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相思令
蘋滿溪,柳繞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時隴月低。
煙霏霏,風淒淒。重倚朱門聽馬嘶,寒鷗相對飛。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相思令:詞牌名。即“長相思”。雙調三十六字。
⑵蘋:即田字草。多年生蕨類植物,常見於淺水中。
⑶隴月:即山月,低垂近隴的月亮。隴,通“壟”,高丘。
⑷霏霏:濃盛貌。
⑸寒鷗:寒天的鷗鳥。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青蘋滿溪,垂柳繞堤,我送行人到溪水西邊,天晚不得不回去,回去時山月低垂,天色已將拂曉。
山水原野,煙靄霏霏,寒風淒淒。轉身背靠朱門,只聽得路上過往的馬嘶聲,只見寒鷗相對而飛。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寫離情的送別詞,為代言之作。行人要出遠門,女子相送於溪水之西,依依惜別。詞的創作時間以及主人公的送別對象無法考證,甚至作者是張先還是歐陽修,尚存爭議。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意境淒迷朦朧的送別詞。全詞以景語結情,熔情入景。詞中選取滿溪之蘋繞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煙、淒淒之風、寂寒之鷗等景象,營造出一個朦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淒迷的心境。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使得此詞獲得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送別詞中別具一格。
起首一句,寫送行途中所見景象。“蘋滿溪。柳繞堤。”青蘋滿溪,其含意無異於芳草萋萋,亦是關別情。垂柳繞堤,則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遠。熔情入景,寓事於景,意蘊包孕很豐富,語言卻極簡練,只六個字。“相送行人溪水西”承上,點明送行之事,也點明全詞的詞旨。千里送行,終有一別,“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終於別去之處。無限淒惘,見於言外,因為水西一別,行人已經漸行漸遠,則送者不得不返。歇拍即寫送者歸來所見景象:“回時隴月低。”隴月即山月,山月低垂,則天將拂曉。可見,送行之時是拂曉之前。古人遠行,多啟程於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時分。“回時”二字,寫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方才順此路送行,此時逆此路返回,卻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隴月,照見形單影隻而已。“隴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徵與情感之特徵相似。此句隴月之低垂,與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徵完全相同;低垂的隴月,正象徵著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寫送別情境,下片則轉寫別後情境。過片兩句,純為景語,寫的是:拂曉之後,山水原野,煙靄霏霏籠罩,寒風淒淒交加。而送者的心靈,同樣籠罩淒迷悵惘之中,這景語又正象喻著心情。這兩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聲情吻合詞情之妙。這兩句共六字,字字皆陰平,構成淒涼之調,讀來愈覺其淒楚。“重倚朱門聽馬嘶”寫:送者已回到家門,可是仍不能平靜,因為家門反而觸動了傷心 懷抱,所以送者轉過身來,背靠朱門,面向遠方,重新舉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聽得路上過往的馬嘶聲,再也不見那人的影子,聲聲馬嘶想必緊揪著送者的心。結句“寒鷗相對飛”將淒迷的詞情推到極致:此時,天地間唯有那霏霏曉煙中飛來飛去的寒鷗,與孤獨的送者相對。人鷗相對,只是一片靜默而已;這靜默之中,包含著無限的悲哀。此句還含蓄地點出送者為女性,行人為男性。溫庭筠《河傳·湖上》詞雲“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可與此詞參看。抒情主人公送行歸家,聞路上馬嘶聲,猶倚門傾耳而聽。一個“聽”字,寫出其心動神馳之狀,而一個“重”字,則其念茲茲之情亦可想。騎馬去者必為情郎,則“倚朱門”者自是怨女。對此作者偏不於明處交代,只從“聽馬嘶”一幕曲折透出。
此詞的一個顯著特色是詞調聲情與詞情妙合無間。全詞用平聲,其音低抑,如訴如泣,而且句句押韻,韻腳既極密,聲情便緊促。特別是過片二句,全用陰平聲,尤見低抑。低抑的韻腳、字聲與急密的韻位構成一部聲情悱惻的淒調,與詞情表里一致,相得益彰。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張琰《張先愛情詞的藝術探研》:這是一首送別詞。此詞全是寫景,沒有句直接抒情,但又“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委婉地表達了女子與情郎離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和離別後的孤獨相思之感。蘋花開遍溪水,柳樹環繞著堤岸,這是一派鶯歌燕舞、繁花似錦的景象。但就在這美好的背景下,要送別情郎,此情何以堪?這種“以樂景寫哀”的寫法,更富有含蓄美和感染力。送別情郎後已是隴月低垂,回到家時更是煙霧瀰漫、風聲悽厲。她禁不住地一次又一次去倚靠朱門,希望能見到情郎早日騎馬歸來。最後又以景語結束,以“寒鷗相對飛”來反襯自己獨守空閨的淒涼心境,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宋代詞人。字子野,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晏殊知永興軍,闢為通判。歷官都官郎中。晚歲退居鄉里。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曾以三處善用“影”字,人稱張三影。喜作慢詞,對詞的形式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張子野詞》。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有《新五代史》《集古錄》《歐陽文忠集》《六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