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泉群

白泉泉群

白泉泉群分布於濟南市東郊王舍人鎮以北,東起梁王莊,經冷水溝,西至張馬、大辛莊、水坡,長約9公里、寬約3公里的狹長地帶。這一地帶,當地亦稱作張馬湖,有泉數十處,主要有白泉、柳岡泉、耿家泉、釗家泉、飲馬泉、豬拱泉、灰泉、冷泉、花泉、柳葉泉、草泉、漫泉、惠泉、漂泉、麻泉、團泉、當道泉、丫丫葫蘆泉、雙寶泉等。其中白泉、花泉為金代《名泉碑》所載。泉群總流量在18.66萬立方米/日左右。本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北部自流區打井,正水頭可超出地面8~9米。在湖區河槽的東坡、南坡,幾乎常年有滲水明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泉泉群
  • 地理位置:濟南市東郊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白泉泉群
白 泉,丫丫葫蘆泉,草 泉,麻 泉,惠 泉,冷 泉,漫 泉,其他,

白 泉

在王舍人鎮紙房村北約150米處。古稱白野河,又稱白泉河,金《名泉碑》稱白泉。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亦收錄。清乾隆《歷城縣誌卷九·山水考四》載:“白泉出紙房莊北,方十畝,中有大泉,間數刻一發,聲如隱雷。多涌白沙,故名。”為壩子河之源,北流經遙牆河入黃河。水質優且量豐,素有魚米之利。1955年曾裝一台17.7千瓦的發電機發電,供附近村民照明。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東郊工業區地下水開採量的增加,白泉停止噴涌,成了一片荒廢的窪地。80年代,在白泉東側建灘頭自來水廠,供周圍10餘個村莊用水。90年代中期著手開發,挖成一個長約百米、寬20米左右的水塘,尚有泉水出露,經年不涸,但水勢已遠不如以前。當地百姓又將白泉稱為“百泉”,因此泉周圍尚有眾多的小泉,如唐家泉、張家泉、李家泉等等,白泉為眾泉之首。

丫丫葫蘆泉

又名葫蘆頭泉。在白泉東北約300米處。因平面呈丫丫葫蘆形,故名。昔日,泉源奮涌,水深數米。今為面積約700平方米的自然窪坑,淤塞嚴重;平時積有淺水,旱時乾涸,窪坑內長滿葦草。灰 泉 在丫丫葫蘆泉西北約300米,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已夷為稻田,仍常年積水。

草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記》。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俱載:“在白泉南,源廣數畝,流經灘頭,入壩子河”。民國《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稱已“失考”。今當地百姓所稱“草泉”,在白泉以東約800米。原為自然水坑,水極旺盛,深達二三米。現已淤塞。1975年前後曾在泉源處打一機井,作灌溉之用,後因水量不足而廢棄。

麻 泉

在紙房村西南約500米,濟南市東郊自來水廠東鄰。泉源深廣,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記》,稱“麻披泉”。今已湮於農田。崇禎、乾隆《歷城縣誌》和道光《濟南府志》所載“麻泉,在白泉北,流入灘頭”,方位與此泉相反,當為古時在白泉以北另有“麻泉”。

惠 泉

惠泉在麻泉東約300米。崇禎、乾隆《歷城縣誌》和道光《濟南府志》俱載:“在白泉南,流與冷泉合。”今早已淪為農田。

冷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記》。崇禎、乾隆《歷城縣誌》和清道光《濟南府志》俱載:“在白泉南,流入灘頭。”乾隆縣誌又載白泉“旁有冷泉、漫泉”。今已湮於農田。

漫 泉

在紙房村西南約300米。崇禎、乾隆《歷城縣誌》和道光《濟南府志》俱載:“在冷泉西南,流入灘頭。”昔日水盛,幾與麻泉相連,故乾隆縣誌載“漫泉,一名麻披泉”。今已淪為農田。

其他

漂 泉 崇禎、乾隆《歷城縣誌》和道光《濟南府志》俱載:“在白泉東,發源迅疾,流經曲家
莊,入遙牆河。”已湮失。
團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記》,稱“團圓泉”。崇禎、乾隆《歷城縣誌》和道光《濟南府志》俱載:“團泉,在白泉西,流入灘頭。”乾隆縣誌又載:“團泉,一名漂泉。”已湮失。
花 泉 名列金《名泉碑》和清《七十二泉記》。在王舍人鎮陳家張馬村東北隅,雙龍橋東三四十米處。因十孔爭沸,波紋激盪,狀如花朵而得名。泉水甘美,昔日村人多汲取烹茶為炊。過去,花泉水勢很大,與橋西的釗家泉、柳岡泉、耿家泉相匯,在附近形成“張馬泊”。清康熙《濟南府志》載,“泉源數泓,廣數畝,一方水利所關,流經耙道河,東北入沙河”,然後流入大清河。雙龍橋曾為通往遙牆的交通要津,橋頭置有碑亭,並有茶攤、瓜果攤等。因環境優美,行人多在此品茗歇息。隨著公路的開通,此處已無往日的繁華,碑亭亦毀圮不存。據倒臥於雙龍橋旁的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雙龍橋碑記》載,當時花泉已融於藕池中。1970年以前,尚可見池底湧泉。後因工業用水不斷增加,尤其是附近張馬屯鐵礦的開掘,泉漸停涌,水泊也被改為稻田、菜地。1993年在橋東闢建漁塘,花泉遂沒於塘內。雨季,雙龍橋附近的釗家泉、柳岡泉、耿家泉等無池小泉仍時有出露,積水成窪。旱季復涸。
飲馬泉 在王舍人鎮大辛莊北,黃台電廠河東側。當地百姓傳說當年曹操率兵在此飲馬,故而得名。該泉是一個東西長50多米,南北40米左右的不規則的天然水塘,常年有水,可灌農田。水中蘆葦搖曳,岸邊楊柳婆娑。
豬拱泉 在王舍人鎮南灘頭村西南田間,無砌壘泉池。由於地下徑流上源的大量開採,此泉現已成季節泉。旱季乾涸,雨季出露,平時周圍土壤濕潤。當道泉 在王舍人鎮西梁王村北約400米處。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記》。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俱載,稱“源流深長,可資水利,流入壩子河”。泉池甚廣,可垂釣,泉畔建有釣魚台寺。解放前,寺已毀。50年代末,泉池日漸淤塞,以至淪為稻田。
柳葉泉 在當道泉北,廣約300平方米。50年代末淤塞,淪為稻田。
雙寶泉 在王舍人鎮冷水溝村西南約1公里處的田間。為東西相距百米左右的兩泉,皆常年積水。西側之泉水深,植有蓮荷;東側之泉水淺,呈沼澤狀,葦草茂盛。
白泉泉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