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靈時童謠

桓靈時童謠

《桓靈時童謠》是東漢末年的一首民謠。全詩純用口語,通俗易懂,全擺事實,不著述評。最妙的是全用對比手法,並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顯出名實不符的巨大反差,社會批判意義不言自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桓靈時童謠
  • 創作年代:兩漢
  • 作品出處:《樂府詩選》
  • 文學體裁:民謠
  • 作者:佚名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桓靈時童謠
舉秀才,不知書。
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秀才:漢代為舉士的科目,要文才出眾的人才能當選。
②察:選拔。
③孝廉:本來是漢代選舉宮吏的兩種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後來合稱“孝廉”。
④寒素:漢晉時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出身清貧。
⑤清白:也是漢代選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為官清廉。
⑥高第:漢代選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出身豪門。

白話譯文

被推舉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識字。
被薦舉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贍養父母。
被選拔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樣骯髒,
被稱為是幹吏良將的竟然象雞一樣膽小。

創作背景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命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此這一制度正式確定。它的具體做法是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吏,根據考察,向皇帝推薦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材,這些被推薦的人一般都是平民或下級官吏。這本來是選拔人材的辦法,但在東漢後期腐朽的政治環境中,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擠陷害,甚至還出現將官職標價出售,公然“賣官”的事。再加上被薦之人往往還要以經過當地世家大族的評議,察舉為他們所左右,在這種風氣下,所選拔出的人材沒有什麼賢良的品德與出眾的才能。這首流行於東漢桓帝、靈帝時的童謠,便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揭露與諷刺。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舉秀才,不知書。”凡舉作秀才科的人,本應文才深秀、學富五車,但實際上卻連字都不識,於是便產生了名與實強烈的對比,誇張又並不讓人覺得虛誕。
“察孝廉,父別居。”孝、廉本來兩科,後來合而為一,應是事親孝順、處事廉潔之人當選。這裡複詞偏義,重在講“孝”。孝之最為基本的,就是奉養雙親。但這位被薦之人,竟是與父親分居而住,就中國古代家庭觀念來看,無疑是不孝之舉了。
“寒素清白濁如泥”,寒素與清白,可能是性質相近的兩個科目。漢代察舉科目,只隨皇帝高興與需要而定,所以並不固定。《晉書·李重傳》中講到舉寒素要符合“門寒身索,無世祚之資”的條件,選舉制度漢晉相延,變化不應很大。范嘩在《後漢書·揚雄傳論》中說:“中興以後,復增淳樸、……清白、敦厚之屬。”可見二者都是選舉科目。一般科目之名稱與它所要求的品質應是相當的。故清白、寒素科出來的,應是出身清貧、為官清正之人,而實際上,勞動人民的評價則是“濁如泥”,可見他們是當不起那四個字的。
“高第良將怯如雞。”漢代不僅文官由重臣推薦,武將也如此。《漢書·昭帝紀》:“始元五年,詔舉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五年七月,詔三公、特進、九卿、校尉,舉列將子孫明曉戰陣任將帥者。”大概武將之舉,均要求“列將子孫”,正因此,此科目才取名“高第”吧。高第與文學對舉,在此又與良將並舉,可知與上面“寒素清白”一樣,是兩個相近科目。被薦之人,應“剛毅武猛,有謀謨(《順帝紀》)”,然而實際上卻膽小如雞,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這首民謠,用一兩個典型的細節,通過形象的比喻與誇張,將一個個名不符實的推舉現象並列起來,將封建時代選拔人材的虛偽、腐朽與可笑揭示得淋漓盡致,表現了勞動人民高超的戰鬥與諷刺藝術。

名家點評

全球漢詩總會秘書長陳圖淵《名詩逸賞》:這首童謠主旨鮮明,感情憤激,語言犀利,嘲諷辛辣、篇中通過“秀才”不才,“孝廉”不孝,“寒素清白”污濁如泥,“高第良將”怯懦如雞這類荒唐、醜惡現象的典型慨括,對當時的選舉用人制度,社會道德風氣進行r絕妙的姒剌、無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