音樂作品一等獎。歌曲《新的長征,新的戰鬥》於1980年被評為優秀民眾歌曲。影響廣泛的合唱作品還有:《
飛來的花瓣》、《
烏蘇里船歌》等。電影音樂《
青春之歌》、《
紅旗譜》、《
為了和平》、《
元帥之死》、《
駱駝祥子》等。她還翻譯出版了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管弦樂法原理》一書。1981年她和中國其他女作曲家的作品,應邀在義大利舉行的婦女音樂聯歡節上展出。1990年在京舉行個人作品音樂會。
大事記
1919年9月23日生於上海。讀中學時開始學鋼琴。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她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上海淪陷後,到湖南、江西一帶參加抗日宣傳工作。
1940年入重慶國立
音樂學院鋼琴系學習。 1941年回到上海,考入
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又先後從李惟寧、馬瓊斯、
弗朗克、
譚小麟等教授學習鋼琴、和聲、對位等音樂課程1944年畢業。
1948年又畢業於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
1985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瞿希賢所作第 1首歌曲《春耕歌》發表於1938年。以後幾十年間她創作了《
無家別》、《戰地月光曲》、《怎么辦》、《農村小唱》、《全世界人民心一條》、《我們要和時間賽跑》、《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新的長征新的戰鬥》、《中國當代之歌》等大量為民眾所喜愛的歌曲。瞿希賢所寫的兒童歌曲旋律明快,形象生動,其中以《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等最為突出。瞿希賢對合唱藝術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1954年,她根據內蒙古民歌改編的
無伴奏合唱《牧歌》,成為國內外音樂團體經常演唱的曲目之一。此外,她所創作的《紅軍根據地大合唱》在全國第 1屆音樂周上獲得好評。
60年代以來,瞿希賢還先後為影片《青春之歌》、《
紅旗譜》、《
元帥之死》、《
駱駝祥子》等配樂。她的電影音樂作品以強烈的時代氣息,濃郁的
地方色彩,有力地表達了影片的主題思想和人物內心世界。幾十年來,瞿希賢創作了數百首歌曲,已編輯的作品專集有《瞿希賢獨唱歌曲集》(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瞿希賢歌曲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收集了1938~1984年的作品。
中日友好醫院高幹病房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瞿希賢是因肺癌晚期去世,去世時十分悽慘,身在國外的子女都不在身邊,只有一個護工照顧。
作品簡介
《
牧歌》原為流傳於東蒙
昭烏達盟的典型的長調民歌,在簡潔的旋律與字裡行間中流露出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全曲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曲調優美抒情,寬廣悠長,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上句在高聲區圍繞著五度音“5”上下迴旋,悠揚飄逸,仿佛是藍天中飄著朵朵白雲;下句轉入低音區低回歌唱,以“1”為中心圍繞進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進,低回婉轉的旋律,猶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銀的羊群,展現了草原牧區美麗、壯闊的景象。《牧歌》流傳於中國內蒙古東部地區, 表達了蒙古人民對遼闊草原和放牧生活的無限摯愛和深情眷戀。這首民歌有著樸實優美雋永的特徵, 它本身有一個很好的歌詞, 給人的感覺是一切都很寬廣優美, 合乎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翠綠的草地上, 跑著牡羊;羊群像珍珠, 撒在綠絨上。無邊的草原, 是我們的故鄉; 白雲和青天, 是我們的蓬帳。早霞迎接我, 自由地歌唱, 生活是這樣幸福歡暢”。這首無伴奏合唱, 用非常高明和學院化的寫作技巧, 利用
復調自由
卡農手法寫成一首此起彼伏和非常感動人心的合唱曲。寫於1953年的作者, 怎也不會想到, 他會無法走完後來"文革"的苦難歷程。50年代初,誕生了一首根據
東蒙民歌改編的無伴奏合唱曲《
牧歌》。它像一碗醇厚的馬奶酒,使所有聽過它的人,都醉臥草場,樂不思蜀。不少外國來華團體都要演唱這首歌。他們用了兩個字概括對它的印象,那就是──天籟。這正是那個清新、和諧的時代在作曲家心目中的反映。然而許多人也許並不知道曲作者瞿希賢當時並沒到過
內蒙古草原,直到如今都沒去過。她怎么會想起創作這樣一首歌呢?1954年的一天,作曲家
安波來到瞿希賢家,瞿希賢拿出《東蒙民歌選》,想挑幾首唱來聽。沒想到他們竟從頭唱到了尾,完全被歌中的草原風情迷住了,最後每人圈出三首認為是最動人的,
有一首歌被劃上了兩個圈,這就是《牧歌》。
這是根據流傳於內蒙
昭烏達盟的長調民歌改編的無伴奏
混聲合唱曲,作品在套用人聲寫景抒情方面,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中國民歌中的“
牧歌”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產生音樂體裁“牧歌”完全不同,前者自古就有,是蒙古人民放牧時唱的,具有山歌的性質;後者是一種世俗歌曲,到16世紀時演變成了無伴奏合唱曲。
個人作品
個人軼事
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綜合素質測試剛剛開始,第一位選手抽中的題目是根據音樂回答問題。此時,電視機中傳來了《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氣勢宏偉的歌聲。評審
徐沛東沉重地說:“這首歌是作曲家瞿希賢創作的,今天中午,她剛剛去世。”隨著,這位
中國音協黨組書記,沉浸在了深情而又悲沉的回憶之中,講起了他小時候就喜歡上了瞿希賢的歌……甚至忘了他還要為選手的答題進行當場評判。
作曲家 來自上海
瞿希賢是在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故世的,享年89周歲。聽到
徐沛東的這番話,腦海里頓時浮現出那位清瘦的老人。她是上海人,畢業於當時的
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系和上海
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作曲系。
上海歌劇院和平安合唱團為她舉辦作品音樂會,她特地回到上海指導排練。記者去她妹妹家採訪她時,這位老人剛剛癌症手術不久。談起她作曲的這首《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時,她坦然地講起了一段故事。這首歌是1963年在那時的形勢感召中寫的,作品完成後,很快就錄了音。第二年,大型
音樂舞蹈史詩《
東方紅》開排,這首歌原定作為壓台作品。周恩來總理來審查節目,看到這裡時,他想了好久,然後說:“光是
無產者團結,會把別人嚇跑的,我們團結的面應該更大。”歌被撤換了,但這件事給瞿希賢留下了深刻印象。
好歌曲 代代相傳
如今的中老年人,小時候絕大多數唱過瞿希賢的《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歌不知影響了多少人,在許許多多日子裡,瞿希賢讀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信,與無數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在信中討論這首歌對人生的意義。她說:“真想不到,一次奉命創作,居然會感受到那么多人的心靈。”1957年底,她所供職的原
中央樂團創作組負責人
管樺,寫了這首歌詞,希望瞿希賢能譜曲。她一看,這不像是歌詞,而是一篇敘事性的散文詩。但是,管樺是詩人、作家,又是領導,瞿希賢只得反覆研讀,尋找靈感。漸漸地,她被字裡行間真誠的情感和質樸的意境所感動,於是,馬上彈琴譜曲,一首感動無數人的歌曲由此誕生。
難計算 作品無數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瞿希賢一生創作了無數歌曲。有人曾問她:“你有沒有統計過作品數量?”她回答道:“只顧寫,倒是從來沒有去數創作了多少首歌。”其實,在幾十年里,她創作的歌曲時常縈繞在人們的耳畔:
無伴奏合唱《
牧歌》《紅軍根據地大合唱》《全世界人民一條心》,曾獲得第三屆
世界青年聯歡節歌曲比賽金獎;《
青春之歌》《
為了和平》《
紅旗譜》《駱駝祥子》等電影的音樂;合唱《
烏蘇里船歌》《
飛來的花瓣》等等。她還著書譯作,為中國的音樂事業發揮了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