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滅絕,發現歷史,冷藏遺骸,遺傳學,神秘生物學,
形態特徵
真猛瑪象可以分為兩類(或亞種)。一類生活在北極的高地,另一類則較廣為分布。真猛瑪象雖然很大,但並非如想像般巨型。事實上,它們並不比現今亞洲象大很多。成年的雄性真猛瑪象高2.8-4.0米,而侏儒化的則有1.8-2.3米高。它們可以重達8噸。
真猛瑪象長有厚厚的毛,毛長達1米,且有內層絨毛,可以抵禦嚴寒。毛皮像麝牛,於夏天可能會脫皮。它們的耳朵較現今的象小很多,最大的也只有30厘米長。它們的頭部很高而且尖,在很多石洞壁畫中都描繪成節狀。由於脊骨很長,肩膀上隆起像駝背,可能藏有大量的脂肪。象鼻端的上唇是一塊闊葉,而下唇則像闊及方的蓋。
真猛瑪象的牙齒適合吃凍土層粗糙的草,有著較多的托基及較高的牙冠。它們的皮膚與現今象的差不多一樣厚,但有大量的皮脂腺可以分泌油脂到毛髮上,加強保溫效果。它們的皮下脂肪層較達8厘米,功能就像鯨魚的鯨脂一樣。
真猛瑪象的象牙長達5米,比普通象牙更為彎曲。象牙的形狀及長度是否其適應性並不清楚,但有指它們可能利用象牙來清除地上的積雪尋找食物。另外,很多標本的象牙面上都有磨損,可能是有很多動物寄住在其象牙上。
滅絕
一般假設真猛瑪象是於1萬年前在歐洲及西伯利亞南部消失,但新資料顯示它們仍存活至8千年前。稍後一些時間,它們也從西伯利亞北部消失。它們與哥倫比亞猛獁於末次冰期一同在北美洲消失。只有少數仍在聖保羅島生存至前3750年,也有在弗蘭格爾島上的生存至前1700年。可能由於食物的供應有限,它們侏儒化成較細小的體型。
真猛瑪象的骨骼圖像。

大部份真猛瑪象於更新世晚期死亡,可能是因氣候轉變及/或被人類獵殺。有指溫暖的氣候是令它們受到威脅的元兇,令它們的數量在人類到達前大幅減少。冰川消退令它們的棲息地由4.2萬年前的770萬平方公里減少至6千年前的80萬平方公里。雖然於12.5萬年前的薩勒冰期末也有類似的情況,但人類壓力卻迫它們走到滅絕的地步。不過也有指較長命的群落是生存在島嶼上的,而其棲息地也有限,故棲息地未必一定是其滅絕的主要成因。事實上,一些居住在美洲溫帶或熱帶的長鼻目也於更新世末滅絕(第四紀滅絕事件)。
發現歷史
法國科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於1796年指真猛瑪象並不是現今的象被帶到北極,而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他指它們已經完全滅絕。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之後替真猛瑪象起了其學名為Elephas primigenius,並分類在象屬中。直至1828年,喬舒亞·布魯克斯(Joshua Brookes)則認為它們應該有獨立的屬,並將之重新分類在猛獁象屬中。
與此同時,真猛瑪象首次於北美洲被發掘出來。馬克·卡特斯比(Mark Catesby)於1743年在北卡羅萊納州發現幾隻大型牙齒,其非洲奴隸確認為象的臼齒。於1806年,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在美國總統湯瑪斯·傑佛遜指示下,在肯塔基州發現了幾個真猛瑪象的標本。
冷藏遺骸
於1799年,一名獵人在勒拿河河岸發掘出一套真猛瑪象的標本。他為了要得到其象牙作買賣,由得這個標本融化,並在得到象牙後棄掉了這個標本。這個標本大幅腐化,甚至可能被狼所掠食。於1806年,蘇格蘭植物學家萬諾維奇·亞當斯(Mikhail Adams)尋回了這個標本,並將之帶回了聖彼得堡進行研究,是為亞當長毛象(Adams mammoth)。
在西伯利亞北部續有發現冷藏的真猛瑪象遺骸。要冷藏起遺骸是很複雜的事情,必須以液體或半固體(如淤泥或冰水)急速將動物埋葬及結冰。真猛瑪象可能被困在沼澤或流沙中死亡。從一些標本的胃部內仍有一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或口內仍含有種子可見,它們並非死於飢餓。從吞下的植物成熟度推斷,它們應該是在秋天時份死亡。它們也有可能是掉下了冰永的湖內溺斃。當中有很多肯定是在河流中死亡,有可能是被河水泛濫沖走。在雅庫特的白列雷克河附近,在單一位點內就發現了超過9000塊骨頭,最少有156個個體,很有可能是被水流所沖走。

於1977年,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科雷馬河支流上的永久凍土發掘出一隻只有7-8個月大的幼生真猛瑪象,名為“帝瑪”。帝瑪死亡時約重100公斤,高1.04米,長1.15米。放射性碳測定年代方法確定帝瑪約於4萬年前死亡,其內臟像現今的象,耳朵卻只有同齡非洲象的十分之一。
於1997年8月,在西伯利亞泰梅爾半島發現了一隻從凍土層伸出的真猛瑪象的象牙。同年9月/10月間,這個20380歲的屍體,連同周邊重25噸的泥土由超重直升機運送到泰梅爾(多爾乾-涅涅茨)自治區哈坦加的冰洞內。於2000年10月,研究人員小心翼翼地進行融冰過程,保存了標本的毛髮及其他軟組織。
於2007年5月,在近尤瑞貝河的凍土層發現一隻6個月大的雌性真猛瑪象,估計被埋葬了37000年。其DNA相信被完好保存下來,可以作為猛獁象的種系發生學及生理學進行研究。至今共發現了39個保存下來的真猛瑪象軀體,但只有4個是完整的。大部份標本的肉體在冷藏前就已有腐化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