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Mammuthus primigenius Blumenbach, 1799
時代:晚漸新世
產地:亞洲、歐洲和北美洲
身高:2.7米
真猛獁象隸屬於哺乳綱長鼻目真象科猛獁象屬。為高度特化的真象類,頭骨短而高,正面呈弓形,側面視頂部成圓頂三角形;額部下凹,枕脊部凸起很高。
門齒長大,強烈彎曲並旋卷,最長的可達5米,重量近400公斤。
臼齒寬大,齒板整齊,排列勻整緊密。釉質層薄,厚度1.5—2mm,褶皺細緻,較規則,各齒板間的齒質層和水泥質層厚度大致相等,齒脊頻率8—10。
距今1.2萬年一4萬年間的更新世晚期,地球北半部生活著一類身披長毛,體型高大的
猛獁象。它們是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背部的毛最長可達50厘米,長毛下面還有一層絨毛,皮下脂肪厚達9厘米。猛獁象的頭頸部分還有高聳的大“
駝峰”,可以儲存大量的脂肪,這些都是對生活在冬季嚴寒、食物較少的地區的適應。
猛獁象在
北半球的分布範圍極為廣闊,從歐洲西鄰大西洋起向東,橫跨整個歐亞大陸北部,越過
白令海峽,延伸至北美洲。讓我們想想看,一大群身高體壯的猛獁象,身披長毛,帶著一對奇長,而且捲曲的象牙,踏著冰原走來,該是多么威武壯觀啊!
真猛瑪象(學名:Mammuthus primigenius)是已滅絕的猛瑪象。在北美洲及歐亞大陸北部發現有它們的骨頭及冷藏的屍體,而最保存完好的是在西伯利亞。已知最古老(15萬年前)的真猛瑪象是藏在歐亞大陸的利斯冰期礦床。它們是衍生自草原猛瑪象。真猛瑪象於更新世晚期從大部份分布地消失,在弗蘭格爾島上仍存有一族侏儒化的真猛瑪象至約前1700年。
真猛瑪象有大量的化石紀錄,但卻沒有被石化,而是自其死亡時就已保存下來。原因可能是其巨大的體型及寒冷氣候。故科學家可以對真猛瑪象的解剖有詳細的了解。
真猛瑪象可以分為兩類(或亞種)。一類生活在北極的高地,另一類則較廣為分布。[4]真猛瑪象雖然很大,但並非如想像般巨型。事實上,它們並不比現今亞洲象大很多。成年的雄性真猛瑪象高2.8-4.0米,而侏儒化的則有1.8-2.3米高。它們可以重達8噸。
真猛瑪象長有厚厚的毛,毛長達1米,且有內層絨毛,可以抵禦嚴寒。毛皮像麝牛,於夏天可能會脫皮。它們的耳朵較現今的象小很多,最大的也只有30厘米長。它們的頭部很高而且尖,在很多石洞壁畫中都描繪成節狀。由於脊骨很長,肩膀上隆起像駝背,可能藏有大量的脂肪。象鼻端的上唇是一塊闊葉,而下唇則像闊及方的蓋。
真猛瑪象的牙齒適合吃凍土層粗糙的草,有著較多的托基及較高的牙冠。它們的皮膚與現今象的差不多一樣厚,但有大量的皮脂腺可以分泌油脂到毛髮上,加強保溫效果。它們的皮下脂肪層較達8厘米,功能就像鯨魚的鯨脂一樣。
真猛瑪象的象牙長達5米,比普通象牙更為彎曲。象牙的形狀及長度是否其適應性並不清楚,但有指它們可能利用象牙來清除地上的積雪尋找食物。另外,很多標本的象牙面上都有磨損,可能是有很多動物寄住在其象牙上。
生物分類
此屬動物,英文全都叫做mam-moth,“猛獁”乃沿用日本人的譯名。廣義的猛獁一度曾包括平額象(mammuthus planifrons)、南方象(mammu-thus meridionalis)等許許多多早期原始的真象,其中有一些類型與現生的
印度象和
非洲象系統關係非常近。狹義的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
毛象,是一種適應於寒冷氣候的動物,在
更新世,它廣泛分布於包括中國東北部在內的北半球寒帶地區。這種動物身軀高大,體披長毛,一對長而粗壯的象牙強烈向上向後彎曲並旋卷。它的頭骨短,頂脊非常高,上下額和齒槽深。臼齒齒板排列緊密,數目很多,第三臼齒最多可以有30片齒板。
發現歷史
西伯利亞原住民早已發現真猛瑪象的遺骸,並拿象牙來貿易。他們相信這些遺骸是來自巨型的鼴科動物,而這些動物是生活在地底並走到地面時死亡。於1600年代,在歐洲有時也有發現真猛瑪象的報告。他們一般會按聖經來解釋,認為是比蒙或巨人的遺骸。“猛瑪”一字其實是源自俄羅斯“遺骸”一字。
真猛瑪象遺骸最早的科學鑑別是由英國科學家漢斯·斯隆(Hans Sloane)於1728年進行。這套遺骸包括了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化石化牙齒弓及象牙。斯隆指這些遺骸並不屬於“比蒙”或巨人,而是屬於象的。他認為在傳說的大洪水前西伯利亞是熱帶氣候的,但大洪水大幅改變了當地的氣候,並埋葬了這套象的遺骸。其他的則指可能是大洪水將象由熱帶衝到北極。
法國科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於1796年指真猛瑪象並不是現今的象被帶到北極,而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他指它們已經完全滅絕。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之後替真猛瑪象起了其學名為Elephas primigenius,並分類在象屬中。直至1828年,喬舒亞·布魯克斯(Joshua Brookes)則認為它們應該有獨立的屬,並將之重新分類在猛獁象屬中。
與此同時,真猛瑪象首次於北美洲被發掘出來。馬克·卡特斯比(Mark Catesby)於1743年在北卡羅萊納州發現幾隻大型牙齒,其非洲奴隸確認為象的臼齒。於1806年,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在美國總統湯瑪斯·傑佛遜指示下,在肯塔基州發現了幾個真猛瑪象的標本。
冷藏遺骸
亞當長毛象的組架於1799年,一名獵人在勒拿河河岸發掘出一套真猛瑪象的標本。他為了要得到其象牙作買賣,由得這個標本融化,並在得到象牙後棄掉了這個標本。這個標本大幅腐化,甚至可能被狼所掠食。於1806年,蘇格蘭植物學家萬諾維奇·亞當斯(Mikhail Adams)尋回了這個標本,並將之帶回了聖彼得堡進行研究,是為亞當長毛象(Adams mammoth)。
在西伯利亞北部續有發現冷藏的真猛瑪象遺骸。要冷藏起遺骸是很複雜的事情,必須以液體或半固體(如淤泥或冰水)急速將動物埋葬及結冰。真猛瑪象可能被困在沼澤或流沙中死亡。從一些標本的胃部內仍有一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或口內仍含有種子可見,它們並非死於飢餓。從吞下的植物成熟度推斷,它們應該是在秋天時份死亡。它們也有可能是掉下了冰永的湖內溺斃。當中有很多肯定是在河流中死亡,有可能是被河水泛濫沖走。在雅庫特的白列雷克河附近,在單一位點內就發現了超過9000塊骨頭,最少有156個個體,很有可能是被水流所沖走。
於1977年,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科雷馬河支流上的永久凍土發掘出一隻只有7-8個月大的幼生真猛瑪象,名為“帝瑪”。帝瑪死亡時約重100公斤,高1.04米,長1.15米。放射性碳測定年代方法確定帝瑪約於4萬年前死亡,其內臟像現今的象,耳朵卻只有同齡非洲象的十分之一。
於1997年8月,在西伯利亞泰梅爾半島發現了一隻從凍土層伸出的真猛瑪象的象牙。同年9月/10月間,這個20380歲的屍體,連同周邊重25噸的泥土由超重直升機運送到泰梅爾(多爾乾-涅涅茨)自治區哈坦加的冰洞內。於2000年10月,研究人員小心翼翼地進行融冰過程,保存了標本的毛髮及其他軟組織。
於2007年5月,在近尤瑞貝河的凍土層發現一隻6個月大的雌性真猛瑪象,估計被埋葬了37000年。其DNA相信被完好保存下來,可以作為猛獁象的種系發生學及生理學進行研究。至今共發現了39個保存下來的真猛瑪象軀體,但只有4個是完整的。大部份標本的肉體在冷藏前就已有腐化的痕跡。
除了被冷藏的屍體外,在西伯利亞也發現了大量的真猛瑪象象牙。它們的象牙最少已被貿易了2000年,至今仍是極貴重的貨品。相傳13世紀的蒙古大汗貴由的玉座就是以真猛瑪象的象牙所做成。
體型特徵
身高達2.7米,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在其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距今1.2萬年一4萬年間的更新世晚期,地球北半部生活著一類身披長毛,體型高大的猛獁象。它們是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背部的毛最長可達50厘米,長毛下面還有一層絨毛,皮下脂肪厚達9厘米。猛獁象的頭頸部分還有高聳的大“駝峰”,可以儲存大量的脂肪,這些都是對生活在冬季嚴寒、食物較少的地區的適應。與現代象不同,他們通體被棕褐色長毛。無下門齒,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外捲曲。臼齒由許多齒板組成,齒板排列緊密,約有30片,板與板之間是發達的白堊質層。
猛獁象在北半球的分布範圍極為廣闊,從歐洲西鄰大西洋起向東,橫跨整個歐亞大陸北部,越過白令海峽,延伸至北美洲。讓我們想想看,一大群身高體壯的猛獁象,身披長毛,帶著一對奇長,而且捲曲的象牙,踏著冰原走來,該是多么威武壯觀啊!
曾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區。蘇聯西伯利亞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島的凍土層中,都曾發現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胃中仍保存有當地生長的凍土帶的植物。中國東北、山東長島、內蒙古、寧夏等地區也曾發現過猛獁的化石。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猛獁是死於突如其來的冰期,使得死亡後的屍體即遭凍結,故未來得及腐爛。又由於千百年來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護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來。
物種遺傳
於荷蘭北海海岸發現的真猛瑪象頭顱骨由於亞洲象及非洲象成功誕下了一隻混種,有指若真猛瑪象仍然在生,它們也可以與印度象混種。這種想法衍生了若從冷藏的真猛瑪象中抽取其基因,再與現今的印度象結合,就可以生出像真猛瑪象的野獸。科學家希望從冷藏的真猛瑪象生殖器中抽取及活化其精子,但不成功。另一個想法是將之複製,日本的研究隊就已經成功從已冷藏了16年的老鼠腦部中抽取出DNA,希望可以套用在真猛瑪象身上。
雖然現在仍未能抽取可用的DNA,真猛瑪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已完全被確定。從而發現猛獁象、非洲象及亞洲象在很短的時間內分支,而猛獁象較為接近亞州象。非洲象約於600萬年前從真猛瑪象分支開來。研究發現真猛瑪象的毛髮顏色是由黑色素皮質素受體1所決定。另外於2008年,真猛瑪象的大部份DNA已經被圖譜出來,且發現有兩類真猛瑪象,其一於4.5萬年前滅絕,另一類則於1萬年前消失。而研究也發現它們與非洲象的DNA相似度達98.55%至99.4%。
古生物學
有指真猛瑪象並非完全滅絕,在北半球較偏遠的凍土層仍可能存有少量的群落。於19世紀末,不斷有指它們仍在阿拉斯加生存。於1899年,有人聲稱在阿拉斯加殺死了一頭真猛瑪象且將屍體捐給了史密森尼學會,但遭到史密森尼學會否認。另外,也謠傳在俄羅斯出現了大型及長滿毛的野獸。
猛獁與人類
猛獁象曾是
石器時代人類的重要狩獵對象,在歐洲的許多洞穴遺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類繪製的它的圖像,這種動物一直活到幾千年以前,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凍土和冰層里,曾不止一次發現這種動物冷凍的屍體,包括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猛獁象是一種生活在寒代的大型哺乳動物,與現在的象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的象牙既長又向上彎曲,頭顱很高。從側面看,它的背部是身體的最高點,從背部開始往後很陡地降下來,脖頸處有一個明顯的凹陷,表皮長滿了長毛,其形象如同一個駝背的老人。
猛獁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紀大冰川時期,距今300萬年~1萬年前,身高一般5米,體重10噸左右,以草和灌木葉子為生。由於身披長毛,可抗禦嚴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當時的人類與其同期進化,開始還能和平相處,但進化到了新人階段,還會使用火攻,集體協同作戰,捕殺成群的動物和大型的動物,猛獁象就是他們獵取的主要對象。在法國一處昔日沼澤的化石產地,人們挖掘出了猛獁象的化石。從化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猛獁象被肢解了,四條腿骨前後相連排成一線,頭骨被砸開,肋骨有缺失。根據這個現場,專家們勾畫了一幅當時畫面:原始人齊心協力將一頭猛獁象逼進了沼澤將它陷住,大家在沼澤邊用石塊和長矛把象殺死。先上去幾個人把象腿砍下來,搭到沼澤邊,讓其他人踩著象腿走到象身上,割下大塊帶肋骨的象肉,用長矛插著運回駐地,有人用工具砸開象頭,吞食尚還溫熱的象腦(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是在大吃補品),砍下象鼻,挖出內臟。運走了這頭象可食的部分,其餘的便丟棄在沼澤里。在漫長的歲月中,沼澤水枯泥乾,成為乾燥的土地,在偶然的機會中被發現有化石,再現了當年生物的場面。猛獁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極圈附近。阿拉斯加的
愛斯基摩人用象牙化石做屋門,北冰洋沿岸俄羅斯領海中有一個小島,島上的猛獁象化石遍地都是。這些化石是冰塊流動時從岸邊泥土中帶出的,堆積到了這個小島上。由於猛獁象絕滅不過一萬年的時間,而在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2.5萬年,所以猛獁象的化石都是半石化的,像中藥里的“
龍骨”一樣,也是可以用來做藥的。更有甚者,前蘇聯
古生物學家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竟然發現了一頭基本完整的猛獁象!它的皮、毛和肉俱全。發現它時,它的嘴裡還沾有青草,可能是吃草時不小心掉進了冰縫中,經過1萬年自然“冰櫃”的保存,終於和現代人類見面了。發現這頭象不久,在前蘇聯開了次有關會議,與會代表不但見到了它出土的照片,而且還親口品嘗了它身上的肉。
猛獁的滅絕
猛獁象生活到距今1萬年的時候突然全部絕滅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專家們做過仔細的研究,找出了許多的原因,但歸納起來還是由外因和內因共同造成的。外因:氣候變暖,猛獁象被迫向北方遷移,活動區域縮小了,草場植物減少了,使猛獁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面臨著飢餓的威脅;內因:生長速度緩慢。以現代象為例,從懷孕到產仔需要22個月,猛獁象生活在嚴寒地帶,推測其懷孕期會更長。在人類和猛獸的追殺下,幼象的成活率極低,且被捕殺的數量離現代越近越多,一旦它們的生殖與死亡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其數量就會不可避免的迅速減少直至絕滅。這是大自然的淘汰規律,並非對猛獁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紀末期時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當時大量的原始哺乳動物絕滅了,由現代動物的祖先取代了它們,猛獁象的祖先那時代替了它們,現在該輪到它們讓出地盤了。猛獁象以自己整個種群的滅亡標誌了第四紀冰川時代的結束。
另類說法,猛獁死於人手?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猛獁是死於人手,而並非由於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些動物的滅絕
一直以來,對於猛獁的滅絕原因存在兩種猜測:氣候滅絕說和人類屠殺導致滅絕說。為了解決這一爭論,美國一個考古學小組對這兩種學說進行了檢驗。他們推斷,如果是人類捕殺導致了猛獁的滅絕,那么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猛獁的滅絕時間應該與人類進入這一地區的時間相互吻合。而如果猛獁是由於氣候變化滅絕的,那么在一個特定的地區內,猛獁應該與人類同時存在,並且僅僅是在氣候改變發生後才走向滅絕。
這項研究工作總共涉及了5個大陸的41個考古學遺址。研究人員發現,當人類遷徙出非洲後,在他們的棲息地留下了死亡的象和猛獁的痕跡。一個地區一旦被人類占有,那么象和猛獁的化石記錄便在這一地區停止了。
研究者指出,使現代象倖存下來的避難所都是對人類缺乏吸引力的地方,例如
熱帶雨林。
一般假設真猛瑪象是於1萬年前在歐洲及西伯利亞南部消失,但新資料顯示它們仍存活至8千年前。稍後一些時間,它們也從西伯利亞北部消失。它們與哥倫比亞猛獁於末次冰期一同在北美洲消失。只有少數仍在聖保羅島生存至前3750年,也有在弗蘭格爾島上的生存至前1700年。可能由於食物的供應有限,它們侏儒化成較細小的體型。
大部份真猛瑪象於更新世晚期死亡,可能是因氣候轉變及/或被人類獵殺。有指溫暖的氣候是令它們受到威脅的元兇,令它們的數量在人類到達前大幅減少。冰川消退令它們的棲息地由4.2萬年前的770萬平方公里減少至6千年前的80萬平方公里。雖然於12.5萬年前的薩勒冰期末也有類似的情況,但人類壓力卻迫它們走到滅絕的地步。不過也有指較長命的群落是生存在島嶼上的,而其棲息地也有限,故棲息地未必一定是其滅絕的主要成因。事實上,一些居住在美洲溫帶或熱帶的長鼻目也於更新世末滅絕(第四紀滅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