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真菌學

現代真菌學

《現代真菌學》是2017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廖萬清、吳紹熙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真菌學
  • 作者:廖萬清、吳紹熙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
內容提要,目錄,

內容提要

前言
真菌病學是研究致病真菌侵犯人體後引起不同疾病的病原、機制、診斷、治療和預防的一門重要學科。淺部病原真菌可侵犯人體的光滑皮膚、毛髮、指(趾)甲,引起各種癬菌,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國,全球淺部真菌病的患病率為20%~25%,危害廣泛。深部病原真菌則可以侵犯人體的心、肝、脾、肺、腎、腦、血液、胃腸、骨骼等各個器官和系統,而且預後嚴重,死亡率高。特別是由於種種原因引起機體抵抗力降低的患者容易發生真菌感染,如嚴重創傷,長期套用激素、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以及燒傷、器官移植、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腫瘤患者等。
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美國因注射污染的甲強龍引起的暴發性深部真菌感染達749例,死亡61例,鑑別後發現是以往認為不致病的嘴突臍孢菌引起的嚴重感染。近年來,筆者等發現指甲隱球菌、膠囊青黴等引起腦膜炎及肺部感染等不同疾病,引起了世界各國臨床醫務人員及基礎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目錄

第一篇 概論
1我國病原真菌學研究的歷史及重要進展
1.1真菌病學研究
1.1.1淺部真菌病
1.1.2深部真菌病
1.1.3深部真菌病治療
1.1.4真菌病的預防
1.2基礎理論
1.2.1病原真菌
1.2.2真菌毒素及致癌真菌
1.3藥物研究
1.3.1抗真菌藥物
1.3.2藥用真菌
1.3.3新藥研製及藥敏測定
1.4我國醫學真菌學研究成果與展望
2真菌的生物學
2.1真菌的概念、命名與分類
2.1.1真菌的概念
2.1.2真菌的命名
2.1.3真菌的分類
2.2與人類相關的真菌種類
2.2.1對人類有益的真菌
2.2.2對人類有害的真菌
2.3真菌的形態
2.3.1真菌的營養體
2.3.2真菌的繁殖體
2.3.3真菌的菌落
2.4真菌的生活史
2.4.1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2.4.2真菌生活史的類型
3真菌超微結構
3.1真菌的電子顯微鏡檢查技術
3.1.1掃描電鏡技術(SEM)
3.1.2透射電鏡技術
3.2真菌的超微結構
3.2.1細胞壁以外成分
3.2.2細胞壁
3.2.3間隔
3.2.4細胞膜
3.2.5線粒體
3.2.6溶酶體
3.2.7核糖體
3.2.8液泡
3.2.9微體
3.2.10微絲與微管
3.2.11高爾基體
3.2.12內質網
3.2.13膜邊體
3.2.14鞭毛
3.2.15細胞核
4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
4.1抗真菌感染的非特異性免疫
4.1.1非特異性屏障作用
4.1.2非特異性細胞免疫
4.1.3非特異性體液免疫
4.2抗真菌感染的特異性免疫
4.2.1抗真菌感染的特異性體液免疫反應
4.2.2抗真菌感染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
4.3真菌感染的免疫學診斷
5真菌病的組織病理學
5.1採取活組織標本的適應證及注意事項
5.2採取活組織標本的技術
5.3標本的切片製作
5.3.1標本的固定
5.3.2脫水與透明
5.3.3包埋
5.3.4切片、粘片及封固
5.4真菌病理組織標本的染色法
5.4.1石蠟切片蘇木素伊紅染色法
5.4.2真菌的特殊染色法
5.5真菌病的組織病理變化
6真菌學實驗室檢測方法
6.1病原真菌的鑑定方法
6.1.1直接鏡檢與培養
6.1.2API法鑑定真菌
6.1.3產色培養基鑑定
6.1.4G試驗
6.1.5GM試驗
6.1.6乳膠凝集(LA)試驗
6.2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學檢測
6.2.1G+C含量分析
6.2.2核型(EK)分析
6.2.3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
6.2.4核酸雜交分析
6.2.5核酸體DNA序列分析
6.2.6PCR相關檢測分析
6.2.7基因晶片檢測分析
6.2.8非PCR擴增核酸檢測分析
6.2.9蛋白分析
6.3結語
7病原真菌感染的動物模型
7.1動物模型的概要及意義
7.1.1動物模型可套用於真菌致病機制的研究
7.1.2動物模型可套用於真菌病臨床診斷技術的研發
7.1.3動物模型可套用於抗真菌藥物的研發
7.2傳統動物模型與真菌病的研究
7.2.1傳統動物模型種類的選擇
7.2.2動物模型實驗參數的設定
7.2.3動物模型感染途徑的選擇
7.3蠟蛾、線蟲等非脊椎動物模型在真菌研究中的套用
8抗真菌藥物
8.1抗真菌藥物作用機制
8.1.1破壞真菌細胞膜
8.1.2損害真菌細胞壁
8.1.3影響核酸合成和功能
8.1.4其他作用機制
8.1.5作用機制尚不明的藥物
8.2外用抗真菌藥物
8.2.1多烯類抗真菌抗生素
8.2.2咪唑類藥物
8.2.3丙烯胺類(allylamines)和苯甲胺(benzylamines)類藥物
8.2.4硫代氨基甲酸酯類
8.2.5吡啶酮類
8.2.6嗎啉類
8.2.7抗真菌藥物的一些特殊作用
8.3系統抗真菌藥物
8.3.1兩性黴素B(amphotericin B, AmB)
8.3.2灰黃黴素(griseofulvin)
8.3.3酮康唑(ketoconazole)
8.3.4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8.3.5氟康唑(fluconazole)
8.3.6伏立康唑(voriconazole)
8.3.7泊沙康唑(posaconazole)
8.3.8特比萘芬(terbinafine)
8.3.9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
第二篇 淺部真菌病
9淺部病原菌分類
9.1概述
9.1.1淺部病原真菌分類
9.1.2皮膚癬菌按菌落特徵及大分生孢子的形態分類
9.2毛癬菌屬
9.2.1紅色毛癬菌
9.2.2須癬毛癬菌
9.2.3斷髮毛癬菌
9.2.4玫瑰色毛癬菌
9.2.5許蘭毛癬菌
9.2.6紫色毛癬菌
9.2.7同心毛癬菌
9.2.8猴類毛癬菌
9.2.9疣狀毛癬菌
9.2.10馬毛癬菌
9.2.11北非毛癬菌
9.2.12西非毛癬菌
9.2.13赤非毛癬菌
9.2.14阿耶洛毛癬菌
9.3小孢子菌屬
9.3.1鐵鏽色小孢子菌
9.3.2犬小孢子菌
9.3.3石膏樣小孢子菌
9.3.4奧杜盎小孢子菌
9.3.5雞禽小孢子菌
9.3.6豬小孢子菌
9.3.7歪斜形小孢子菌
9.3.8粉小孢子菌
9.3.9柯克小孢子菌
9.3.10萬勃小孢子菌
9.3.11雜色小孢子菌
9.3.12總狀小孢子菌
9.4表皮癬菌屬
9.5角層真菌及其他
9.5.1馬拉色菌屬
9.5.2掌黑癬菌
9.5.3毛結節菌
9.5.4紅癬菌
9.5.5腋毛菌
10頭癬
10.1病因及發病機制
10.2流行病學
10.2.1歐洲
10.2.2北美洲
10.2.3墨西哥
10.2.4加勒比地區
10.2.5亞洲
10.2.6非洲
10.2.7中國
10.3臨床表現
10.3.1白癬
10.3.2黃癬
10.3.3黑點癬
10.3.4膿癬
10.4實驗室檢查
10.5診斷與鑑別診斷
10.6預防與治療
10.6.1預防
10.6.2治療
11體癬和股癬
11.1體癬
11.1.1病因及發病機制
11.1.2臨床表現
11.1.3實驗室檢查
11.1.4診斷及鑑別診斷
11.1.5預防和治療
11.2股癬
11.2.1病因及發病機制
11.2.2臨床表現
11.2.3實驗室檢查
11.2.4診斷及鑑別診斷
11.2.5預防及治療
12手癬和足癬
12.1手癬
12.1.1病因及發病機制
12.1.2臨床表現
12.1.3實驗室檢查
12.1.4診斷及鑑別診斷
12.1.5治療與預防
12.2足癬
12.2.1病因及發病機制
12.2.2臨床表現
12.2.3實驗室檢查
12.2.4診斷及鑑別診斷
12.2.5預防及治療
13甲真菌病
13.1病因和流行病學
13.2臨床表現
13.3臨床類型
13.4實驗室檢查
13.5診斷和鑑別診斷
13.6治療
14疊瓦癬
14.1病因和流行病學
14.2臨床表現
14.3實驗室檢查
14.4診斷和鑑別診斷
14.5治療和預防
15馬拉色菌感染及馬拉色菌病
15.1花斑癬(花斑糠疹)
15.1.1病因和流行病學
15.1.2臨床表現
15.1.3實驗室檢查
15.1.4診斷和鑑別診斷
15.1.5治療
15.2馬拉色菌毛囊炎
15.2.1病因
15.2.2臨床表現
15.2.3實驗室檢查
15.2.4診斷和鑑別診斷
15.2.5治療
15.3甲馬拉色菌病
15.3.1病因
15.3.2臨床表現
15.3.3實驗室檢查
15.3.4診斷和鑑別診斷
15.3.5治療
16癬菌疹
16.1病因和發病機制
16.2臨床表現
16.3實驗室檢查
16.4診斷和鑑別診斷
16.5治療和預防
17掌黑癬
17.1病因和流行病學
17.2臨床表現
17.3實驗室檢查
17.4診斷和鑑別診斷
17.5治療和預防
18毛結節病及其他
18.1毛結節病
18.1.1白毛結節菌病
18.1.2黑毛結節病
18.2紅癬
18.2.1病因
18.2.2臨床表現
18.2.3實驗室檢查
18.2.4診斷與鑑別診斷
18.2.5治療和預防
18.3腋毛菌病
18.3.1病因和流行病學
18.3.2臨床表現
18.3.3實驗室檢查
18.3.4診斷和鑑別診斷
18.3.5治療及預防
第三篇 深部真菌病
19念珠菌病
19.1真菌學
19.1.1念珠菌屬的特徵
19.1.2念珠菌種的主要特徵
19.1.3主要致病菌種的特徵
19.1.4念珠菌的免疫學
19.2念珠菌病
19.2.1概述
19.2.2病因
19.2.3發病機制
19.2.4病理
19.2.5臨床表現
19.2.6實驗室檢查
19.2.7診斷和鑑別診斷
19.2.8治療
19.2.9預後
19.2.10預防
20隱球菌病
20.1真菌學
20.1.1隱球菌屬的特徵
20.1.2主要致病菌種的特徵
20.2隱球菌病
20.2.1發病機制
20.2.2臨床表現
20.2.3診斷
20.2.4治療
21麴黴病
21.1真菌學
21.1.1麴黴菌的特徵
21.1.2麴黴屬的分群檢索表
21.1.3主要致病菌種的特徵
21.1.4動物實驗
21.2疾病特點
21.2.1病因和流行病學
21.2.2發病機制
21.2.3組織病理學表現
21.2.4臨床表現
21.2.5實驗室檢查
21.2.6診斷和鑑別診斷
21.2.7治療
21.2.8預防
22孢子絲菌病
22.1真菌學
22.1.1直接鏡檢
22.1.2培養檢查
22.1.3動物接種
22.2孢子絲菌病
22.2.1病因和流行病學
22.2.2發病機制
22.2.3臨床表現
22.2.4實驗室檢查
22.2.5臨床診斷
22.2.6鑑別診斷
22.2.7治療
23著色芽生菌病
23.1真菌學
23.1.1卡氏枝孢瓶霉
23.1.2著色霉屬
23.1.3疣狀瓶霉
23.1.4皮炎外瓶霉
23.2流行病學
23.3臨床表現及診治
23.3.1CBM臨床表現分型
23.3.2組織病理學檢查
23.3.3真菌學檢查
23.3.4鑑別診斷
23.3.5併發症
23.3.6治療
24接合菌病
24.1真菌學
24.1.1醫學相關接合菌的分類學研究進展
24.1.2毛霉目常見的致病真菌
24.1.3蟲霉目常見的致病真菌
24.2毛霉病
24.2.1流行病學
24.2.2致病機制
24.2.3臨床表現
24.2.4診斷
24.2.5治療
24.3蟲霉病
24.3.1流行病學
24.3.2臨床表現
24.3.3診斷
24.3.4治療
25毛孢子菌病
25.1真菌學
25.1.1概述
25.1.2阿薩希毛孢子菌
25.1.3皮膚毛孢子菌
25.1.4倒卵狀毛孢子菌
25.1.5皮瘤毛孢子菌
25.2毛孢子菌病
25.2.1病因和流行病學
25.2.2臨床表現
25.2.3實驗室檢查
25.2.4診斷和鑑別診斷
25.2.5治療
26青黴病
26.1真菌學
26.2馬爾尼菲籃狀菌病
26.2.1流行病學
26.2.2致病機制
26.2.3臨床表現
26.2.4臨床診斷
26.2.5鑑別診斷
26.2.6治療
26.2.7預後
27地霉病
27.1真菌學
27.1.1地霉屬的特徵
27.1.2地霉屬分種檢索表
27.2地霉病
27.2.1病因
27.2.2臨床表現
27.2.3實驗室檢查
27.2.4診斷與鑑別診斷
27.2.5治療
28組織胞漿菌病
28.1真菌學
28.1.1真菌培養
28.1.2組織胞漿菌的鑑定與鑑別
28.2組織胞漿菌病
28.2.1流行病學
28.2.2致病機制
28.2.3臨床症狀
28.2.4實驗室檢查
28.2.5治療
28.2.6預防
附:莢膜組織胞漿菌杜波變種
29球孢子菌病
29.1概述
29.1.1真菌學
29.1.2真菌培養
29.2流行病學
29.3致病機制
29.4臨床症狀
29.4.1原發性肺球孢子菌病
29.4.2播散性球孢子菌病
29.5實驗室檢查
29.5.1直接鏡檢
29.5.2真菌培養
29.5.3組織病理學檢查
29.5.4其他診斷方法
29.6治療
30副球孢子菌病
30.1真菌學
30.2流行病學
30.3致病機制
30.4臨床症狀
30.4.1急性、亞急性感染
30.4.2慢性感染
30.5實驗室檢查
30.5.1直接鏡檢
30.5.2組織病理學檢查
30.5.3培養
30.5.4血清學檢查
30.5.5分子生物學方法
30.6治療
30.6.1磺胺類藥物
30.6.2兩性黴素B
30.6.3咪唑類藥物
31皮炎芽生菌病
31.1真菌學
31.1.1真菌鏡檢
31.1.2培養
31.1.3動物接種
31.1.4鑑定與鑑別診斷
31.2皮炎芽生菌病
31.2.1臨床表現
31.2.2實驗室檢查
31.2.3病理
31.2.4治療
32足菌腫
32.1真菌學
32.1.1致病菌分類
31.1.2真菌檢查
32.2足菌腫
32.2.1病因和流行病學
32.2.2臨床表現
32.2.3實驗室檢查
32.2.4診斷和鑑別診斷
32.2.5治療和預防
33鼻孢子菌病
33.1真菌學
33.1真菌檢查
33.1.1真菌鏡檢
33.1.2電鏡檢查
33.2鼻孢子菌病
33.2.1病因和流行病學
33.2.2臨床表現
33.2.3實驗室檢查
33.2.4診斷和鑑別診斷
33.2.5治療
34真菌敗血症
34.1概述
34.2病原學
34.3流行病學
34.4發病機制與病理
34.5臨床表現
34.6實驗室檢查
34.6.1一般實驗室檢查
34.6.2真菌鏡檢、分離與培養
34.7診斷與鑑別診斷
34.8預防與治療
34.9預後
35真菌性關節炎
35.1病因
35.2臨床表現
35.3實驗室檢查
35.4診斷與鑑別診斷
35.5治療
36器官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
36.1真菌學
36.1.1念珠菌屬
36.1.2麴黴屬
36.1.3地域性感染的真菌
36.2診斷與治療
36.2.1臨床表現
36.2.2診斷
36.2.3治療與預防
37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的真菌感染
37.1診斷與鑑別診斷
37.2治療
38燒傷患者的真菌感染
38.1病因與誘發因素
38.2流行病學
38.3臨床表現
38.4實驗室檢查
38.5診斷與鑑別診斷
38.6預防
38.6.1一般預防
38.6.2經驗性藥物預防
38.6.3燒傷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監測
38.7治療
38.7.1經驗性治療
38.7.2 針對性治療
38.7.3靶向治療
38.7.4外科治療
39吸入性過敏性霉塵病
39.1真菌相關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39.2其他真菌相關變態反應性疾病
39.3過敏性支氣管肺麴黴病
39.3.1發病機制
39.3.2診斷
39.3.3影像學檢查
39.3.4治療
附:常見的真菌變應原
39.4結語
40不育大孢子菌病
40.1病因及發病機制
40.2臨床表現
40.3組織病理學檢查
40.4診斷及鑑別診斷
40.5治療
41暗色絲孢霉病
41.1病原學及流行病學
41.2臨床表現
41.2.1淺表型暗色絲孢霉病
41.2.2皮膚及皮下型暗色絲孢霉病
41.2.3暗色絲孢霉性角膜炎
41.2.4鼻旁竇暗色絲孢霉病
41.2.5腦部暗色絲孢霉病
41.2.6系統性暗色絲孢霉病
41.3實驗室檢查
41.3.1直接鏡檢
41.3.2真菌培養及鑑定
41.3.3組織病理學檢查
41.3.4 分子生物學檢查
41.3.5CT或MRI檢查
41.4診斷和鑑別診斷
41.5治療
42耳真菌病
42.1概述
42.2病因
42.3臨床表現
42.3.1耳廓癬
42.3.2外耳道真菌病
42.3.3鼓膜真菌病
42.3.4真菌性中耳炎
42.4實驗室檢查
42.4.1直接鏡檢
42.4.2培養
42.4.3病理切片
42.5診斷與鑑別診斷
42.6治療
42.7預防
43眼真菌病
43.1與眼科有關的主要真菌
43.1.1絲狀真菌
43.1.2類酵母型、酵母型真菌
43.1.3雙相型真菌
43.2眼真菌病
43.2.1眼瞼真菌感染
43.2.2真菌性結膜炎
43.2.3真菌性鞏膜炎
43.2.4真菌性淚小管炎
43.2.5真菌性角膜炎
43.2.6真菌性眼內容炎
44輸液真菌感染
44.1概述
44.2病因
44.3臨床表現
44.3.1急性過敏反應
44.3.2菌血症
44.4診斷
44.5治療
45其他少見真菌病
45.1鐮孢菌引起的皮膚潰瘍
45.1.1概述
45.1.2病原學
45.1.3發病機制與病理
45.1.4臨床表現
45.1.5真菌學檢查
45.1.6診斷與鑑別診斷
45.1.7預防與治療
45.2帚霉病
45.2.1概述
45.2.2病原學與流行病學
45.2.3發病機制與病理
45.2.4臨床表現
45.2.5真菌學檢查
45.2.6診斷與鑑別診斷
45.2.7治療與預後
45.2.8其他治療
45.3鏈格孢病
45.3.1概述
45.3.2病原學與流行病學
45.3.3發病機制與病理
45.3.4臨床表現
45.3.5真菌學檢查
45.3.6診斷與鑑別診斷
45.3.7治療與預後
45.4擬青黴病
45.4.1概述
45.4.2病原學與流行病學
45.4.3發病機制與病理
45.4.4臨床表現
45.4.5真菌學檢查
45.4.6診斷與鑑別診斷
45.4.7治療與預後
46真菌毒素的致病特點及種類
46.1真菌毒素的致病特點
46.2真菌毒素的毒害作用及分類
46.2.1真菌毒素的毒害作用
46.2.2真菌毒素的分類
第四篇 真菌毒素中毒症
47真菌毒素中毒症及其防治
47.1真菌毒素中毒症
47.1.1胃腸型
47.1.2肝、腎損害型
47.1.3神經精神型
47.1.4溶血型
47.1.5光過敏性皮炎型
47.2真菌毒素中毒症的防治
47.2.1真菌毒素中毒症的診斷與治療
47.2.2真菌毒素中毒症的預防
第五篇 放線菌病
48總論
48.1放線菌的特徵和生活周期
48.1.1放線菌的特徵
48.1.2放線菌的生活周期及繁殖方式
48.2放線菌的分類
48.2.1傳統分類
48.2.2數值分類
48.2.3化學分類
48.2.4分子分類
48.2.5多相分類
49放線菌病
49.1幾種主要致病菌種的生物學特徵
49.1.1以色列放線菌
49.1.2牛型放線菌
49.1.3內氏放線菌
49.2放線菌病
49.2.1病因
49.2.2病理及發病機制
49.2.3臨床表現
49.2.4實驗室檢查
49.2.5診斷與鑑別診斷
49.2.6治療
49.2.7預後
49.2.8預防
50諾卡菌病
50.1生物學特徵
50.1.1諾卡菌屬的特徵
50.1.2主要致病菌種及其特徵描述
50.2諾卡菌病
50.2.1概述
50.2.2病因及流行情況
50.2.3病理組織
50.2.4發病機制
50.2.5臨床表現
50.2.6實驗室檢查
50.2.7診斷與鑑別診斷
50.2.8治療
50.2.9預後
51鏈黴菌病
51.1生物學特徵
51.1.1馬杜拉鏈黴菌
51.1.2索瑪里鏈黴菌
51.1.3巴拉圭鏈黴菌
51.1.4白樂傑鏈黴菌
51.1.5白色鏈黴菌
51.2鏈黴菌病
51.2.1概述
51.2.2病因及病理
51.2.3臨床表現
51.2.4實驗室檢查
51.2.5診斷
51.2.6治療
52嗜皮菌病
52.1生物學
52.2嗜皮菌病
第六篇 常見的“污染真菌”
53“污染真菌”在醫學中的地位
54“污染真菌”
54.1概述
54.2毛霉屬
54.3卷霉屬
54.4根霉屬
54.5共頭霉屬
54.6長喙殼屬
54.7毛殼菌屬
54.8頂孢霉屬
54.9黏帚霉屬
54.10黑孢霉屬
54.11擬青黴屬
54.12帚霉屬
54.13木霉屬
54.14單端孢霉屬
54.15輪枝孢屬
54.16短梗霉屬
54.17葡萄孢霉屬
54.18葡萄穗霉屬
54.19枝孢霉屬
54.20彎孢霉屬
54.21長蠕孢霉屬
54.22鏈格孢屬
54.23匍柄霉屬
54.24梗束霉屬
54.25附球菌屬
54.26莖點霉屬
54.27紅酵母屬
54.28酵母屬
54.29黑粉菌屬
第七篇 真菌的培養與保藏
55培養基及純培養方法
55.1培養基的製備及用途
55.1.1醋酸鈉培養基
55.1.2放線菌肉汁
55.1.3楊梅苷瓊脂
55.1.4精氨酸瓊脂
55.1.5血瓊脂
55.1.6腦心葡萄糖血瓊脂
55.1.7同化碳源基礎瓊脂Ⅰ
55.1.8同化碳源基礎瓊脂Ⅱ
55.1.9胡蘿蔔瓊脂
55.1.10胡蘿蔔塊培養基
55.1.11卡爾氏培養基
55.1.12酪蛋白瓊脂
55.1.13玉米粉瓊脂Ⅰ
55.1.14玉米粉瓊脂Ⅱ
55.1.15胱氨酸葡萄糖血瓊脂
55.1.16察氏瓊脂
55.1.17甘油察氏瓊脂
55.1.18皮膚癬菌鑑別瓊脂
55.1.19蛋黃馬鈴薯培養基
55.1.20伊莫遜氏培養基
55.1.21產酯培養基
55.1.22同化乙醇培養基
55.1.23糖發酵肉湯基礎液
55.1.24冰凍瓊脂
55.1.25高斯合成培養基
55.1.26明膠培養基
55.1.27葡萄糖瓊脂
55.1.28葡萄糖天門冬素瓊脂
55.1.29葡萄糖牛肉膏鹽瓊脂
55.1.30葡萄糖硝酸鹽瓊脂
55.1.31葡萄糖蛋白腖瓊脂
55.1.32葡萄糖蛋白腖鹽瓊脂
55.1.33甘油瓊脂
55.1.34甘油蘋果酸鈣瓊脂
55.1.35甘油尿素瓊脂
55.1.36脂肪分解培養基
55.1.37石膏塊培養基
55.1.38硫化氫產生培養基
55.1.39真菌選擇性培養基
55.1.40劉牛頓氏瓊脂
55.1.41花斑癬菌分離培養基
55.1.42麥芽汁培養基
55.1.43產生黑色素培養基
55.1.44無機鹽瓊脂
55.1.45鉬培養基
55.1.46毛霉合成培養基
55.1.47麥芽膏酵母膏蛋白腖葡萄糖瓊脂
55.1.48同化氮源基礎瓊脂
55.1.49奴卡氏菌鑑定培養基
55.1.50營養肉汁瓊脂
55.1.51營養試驗瓊脂
55.1.52橄欖油培養基
55.1.53嗜高滲壓培養基
55.1.54豌豆蔗糖瓊脂
55.1.55馬鈴薯塊
55.1.56馬鈴薯葡萄糖瓊脂
55.1.57保存瓊脂
55.1.58米粉吐溫80瓊脂
55.1.59米飯培養基
55.1.60脫脂牛奶培養基
55.1.61豆芽汁培養基
55.1.62生孢子培養基
55.1.63澱粉瓊脂
55.1.64澱粉酪素瓊脂
55.1.65澱粉樣化合物測試培養基
55.1.66糖類發酵培養基
55.1.67巰基乙酸鈉肉湯
55.1.68尿素瓊脂
55.1.69酵母膏瓊脂Ⅰ
55.1.70酵母膏瓊脂Ⅱ
55.2真菌純培養方法
55.2.1菌樣採集
55.2.2分離純化
56菌種保藏
56.1菌種保藏的背景及意義
56.2菌種保藏的原理及要求
56.3菌種保藏的方法
56.4方法的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