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培養

真菌感染可引起的疾病稱為真菌病。根據侵犯人體部位的不同,可以將真菌感染性疾病分為淺表真菌感染、皮膚真菌感染、皮下組織真菌感染和系統性真菌感染。其中淺表真菌感染和皮膚真菌感染統稱為淺部真菌感染,皮下組織真菌感染和系統性真菌感染統稱為侵襲性真菌感染。隨著大劑量免疫抑制劑、化療藥物以及廣譜抗生素的濫用,使得免疫抑制的患者逐漸增多,導致侵襲性真菌感染病例不斷增加,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致死率在全球呈上升趨勢。臨床上常用的真菌感染的診斷方法主要有直接塗片法,真菌培養法,以及病理學組織檢查等方法。真菌培養是實驗室檢查中的重要環節,培養出致病真菌是進一步鑑定菌種的前提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菌培養
  • 專科分類:感染科
  • 檢查分類:真菌培養
  • 相關疾病:真菌病
臨床意義,正常值參考範圍,

臨床意義

檢查有無真菌感染。真菌培養第一步是從臨床標本中培養真菌的初代培養常規的真菌,培養需要在28℃~30℃溫度下培養3~4周。一般培養4周后,若無真菌生長可報陰性;若發現培養出真菌,可報陽性。然後進行真菌的鑑定,典型菌種可直接報告種屬,不典型菌種根據基本表現,採用適當的標準鑑定培養基,標準培養條件下培養,必要時要結合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鑑定。

正常值參考範圍

真菌培養陰性(正常尿、痰、糞便、咽標本可有少量類酵母菌落,其他標本均為陰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