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衣

百衲衣

中國一些地區,有的僧人為了表示“苦修”,破除對穿著的貪求,常拾取別人丟棄的陳舊雜碎的布片,洗滌乾淨後,加以密縫拼綴而成衣,通稱為“衲衣”,也稱功德衣、無畏衣等,形似袈裟。

百衲衣( 袈裟),因用許多方形小塊布片拼綴製成而得名,泛指補丁很多的衣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衲衣
  • 別稱:僧衣、功德衣、無畏衣
百衲衣基本介紹,相關風俗,

百衲衣基本介紹

縫製這種僧衣有嚴格的規定,一般都是用若干條長方形布片縫成,並且只準用類似黑色的布片。一般僧人常自稱“衲子”或“貧衲”,即由此而來後來,根據這個百衲的意思,凡是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東西,都以百衲稱之。如百衲本百衲琴百衲碑等。
百衲衣百衲衣
百衲衣

相關風俗

常生病遭災的小孩,須吃千家飯,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災、長命百歲。
①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戶討一塊布縫在一起做衣穿。
②吃千家飯,就是挨家挨戶討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飯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戶討一塊布縫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飯象徵性地吃一頓就夠了,百衲衣卻要常穿,有點像“護身符”。
民俗學家說:按照風俗習慣,穿百衲衣的孩子長大後,父母要向當年討過布的人家還情的,一般來說,討過布的人家得還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這獲之碎布、報之衣料的百衲衣風俗,就像“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古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