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靈時謠

《桓靈時謠》是東漢末年的童謠,指出孝廉秀才選舉制度的荒謬之處,刻畫了腐敗官吏的污穢、虛偽的形象。《桓靈時謠》以銳利的目光,犀利的筆鋒,諷刺的手法,尖刻的語言無情揭露了朝廷的腐朽,有利地怦擊了選舉制度的虛偽性,顯示出強有力的戰鬥性。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秀才(1),不知書(2)。
孝廉(3),父別居(4)。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注釋譯文

(1)秀才: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管子·小匡》:“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尹知章註:“農人之子,有秀異之材可為士者,即所謂生而知之,不習而成者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一》:“其秀才異等,太常以名聞;其下才不事學者,罷之。”漢時開始與孝廉並為舉士的科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
(2)不知書:指沒讀過書。
(3)孝廉: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根據儒家的思想,強調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因此,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為漢代察舉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舉人的雅稱。
(4)父別居:指父親搬出家門,與兒子分居。這與古代中國的風俗習慣、道德標準等大相逕庭

創作背景

《桓靈時謠》始見於《抱朴子·審舉》。《抱朴子·審舉》載:“靈、獻之世,閹官用事,群奸秉權,危害忠良,台閣失選用於上,州郡輕貢舉於下。夫選用失於上,則漢守非其人也;貢舉輕於下,則秀、孝不得賢矣。故時人語曰云雲,蓋疾之甚矣。”從中可以看出東漢末年閹官、群奸濫用職權,胡亂選用人員任職,將一些庸才、蠢才置於重職之位,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不少危害。《桓靈時謠》正表明百姓對這種人事制度的疾恨。

作品鑑賞

“舉秀才,不知書”,詩篇首先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點出一個重要的選舉科目一一秀才科加以解剖。按照秀才科的規定,才學出眾的優秀人物才能入選;但是現在被舉出來的秀才,卻連字也不識,是個文盲。真是莫大的笑話。
但是笑話豈止於此。“察孝廉,父別居”按孝廉科的規定,入選的人應該清正廉潔,把父母侍奉得很好。但這些因“孝順廉潔”被選舉出來的兒郎們卻拋棄父母,讓他們搬出家門,到別出安家。真令天下父母寒心!
候補的官吏是這個樣子,那么,進入仕途的怎么樣呢?作者筆鋒一轉,五、六兩句又給我們勾勒出了這些人的有趣嘴臉。“寒素”有人解釋為處身貧寒的人,“高第”則解釋為“高門大族”,均未妥。觀《後漢書》中的有關記載,舉高第應訓者都屬於優等。以示與一般不同,故高第應訓優等。那么和高第相對的“寒素”亦應別尋解釋。《宋史·劉熙古傳》中有 這樣一段評語性;“篤厚,雖顯貴,不敢寒素”,蓋謂為官清廉,雖貴不貪,如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 之類的人。據此意推,則“寒素清 白”亦即高度清白,高第良將亦即優等良將。兩句意思是說那些經過考課,被評定為“高度清白”的良臣卻污濁得象一堆堆污泥,髒得無以復加。那些被舉薦出來的“優秀將領”,打起仗來膽怯得象一隻只雞子,聞聲而跳,繼之以飛,膽小得難以想像。
你感到好笑嗎?這卻是嚴峻的事實。《後漢書·西羌傳》載:“諸將多斷盜牢廩,私自潤入,皆以珍寶貨賂左右,上下放縱,不恤軍事”。《五行志》載:“遣將出征,每戰常負”。《資治通鑑·漢紀五十》載靈帝令公卿檢舉刺史,二千石為民蠢害者,三公中的兩位對宦官子弟“雖貪污穢濁皆不敢問” 反而“虛糾邊遠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聯繫這些史實,就會感到詩篇所寫是可信的。
詩篇出色地運用了對比手法。 每一個相對獨立的意義單位(前四句兩句一個,後二句一句一個)都採用了名實對比的手法,通過有名無實,名實相反的鮮明對比,讓對象作自我否定,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前四句三字一句,後二句七字一句,節奏先緩後促,氣勢跳蕩飛騰,讀者有一種拾階而上、漸窺高山般的美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