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唇鯊

皺唇鯊

皺唇鯊,學名:Triakis scyllium (Muller et Henle,1841),為皺唇鯊科皺唇鯊屬的一種鯊魚。三齒尖型。唇褶發達。噴水孔小,位於眼後。體側有暗褐色橫紋約13條。溫水性小型鯊魚,棲息於近岸淺海一帶。一般體長1米左右。卵胎生,每胎約20尾。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黃海渤海。它以游泳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捕食藍點馬鮫、青鱗魚、黃鯽、長蛸、日本槍烏賊、對蝦、鷹爪蝦、鰈科魚、底棲多毛類和蟹類。皺唇鯊為卵胎生,7-8月成熟後體內受精,雄性性腺成熟明顯表現出:鰭腳增大呈飛躍式的增大,產仔期為5-6月,胚胎在母體內發育時間為9-10月,雌鯊懷胎最多為42尾,仔魚的雌雄比例為1:1。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發育成仔魚後排出體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皺唇鯊 
  • 拉丁學名:Triakis scyllium (Muller et Henle,1841)
  • 別稱:九道箍、竹鯊。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Vertebr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
  • 亞綱:板鰓亞綱
  • :真鯊目Carcharhiniformes
  • 亞目:皺唇鯊亞目
  • :皺唇鯊科Triakidae
  • :皺唇鯊屬Triakis
  • :皺唇鯊 T. scyllium
  • 分布區域:太平洋西部;我國東海、黃海和渤海均產之。
  • 英文名稱:Banded houndshark
形態特徵,棲地生態,分布範圍,繁殖方法,經濟價值,

形態特徵

軀體頗延長,前部粗大,後部細小。頭平扁而略短。短,吻端寬圓。眼橢圓形,眼眶隆脊明顯,具瞬褶。前鼻瓣稍延長如葉片狀;遠離口裂;不具口鼻溝。口裂呈淺弧狀;上唇溝延伸幾與上頜縫合部相對;齒多而近似刀狀,上下頜齒同形,多行在使用,每齒均具一中央齒頭,向後或向外彎曲,兩側各具1-2小齒尖。噴水孔小。盾鱗具3棘突2縱脊。背鰭2個,形狀相同,第二背鰭較小;前緣圓凸,後緣深凹,上角鈍尖,下角延長尖突;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內角之上方或稍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之前;腹、臀鰭皆較第二背鰭小;胸鰭等大或略大於第一背鰭,成魚呈寬三角形;尾鰭狹長,稍大於頭長,上葉頗發達,下葉前部稍突出,中部較低,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圓鈍。體灰褐帶紫色,腹面淡色,沿體側具許多寬鞍狀斑及散布稀疏之黑點,隨著成長而黑點漸消失。體長可達150公分
皺唇鯊
攝食軟體動物、多毛類、蝦、蟹及魚類,能吞食體長10~23厘米的藍點馬鮫。
體長1米重1.4千克;體長1.25米重2.2千克。
皺唇鯊科眼橢圓形,具瞬膜能上閉。有的無噴水孔。牙細小而多,多行使用。第1背鰭位於胸鰭與腹鰭之間的上方。
三大洋都能看到皺唇鯊科的蹤影,但它們喜歡溫暖的沿岸海域,極少出現在大洋中間。目前全球計2亞科9屬39種,台灣海域有紀錄的共2亞科4屬5種。

棲地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的底棲性魚類,經常出現於河口區域或港灣淺水域,特別是有底藻覆蓋的砂泥地,能忍受低鹽度。以魚類、甲殼動物或軟體動物等為食,較不具攻擊性。卵胎生,一胎可產下10-20隻幼鯊。雄鯊成熟體長約93-103厘米,雌鯊成熟體長約106-117厘米。
農業戶農業戶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黃海渤海。國外分布:日本朝鮮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南西伯利亞至台灣。台灣多分布於西南及東北部海域。

繁殖方法

皺唇鯊為卵胎生,7-8月成熟後體內受精,雄性性腺成熟明顯表現出:鰭腳增大呈飛躍式的增大,產仔期為5-6月,胚胎在母體內發育時間為9-10月,雌鯊懷胎最多為42尾,仔魚的雌雄比例為1:1
繁殖方法共有三種:
1.卵生 受精卵外包卵殼產出,每次排卵數目極其有限。卵呈布袋狀或螺旋狀,通常產出後被固定於珊瑚礁,海底植物或石縫中。
2.卵胎生(非胎盤型胎生) 受精卵於子宮中發育,胎仔以卵黃囊或卵巢所排入子宮的卵為營養,最後以 胎仔形態產出。在子宮中並不形成胎盤。每胎產仔數目極其有限,除鯨鯊每胎產仔可達300尾以上之外,其餘種類每胎頂多數十尾,最少的是狐鮫(長尾鯊)每胎只產下2尾。
3.胎生(胎盤型胎生) 受精卵於子宮中發育,胎仔成長所需的營養靠著胎盤及臍帶直接出母體供應如哺乳類一般,每胎產仔頂多數十尾。

經濟價值

肉可食用皮可製革; 食用魚,紅燒或加工成魚漿、魚丸,或醃製成沙魚煙。大型者肝富含油質,可製成魚肝油。小型者可做成魚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