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區機制
從
白湖自身的客觀實際看,籌建新監區,實施白湖監獄布局調整,已經到了非調不可的地步。首先,點多面廣的關押布局以及罪犯從事農業生產的改造方式已經與新的形勢和要求格格不入。此前,分局在內部雖然經過幾度撤併、整合,但全局罪犯關押點仍然多達70個。最遠的石山監區距分局機關近30公里,素有白湖的“
西伯利亞”之稱。給罪犯監管、民警生活、子女上學都帶來了極其不便。其次,監管設施簡單,條件簡陋,安全工作不堪重負。建監以來,由於分局監管設施改造步伐比較緩慢。西大圩監房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建的平瓦房,且配套設施極不完善,加上年久失修、牆體風化,很多監房都已成為危房。根據2003年11月份組織的危舊監房與公共用房普查結果表明:白湖分局的危房總面積達33.37萬㎡。其中b類危房3.79萬㎡。c類危房5.64萬㎡。d類危房23.94萬㎡。落後的監管條件和時代的發展與要求顯得極不相稱。第三,由於東大圩關押點處在蓄洪區內,原址復建,只會走上回頭路,勢必造成重複建設,同時也與法務部“三個轉移”戰略精神背道而馳。
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在東大圩面臨第五次蓄洪重建的關鍵時刻,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決定,加快全省監獄布局調整進程,啟動白湖新監區建設。由國家和省里投資1.83億元,分局自籌資金2000多萬元,在白
湖西大圩新建4個標準化關押點,設計關押能力8000人。整體功能融罪犯關押改造、生產勞動、民警辦公、武裝警戒為一體,占地55.6萬m2,分三期建設。在各級領導的重視與關心下,新監區一期工程於2003年12月28日破土動工,經過兩年多的緊張施工,2006年4月,新監區主體工程全部竣工。另外,與之配套的581套居民
新宿舍已在2004年底全面竣工,東大圩的民警和職工全部告別了居住多年的破舊平房,住上新居。
2006年5月16日,濱西監區迎來了首批押犯,標誌著新監區開始試運行。6月12日,濱西監區、串河監區組建工作順利完成,監區領導、民警一次性配備到位,押犯分別由局內調犯和四批上海調犯以及九龍、義城監獄調犯構成。2007年2月13日,西大圩原7個監區的2000多名服刑人員遷入棲鳳監區、
龍山監區。至此,新監區全面啟用。
新監區投入使用後,東大圩關押點絕大多數罪犯遷出,徹底改變了以往東大圩建了蓄,蓄了建的歷史,同時全局的罪犯關押點也由原來70多個壓縮為27個,不僅大大提升了監管安全係數和罪犯改造質量,還節省了警力、降低了行政成本。分局罪犯勞動也完全由室外轉向室內,由農業轉向工業,罪犯關押、改造、勞動和幹警管理、辦公條件均得到徹底改善。為把新監區打造成全省一流監獄的視窗,分局黨委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積極創新,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全新的思路解決問題,全力推進新監區各項工作快速發展。
在監區班子配備上,分局黨委堅持領導幹部任用標準,注重把那些能力強、素質高、想幹事、能幹事、乾成事的優秀領導幹部選配到新監區領導班子中,精心打造精誠團結、求真務實的中層班子。在民警隊伍建設上,結合監獄布局調整和東大圩體制改革,科學配置警力資源,加強基層一線警力配置,置換和壓縮非執法崗位上民警編制。2006年11月新錄用的32名公務員全部充實到基層一線。同時在門衛、會見室、獄內超市和機關科室崗位上加大女警力的配置力度,注重發揮女民警的作用。現四個新監區共配備民警522人,基層分監區警力基本上達到法務部的規定要求。
當前,分局正處於監獄布局的調整期、產業結構的轉型期和監獄改革的推進期,分局黨委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黨的監獄工作方針,不斷創新教育改造方法,積極構建監管安全長效機制,監管秩序持續穩定,改造質量明顯提高。隨著投資近2億元的新監區建成並投入使用,分局的物防技防水平有了大幅提升,開拓進取的白湖人決心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強化監獄管理,推進監獄工作跨越式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監區建設
監獄面貌發生新變化,先後完成了新辦公樓、新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武警營房、新監區圍牆道路、
綠色家園住宅樓、農網改造、勞務加工廠房、蔬菜基地、醫院住院部裝潢以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等建設任務。啟動原分局機關至新辦公區景觀工程。順利完成了精米廠主體工程建設和設備安裝調試任務,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信息化建設取得階段成果。自主投資完成了機關區域網路和新辦公樓綜合布線工程建設,分局機關基本實現無紙化辦公。開展環境整治工作,強勢推進亮化美化工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