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初天下童謠

《桓帝初天下童謠》是東漢桓帝時的一首民謠。這首民謠通過描述桓帝時農作物由婦女收割的社會現實,反映了東漢末年頻繁的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表達了人民的愛憎。歌謠語句樸素,通俗明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桓帝初天下童謠
  • 作品別名:桓帝初小麥童謠
  • 創作年代東漢
  • 作品出處:《樂府詩集
  • 文學體裁民謠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桓帝初天下童謠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
丈人何在西擊胡
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桓帝:漢桓帝劉志(132年—167年),字意,東漢第十位皇帝。
⑵婦:媳婦。姑:古代稱丈夫的母親為姑。
⑶丈人:一作“丈夫”。猶言長老,這裡以媳婦的口氣而言,指她的公公。
⑷吏、君:均指官吏。
⑸鼓嚨胡:形容話梗在喉嚨里的樣子。嚨胡:即喉嚨。鼓,凸出,鼓起。

白話譯文

小麥青青,大麥已曬得焦枯;誰在田地里收割呢,是婦和姑。
公公在哪裡呢,戰場上去攻打胡人了。
官吏買馬,準備車具,請讓我們為各位出征的人低聲地叫苦。

創作背景

據《後漢書》卷103《五行志》載:桓帝之初,天下有此童謠。桓帝元嘉年間,涼州諸羌反叛,南入蜀、漢,東略三輔,延及并州、冀州,大肆燒殺。桓帝命眾將平定諸羌,但漢軍常常為諸羌所敗,於是朝廷大肆徵發士卒,麥子等農作物的收割只有靠婦女來完成,這首歌謠反映了當時農村男丁被徵調一空、生產遭受破壞的情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民謠收錄於《樂府詩集》,屬“雜曲歌辭”。“雜曲歌辭”是指聲調已經失傳,無所歸屬的一些樂曲歌辭。樂府民歌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其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這首民謠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反映了東漢時頻繁的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的災難和痛苦,表達了人民民眾的愛和憎。
起句“小麥青青大麥枯”,“青”與“枯”點出了時間,即農作物生長和收貨的季節,也就是農忙時節。綠油油的小麥還在生長,大麥卻已經成熟了。可是誰來收割成熟的莊稼呢?是老婦和村姑。收割本來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應該由青壯男丁來承擔。所以,開頭兩句,儘管沒有用一個字去描寫連綿戰爭的慘烈和破壞,但是從作者巧妙地選用田間勞動這一典型的場景,感受出戰爭的破壞程度,人民的生活有痛苦不堪。
第三句“丈夫何在西擊胡”點明主旨。青壯男丁乾什麼去了,被驅遣西征同羌人作戰去了。這裡的“西擊胡”是指東漢王朝對羌族進行的三次武裝鎮壓。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漢陽人杜琦等聯合羌人起兵反抗東漢,這場鬥爭堅持了十二年之久,東漢王朝因平息反抗,耗資二百四十多億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涼州、并州和關中的羌人又發動反抗鬥爭,持續十年之久,所耗軍費八十餘億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各地羌人又相繼對東漢發動反抗鬥爭。在短短的幾十年里,羌人多次反抗鬥爭,這樣就極大地動搖了東漢王朝統治的根基,同時也由於徭役的繁重,廣大農村青壯男丁徵發已盡,出現民謠中所描寫的“誰當獲者婦與姑"的悲慘景象。
民謠的前三句,以典型的場面,通俗明白的語言,揭露了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緊接著,作者筆鋒一轉,通過戰爭中人民民眾和官僚貴族的鮮明對比,抨擊了封建社會的不公平,抒發了人民民眾的強烈不滿。
“吏買馬,君具車”。“吏’’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以稱吏。戰國以後一般指低級的官。《古詩箋》中解釋:“‘吏買馬、君具車’者,言調發重及有秩者也。”這一句,不僅反映了因戰爭耗費巨大,連官僚貴族都不能倖免,同時也說明,在戰爭中,官僚貴族只要出點錢,就可以不必去打仗,而廣大人民民眾卻要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平。
“請為諸君鼓嚨胡”。“鼓嚨胡”,百姓感到不公平,卻不敢把話說出來。但人民民眾的不滿之情卻躍然紙上。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侯孝瓊:詩從莊稼收穫言及莊稼漢“西擊胡”,然後一氣貫注,農民賣命,官吏出錢,戰爭禍及全國,無一倖免,這才至於有“為諸君鼓嚨胡”的共同的怨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