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生長習性,地理分布,品種分類,栽培技術,種植方法,浸種催芽,培養液,培養裝置,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灰霉病,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前者果實成熟時青白色,後者果實成熟時為白色。白番茄屬由普通栽培種番茄及水培種番茄組成。普通番茄群中包括:普通番茄、細葉番茄、奇士曼尼番茄、小花番茄和奇美留斯凱番茄、多毛番茄;秘魯番茄群中包括智利番茄和秘魯番茄。
栽培番茄的祖先是櫻桃番茄。墨西哥較早馴化栽培,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傳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後傳到義大利,1575年相繼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當時作為觀賞植物。18世紀中葉始作食用栽培。1768年米勒首次作出植物學描述,進行分類和定名。17世紀傳入菲律賓,後傳到其他亞洲國家。中國栽培的番茄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清代汪灝在《廣群芳譜》的果譜附錄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由於番茄果實有特殊味道,當時僅作觀賞栽培。到20世紀初,城市郊區始有栽培食用。中國栽培番茄是從50年代初迅速發展,成為主要果菜之一。
生長習性
白番茄是一種喜溫性的蔬菜,在正常條件下,同化作用最適溫度為20-25℃,根系生長最適土溫為20-22℃。喜光,光飽和點為70000lx,適宜光照強度為30000-50000lx。也是短日照植物,白番茄喜水,特別適合水培種植、空氣濕度45-50%為宜。酸鹼度以pH6-7為宜,EC值根據白番茄生長不同周期在0.2~2.3之間。
地理分布
白番茄原產自南美洲,國內還沒有規模化種植。
品種分類
白番茄品種稀少、種子昂貴,主要來源於美國及以色列等國。在品種選擇上應注意作春提早或秋延晚栽培時,應選擇早熟品種,正季栽培選擇中晚熟品種。栽培的白番茄,屬特色番茄。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白番茄是通過水培方式種植。
浸種催芽
先把種子放在5度熱水中浸種催芽,不斷攪拌,以免燙傷,然後在25度溫水中浸種,浸泡到種子吸水膨脹時就可以用乾淨濕布包起來再放到通風的地方催芽,必須要遮擋大部分光線。然後等待發芽,大概2到3天。
培養液
使用清水和配製好的營養液,一般是由硝酸鈣707克、加水10升、攪拌好;再配置硝酸鉀404.2克,硫酸鉀260.7克,硝酸銨40克、硫酸鎂152.1克一起攪拌混合,加水10升。然後在營養槽里放入清水,然後倒入第一次溶液,再加水攪拌,達到0.8t就可以再倒入第二次配置溶液,加水攪拌,達到1t就可以不加水了。
培養裝置
需要培養的容器,營養槽、還需要一些添加溶液的設施、另外溶液可以循環利用,所以要有一個專門循環的設備管道。其次就是營養溶液中需要一定氧氣,然後必須有增氧設備。番茄長起來以後,需要一些支架,支持植株生長。可以用鐵絲固定。
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又名番茄疫病,是番茄上發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病害。該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也能為害莖和葉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病斑由葉片的主莖蔓延,嫩莖部縊縮腐爛,病部以上枝葉死亡,濕度大時病部表面產生白色霉層。該病喜歡高溫高濕的環境,最適發溫度18-25℃,相對濕度在95%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至座果期,發病的潛育期3-5天。多連陰雨的年份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肥水管理不當的田塊發病重。
病毒病
該病是病毒引起的病害,在田間主要表現的症狀是:花葉、蕨葉、條紋、叢生、卷葉、黃頂。該病害在秋播番茄生長中發生較為嚴重。該病喜歡高溫乾旱環境,夜溫和地溫偏高,少雨,蚜蟲多的時候發生較為嚴重。肥水不勻,偏施氮肥的田塊發生較為嚴重。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35℃。相對濕度在80%以下,最適感病生育期為五葉期至座果中後期,發病潛育期10-15天。一般持續高溫乾旱天氣,有利於該病的發生與流行。
青枯病
該病是由細菌引起的,是細菌性維管束組織病害。葉片表現為,初始頂部新葉萎蔫下垂,後下部葉片發展產生凋萎,接下來才是中部葉片產生凋萎,發病後葉片色澤較淡,呈青枯狀。該病喜歡高溫高濕,發病最適溫度範圍20-38℃,最適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結果中後期,發病潛育期5-20天。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偏酸的田塊發病較重秋季高溫多雨的年份發病較重,引發病症表現的天氣條件為大雨或連續陰雨後驟然放晴,氣溫迅速升高,田間濕度大,發病現象會成片出現。
灰霉病
主要危害花和果實,葉片和莖亦可受害。患部呈現水漬狀或黃褐色濕腐狀,表面長滿灰色至灰褐色濃密霉層。病菌依靠氣流傳播,從寄主傷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適溫(20℃左右)、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有利於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