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直接誘變劑
- 外文名:Direct mutagen
- 原理:DNA突變
- 分類:直接誘變劑和間接誘變劑
- 特點:專一性、可控制性強
- 套用:植物育種
化學誘變技術是指利用化學誘變劑處理植物材料,誘使其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遺傳物質發生突變,從而引起形態特徵的變異,然後根據育種目標,對這些變異植株進行鑑定、培育和選擇,最終育成新品種。與物理誘變相比,具有相對的專一性、可控制...
環境誘變劑的種類。一般來說環境誘變劑可以分為3 大類型:物理性環境誘變劑(例如,電離輻射、紫外線、電磁波等)、化學性環境誘變劑(主要是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學品,包括藥品、農藥、食品添加劑、調味品、化妝品、洗滌劑、塑膠、著色劑、...
乳酸菌還能直接與部分誘變劑發生化學反應,使後者失去誘變能力。雙歧桿菌能夠在消化系統內自發地合成醋酸和丁酸,這些物質能夠殺死數種病原菌和腐爛菌。丙酸菌和腸球菌則分別能阻礙誘變劑的破壞作用,降低生物體DNA(脫氧核糖核酸)對誘變劑...
誘變操作其實很簡單,即用誘變劑直接或間接地處理生殖細胞。對細菌等生物而言,沒有體細胞與生殖細胞的區別,處理起來就更容易了。誘變劑大致可分為四類。物理誘變 物理誘變劑主要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快中子,雷射,微波,離子...
5-溴尿嘧啶+紫外線法獲得2種突變類型,約80%的突變株的釋氫能力呈現負增長趨勢.實驗證明,紫外線+亞硝酸法的誘變效應最好,高產氫能力突變株顯示其菌落直徑增大、顏色透明的變化特徵.【關鍵字】:誘變劑;產氫發酵細菌;突變體;誘變效應...
誘變育種常用的有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如各種射線、微波或雷射等處理誘變材料,習慣上稱之為輻射育種;化學因素是運用能導至遺傳物質改變的一些化學藥物——誘變劑處理誘變材料促使變異,常稱之為化學誘變。因物理誘變需要較高價值的...
天然誘變劑 已從許多高等和低等植物中發現多種具有致突變和致癌性的代謝物,最典型的例子是蘇鐵植物中的蘇鐵素(甲基氮化甲氧糖苷).用蘇鐵果實和糖一起熬制的果醬是世界上許多熱帶和亞熱帶居民的主要食品之一.研究發現蘇鐵素可引起6種...
細菌誘變劑檢測用來檢測誘變劑致癌作用的一種方法,於1973年由埃姆斯(Ames)等首先採用。其理論依據是:認為癌變是某些基因發生突變的結果,因而一切致癌物質都是誘變劑。用埃姆斯的方法對幾百種致癌物質進行檢測,總符合率達90%。一般認為...
植物誘變劑檢測利用各種化學和物理的物質(如農藥和放射性物質)誘變植物細胞組織產生變異的特性,來監測空氣、水質的污染。方法主要有三種:①植物細胞染色體畸變監測法。常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染色體畸變來監測,如蠶豆和紫露草的根尖細胞,...
化學誘變主要用於處理種子,其次為處理植株。種子處理時,先在水中浸泡一定時間,或以乾種子直接浸在一定濃度的誘變劑溶液中處理一定時間,水洗後立即播種,或先將種子乾燥、貯藏,以後播種。植株處理時,簡單的方法是在莖稈上切一淺口,用...
疊氮化鈉 一種動植物的呼吸抑制劑,可使複製中的DNA的鹼基發生替換,從而導致突變體的發生,是誘變率高而安全的一種誘變劑。化學誘變劑的處理方法 利用化學誘變劑處理種子較為普遍,其方法是直接把種子浸泡在含有化學試劑的溶液中,...
直接誘變劑即誘變劑直接作用於植物材料,促使分子結構發生離析、突變。間接誘變劑即誘變劑作用於植物生長的環境,包括土壤、培養基等。化學誘變在植物育種中的研究動態 大量的研究表明,利用誘變手段進行育種,可以有效改良諸如株高、早熟性、...
誘變是指用物理、化學因素誘導植物的遺傳特性發生變異的方法,通常用於選育菌種、得到高產量植物種子等。 誘變操作其實很簡單,即用誘變劑直接或間接地處理生殖細胞。對細菌等生物而言,沒有體細胞與生殖細胞的區別,處理起來就更容易了。
碼組移動誘變劑能插入DNA分子的鹼基對之間,使DNA鏈的結構變形,從而在DNA複製時由於不對稱交換,引起DNA鏈中插入或缺失一個或幾個鹼基,結果造成這一對核苷酸以後的整個密碼的移動,產生移碼突變。物理誘變 物理因素誘變機制 ①紫外線輻射...
有些化學物質具有很高的化學活性,其原型或其化學水解產物就可以引起生物體的突變,稱為直接誘變劑(direct-acting mutagen)。有些化學物質其本身不能引起突變,必須在生物體內經過代謝活化才呈現致突變作用,稱為間接誘變劑(indirect-...
溴化乙錠可以嵌入鹼基分子中,導致錯配。許多人認為溴化乙錠是強誘變劑,具有高致癌性。實際上到2013年6月6日前還不能證明溴化乙錠是基因致癌物。還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直接接觸EB(溴化乙錠)能對任何動物有毒害性。人們認為EB有致癌性僅僅是...
突變原(英語:Mutagen,又譯致變原、致突變原、致突變劑或誘變劑等)是指一些能使生物體內的遺傳訊息(通常是脫氧核糖核酸)發生變化的物理或化學因子。生物若處於這些因子的作用下,發生突變的機會將高於在一般自然狀況中。許多突變會...
1927年,H.J. 馬勒發現X射線有增加突變率的效果;1944年,C.奧爾巴克首次發現氮芥子氣的誘變效應;隨後,人們陸續發現許多物理的(如紫外線、γ射線、快中子等)和化學的誘變因素。化學誘變因素分為3種:①誘變劑與一個或多個核酸鹼基...
DNA突變是指個別dNMP(脫氧單磷酸核苷)殘基以至片段DNA在結構、複製或表型功能的異常變化,也稱為DNA損傷。引發因素 大量的突變屬於自發突變,引發DNA突變的因素主要分為:物理因素 主要是紫外線和各種輻射;化學因素 主要是化學誘變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