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童謠

白話童謠

白話童謠,主要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白話地區的民間文學,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白話童謠產生的具體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但童謠以語言為基礎,有語言就會有童謠,白話童謠是在白話的基礎上形成的,與白話的發展歷史相近。其語言平白易懂,聲韻自然活潑。白話童謠是專門為兒童創作的,主要對象為嬰幼兒童,由於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認知能力有限,童謠要平白易懂。白話童謠十分講究節奏和韻腳。同時,白話童謠的句式短小生動,句式有三言、五言和七言詩,而且與詩歌相比,更為豐富,它還有四言開頭的句式,也有只是兩句歌詞反覆來唱的;白話童謠還具有想像奇特幽默,情意俏皮有趣的特點,亦富有本土性和地域性。

2014年11月25日,白話童謠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五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29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話童謠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非遺編號:295
  • 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 非遺級別:自治區級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25日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白話童謠產生的具體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但童謠以語言為基礎,有語言就會有童謠,白話童謠是在白話的基礎上形成的,與白話的發展歷史相近。白話是成熟於晚唐西江土著烏滸——俚僚(現壯族祖先)消融於漢族時候的一種語言,是中古漢語與西江土著語結合的產物。前214年秦始皇“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這批人和廣西最早的開拓者壯族先民融合,形成如今使用粵語的先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秦以後珠江流域廣西和廣東居民密切沿江運輸、貿易往來,急需在兩廣、駱越民族間產生大家共同交流的語言,白話由此應運而生。
據《史記》記載,秦滅周統一六國以後,(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秦始皇徵召來的這些逃亡人(逋亡人),討不起媳婦而被迫去上門的窮家子弟(贅婿)以及做買賣的商人(賈人)就是最早成批來到廣東、廣西的開拓者。秦開36郡之中,桂林、象郡大部分在今廣西境內。秦始皇開闢這三郡的目的之一是“適遣戍”,即作為懲罰手段把這些人遣送到南方來守邊禦敵。這批人號稱“五十萬人守五嶺”,是如今操粵方言者的先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滅越,也是一次較大的軍事行動。從三國到西晉、東晉,中原戰亂頻仍,迫使大量的漢人南遷,其中不少人陸續來到廣東、廣西。元代的戰亂,也促使大批漢人南下。而到了明、清兩代,漢人進入兩廣則有增無減。白話,是中原漢人南遷到廣東而形成的方言。廣東人為了經商沿西江而上,到南寧定居,於是,南寧就有了白話。明代的南寧城很小,城裡以說平話為主,在官府衙門裡則通行官話。這時的白話勢力還很小。到了清代,下廓街官話是南寧普遍使用的方言。再後來,廣東人西遷的多了,南寧市區逐步變成白話的天下,平話則退居郊區,而下廓街官話則被“壓縮”到一兩條街上去了。南寧白話屬粵語語系中的邕潯粵語,語音與欽廉一帶粵語接近,主要流行於邕江、潯江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白話為代表。雖然南寧白話語音方面和標準粵語即廣州話有些差別,但和廣東講粵語的人士溝通基本上沒有問題。加上南寧本質上屬於嶺南文化的範圍,氣候、語言、飲食、風俗、傳統和廣東相似,可以說,南寧傳統文化和廣東一脈相承,同一淵源。因此,受到語言文化的影響,流傳於南寧的白話童謠很大一部分源自廣東,並在南寧白話圈裡盛行開來。
白話童謠
白話童謠歌本

基本特徵

傳誦至今的早期南寧白話童謠,很大一部分是南寧市解放初期的平民百姓所創作。由於受到當時文化教育水平的局限,創作者和傳誦者多為下層民眾,所以白話童謠在語言表達上通俗,甚至粗俗。但是儘管如此,在表現形式上仍講究工整押韻,並且能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跟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緊密聯繫在一起,表達了自身鮮明的思想情緒,這也正表現出早期白話童謠的雅俗共賞之處。
南寧的白話童謠是在南寧的生活土壤上成長並流傳開的,因此它在內容、形式、語言、風格等方面,都跟南寧的地理環境、人民生活習慣以及整個生活圈子分不開,彰顯出鮮明的地方特色。
童謠作為孩童時代的最早教育形式之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寧白話童謠正是在這個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兒童的生活經驗,形成了不同表現形式的白話童謠:
遊戲型:不論在何種家庭環境下成長,好玩是兒童天生的習性,因此伴隨他們遊戲時所吟唱的童謠,成為了主要的童謠表現形式之一。如“點指兵兵”。
人稱指代替換型:人稱指代替換型的白話童謠,也比較多地出現在遊戲型童謠當中,是兒童在啟蒙教育階段,很好地接受人稱識別指代的教育方式。
思想教育型:童謠的初衷,就是要引導兒童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從小養成優良的品德。南寧白話童謠中,就有很多教導型的童謠。如《月光光》。
知識傳授型:這類型的白話童謠通過對動物、植物的描述,或加以人格化,以發散孩子的思維,豐富他們的想像力,增長他們的見識。主要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有社會的,有自然的,有歷史的,也有地理的等等,吸引著孩子去打開知識的大門。如《公雞仔尾彎彎》。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學術價值
(1)白話童話對挖掘、保護和傳承嶺南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從歷史、人文、藝術價值等方面看,它具有民族歷史記憶的重要意義。
(2)白話童話對於研究中國民間童謠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可以分析出中國童謠的分布發展狀況,促進童謠的弘揚和發展。
(3)白話童話對了解和研究古代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其內容更多地反映了人們共同的思想,它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古樸的藝術風格,浸透著一定的文化因素。
實用價值
(1)白話童話具有社會教化的重要意義。
(2)白話童話對促進民族融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白話童謠是民族文化互動的載體,具有了民族間相互和諧的價值。
(3)白話童話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白話童謠
白話童謠傳承人向孩子們傳授白話童謠

傳承人物

萬立仁,男,1942年8月出生,第七批自治區級白話童謠代表性傳承人。能唱500多首白話童謠,積累了豐富的白話童謠資料。併到廣西藝術學院南寧市秀安路國小傳授白話童謠,迄今已教授學生40多人。為了更好地傳承保護和宣傳白話童謠,他創作了白話童謠表演作品《聽奶奶講南寧古仔》,從而推動了白話童謠的傳承,增強了白話童謠的影響力。
白話童謠
南寧市秀安路國小的學生在學習白話童謠

保護措施

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獲得白話童謠項目保護單位資格。南寧市玉洞國小入選自治區教育廳第一批50所非遺傳承教育示範學校立項建設單位名錄。
南寧市玉洞國小將本土文化白話童謠貫穿於美育及德育教育,讓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品格,提高了審美情趣。打造白話童謠品牌特色,從利用每個班級音樂課、班會課以及課餘時間學習、傳唱白話童謠,提升童謠傳唱水平,到增設白話童謠特色課程,全校每班每周安排一節白話童謠課;從組建白話童謠社團,每周四下午邀請專家到校上課,到通過培養傳承人、編著少兒讀物、創新童謠形式、組織匯演活動、建立傳承基地等方式。2021年,南寧市玉洞國小獲得“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白話童謠傳承基地”榮譽稱號。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白話童謠節目《聽我講南寧古仔》獲得第12屆廣西少年兒童藝術比賽金獎。
課題《“非遺”文化視野下“白話童謠”在白話地區國小藝術教育中傳承的實踐研究》獲得了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課題立項。
重要活動
南寧市玉洞國小組織師生參與本土文化劇場《真人圖書:白話童謠,南寧非遺傳承人的曲藝世界》的節目錄製。
2019年7月,南寧市玉洞國小白話童謠節目作為廣西群藝聯盟進京交流的重要節目在首都北京參加“春雨工程”的演出。
2020年,南寧市玉洞國小白話童謠節目登上“中國-東協”文化周。
白話童謠
白話童謠節目比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