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翅(中藥)

鯊魚翅(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鯊魚翅
  • 別名:鮫魚翅、鮫鯊翅、沙魚翅、金絲菜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軟骨魚綱
  • :真鯊目
  • :皺唇鯊科
  • :星鯊屬
  • :白斑星鯊
  • 分布區域:白斑星鯊
  • 用量: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鰭。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腎、肺、胃經。

功效

益氣,補虛,開胃。

主治

用於虛勞,胃虛,腹瀉。

相關配伍

1、治胃病:闊口真鯊魚鰭去皮煎水服,或將魚鰭煅灰沖服。
2、治小兒腹瀉:(扁頭哈那鯊)魚翅燒灰研末沖服。(1、2方出自《中國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適量;或煅灰炭研末。

採集加工

加工鯊魚肉時,取其鰭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體細長,一般在1m以內。頭寬,吻稍厚,前端鈍。眼橢圓形,瞬褶平橫外露,眼後有小型噴水孔。鼻孔位於口至吻的1/3處,有鼻瓣。口呈三角形,距吻端遠,有唇褶,上唇褶寬扁而長,下唇褶狹而短。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鰓孔5個,前3個較寬,比眼徑較大。最後2個較狹,位於胸鰭上方。背鰭2個,第1背鰭約於體腔中部上方,上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第2背鰭稍小,形狀相似。臀鰭小,起點約與第2背鰭基底中部相對。胸鰭中大,始於第5鰓孔下方,後緣斜直或微凹。腹鰭位於背鰭間隔前半部下方,內角較尖。尾鰭狹長,上葉直而略窄,下葉前部微突,中後部有一凹缺,後部三角形突出。背面和上側面灰褐色,沿側線及側線上方散布著許多不規則的白色斑點;鰭褐色,邊緣較淡,下側面和腹面銀白色。

生長環境

棲息於近海。以軟體動物、蝦、蟹及小魚為食。卵胎生,每產10餘仔。我國分布於黃海和東海等水域。

相關論述

《綱目拾遺》:“沙即鮫魚,種類甚多。皆可食。《綱目》鮫魚條集解下瀕湖注云:沙魚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主治下特載其肉、皮、膽之功用,翅獨略焉。今人習為常嗜之品,凡宴會肴饌,必設此物為珍享。其翅乾者成片,有大小,率以三為對,蓋脊翅一、划水翅二也。煮之折去硬骨,檢取軟刺色如金者,瀹以雞湯,佐饌味最美。漳泉有煮好剔取純軟刺,作成團,如胭脂餅狀,金色可愛,名沙刺片,更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