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孟子》篇名。分上下兩篇。出自《哲學大辭典(修訂本) (上、下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盡心(《孟子》篇名)
- 出處:《哲學大辭典(修訂本) (上、下冊)》
《盡心》《孟子》篇名。分上下兩篇。出自《哲學大辭典(修訂本) (上、下冊)》。
《盡心》《孟子》篇名。分上下兩篇。出自《哲學大辭典(修訂本) (上、下冊)》。上篇主要論述“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認為心、性、天三者...
《孟子·盡心上》出自《孟子》,講述了儒家思想,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孟子》為記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該作品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作品原文 (一)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盡心章句上》是戰國時期孟子創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孟子》。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
《盡心章句下》選自《孟子》。《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
《孟子與盡心篇》是2014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講述《孟子》最後一篇《盡心篇》的整理稿。《盡心篇》是《孟子》的完結篇,被南懷瑾先生視為孟子整個學術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講完外用之道以後,講傳心的心法”,故尤加重視。全篇以“盡心”點題,以“修身立命”總領全篇,闡述了“...
《盡心下》是《孟子》里最後一篇文章,該作品全文一共三十八章。作品原文 (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公孫丑問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
《孟子》是記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集中闡釋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共有七篇,分別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東漢時趙岐將七篇分別分為上下,形成現在十四篇的通行版本。為了便於讀者理解,《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之一(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60章。
《孟子》是2015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孟子。內容簡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共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
卷十三盡心章句上 卷十四盡心章句下 《孟子》對後世的影響 作者簡介 孟子,姬姓,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東周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較...
紀連海談孟子·萬章·告子·盡心章句篇 《紀連海談孟子·萬章·告子·盡心章句篇》是2019年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第一篇(下)梁惠王(下)第二篇(上)公孫丑(上)第二篇(下)公孫丑(下)第三篇(上)滕文公(上)第三篇(下)滕文公(下)第四篇(上)離婁(上)第四篇(下)離婁(下)第五篇(上)萬章(上)第五篇(下)萬章(下)第六篇(上)告子(上)第六篇(下)告子(下)第七篇(上)盡心(上)第七篇(下)盡心(下)《孟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惠而不知為政 君臣之道 不為而後可以有為 勿言人之不善 言行依義而行 赤子之心 歸於簡約 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人獸之異 人之澤皆五世而斬 惡人改過,亦可祀上帝 無一朝之患 易地則皆然 不孝者五 ……萬章篇 告子篇 盡心篇 作者簡介 作者:(戰國)孟子 譯者:張晶 ...
《孟子》是孟子與其門人所著散文的結集。是儒家經典之一,也是“新課標”要求中學生閱讀的30部中外名著之一。《孟子》記載了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唯心主義的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另外四篇已經散佚。《孟子》發展了《論語》的語錄體而成為對話體,同一論題,《孟子》...
《孟子淺釋》是2013年11月1日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天宜。內容簡介 令人以孝道為核心而明理的培德教育,其所以可貴,是因為只要精進不懈,一定會明心見性。達此目標,天性當家,人可以自控命運,得大自在。心明自在,無需說得,這哪裡是目明百步之外的離婁所能相比?為此,孟夫子在全書結筆的《盡心》篇,...
孟子·盡心知性 《孟子·盡心知性》是由宋代詩人陳普創作的一首詩詞。詩詞正文 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窮理亦能昏。心須物格無餘蘊,藩蔽開除本體存。作者簡介 陳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於宋理宗淳祐四年,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歲。居石堂山。入元,隱居教授,從學者數百人。
如節節細解,反使讀者難明其頭緒。又《孟子》之文,與近世通行之文,甚相類近。因此之故,有時用語體文譯之,不另解釋。並於原文及譯文,一律加新式標點,以便讀者焉。願海內賢達,有以教之。目錄 第一篇梁惠王 第二篇公孫丑 第三篇騰文公 第四篇離婁 第五篇萬章 第六篇告子 第七篇盡心 ...
盡心章句上 盡心章句下 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
山東鄒城孟府大堂檐下正中懸掛著“七篇貽矩”金匾,為清雍正皇帝手書。“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騰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貽”是贈給的意思;“貽矩”指贈給孟家的規矩。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誡孟家後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為孟家後代言行的準則和行動的...
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盡信書,不如無書”。成語典故 《尚書·武成篇》,記載著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一段歷史。根據《尚書·武成篇》記載,說到雙方戰爭非常激烈,尤其是在殷商的都城朝歌以南約三十里的...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
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示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餘。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的視點越高,視野就越寬廣。隨著視野的轉換,人們對人生也會有新的領悟。站...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