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百年延續,獨特工藝,家庭自產,市場呼喚,生產瓶頸,他山之石,白糤製作,藥物,方劑名稱,方劑別名,藥物組成,加減,處方來源,方劑主治,方劑功效,用藥禁忌,臨床套用,各家論述,用法用量,附註,
食物
百年延續
玉林“白糤”始於何年何人,歷史文獻無記載,民間也無相關傳說。但光緒版州志記載有當時民間食用“白糤”和
茶泡。據祖父輩的老玉林講,他們小時候玉林家家戶戶都在做啦。爺爺的爺爺們已繼承著前人的傳統風俗了,這樣粗略算來已有一百多個春秋了。難得的是現在的玉林人家,每逢春節,家家戶戶對以“白糤”供奉、招呼賓客的習俗情有獨鐘。才使“脆弱”的玉林“白糤”能夠跨越時代變遷,以一種實物的形式繼續在玉林部分家裡的現實生活中流傳。
獨特工藝
製作“白糤”的工藝很特殊,對主要材料
糯米有很多講究,對糯米的蒸煮也有嚴格的要求。接下來才是在雕刻方面考究、選用上好鐵力木或格木的“白糤模“里做“白糤”。
作成餅狀的“白糤”拿到太陽底下曬一個多月才能幹透,然後選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給乾爽的“白糤”在糖汁里“過”糖,再次在太陽下曬上10多天,用食用硃砂把“白糤”面上的字描紅。
待到臘月底時,才把乾透封存好的半成品“白糤”拿出來,以花生油炸開。成形的“白糤”——大米花大的直徑足有30厘米。
從選米到油炸,約有10道環節,但都很講究,每一道環節不到位,都有可能在油炸時,出現破碎、不成型、拱不起或炸不開。
家庭自產
玉林白糤有個特點,雖說玉林人家家戶戶都吃“白糤”,但至今生產“白糤”的廠家沒一個。
難道玉林人的商業意識這么薄弱?非也,玉林“白糤”有兩個特點:其一是食用的季節性,家家戶戶只在春節期間食用。年一過完,“白糤”也就隨之消失。其二代代相傳的“白糤”都是以家庭自產自“銷”,或是幾戶聯合一起“生產”。
市場呼喚
近年來,由於商品經濟的進程,的確有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在尋求“白糤”買賣的市場。一來越來越多的玉林本地人成為了單位職工、小商品經營戶、企業主,快節奏的生活不容許他們再有時間去做這些工序繁瑣的“白糤”了。二來城市化的進程,也使得本地的居住條件不能像以前那樣有廣寬的曬地來曬制“白糤”。所以,近年來在垌口市場等地,也出現了銷售成品和半成品玉林“白糤”的攤點。多少透露出“白糤”日益凸現的商機。據垌口市場的一名大嫂說,她的攤在天氣好的日子能賣出幾十個。
生產瓶頸
這么好的市場前景,為何還沒有商家介入呢?權威的“老玉林”分析道:其一,“白糤”為季節性食品,作為商家不能忍受長達11個月沒有生意的境地;其二,機械化生產“白糤”還存在著技術上的難題;其三,保存與運輸的問題最為突出。假如,玉林“白糤”能像月餅一樣,成為玉林以外的大眾所接受,那季節性問題將不存在;如何讓蒸熟的糯米均勻地分布在模子裡,這項技術難度大,大於月餅的加工工藝;如何通過包裝,有效地保存“白糤”讓其在長途運輸中不破碎,這是阻礙“白糤”走向市場化的關鍵難題。因為破碎無型的“白糤”,品相與內涵都將不復存在,享用的人無異於等同食用一般米花,將失去寄託玉林人無限美好願望的文化內涵。
他山之石
無獨有偶,遠在湖北的
孝感,有個全國馳名的“孝感
麻糖”。同樣是地域性、易碎的食品,孝感人通過不懈努力硬是把麻糖做成“中國國際食品科技之星”、“國際金獎”、“中國市場名牌產品”,從此“孝感麻糖”流行天下。
這他山之石讓自命為商業頭腦靈活的玉林人有所感觸吧?有關心玉林的前輩為“白糤”獻策:能不能把“白糤”做小些,一來便於包裝,二來便於運輸,其實現在市場上就有很多膨化食品為大家做出了探索與實踐。
隨著有遠見的企業家的進入,上述技術的解決,玉林“白糤”這個承載了玉林兒女新年祝福的美好願望,將隨著玉林的會展經濟、小商品經濟、中藥材經濟、運輸業一起,傳播到世界各地。
白糤製作
1、蒸飯:每年過了冬至,家中的老人就開始著手做白糤了。選了上好的糯米,搓洗乾淨再浸6-8小時,撈起來濾乾水,再放到大木桶里用隔籠蒸。當屋子裡飄起糯米飯的香味時,就可以揭鍋了。糯米飯剛熟就好,若蒸得太爛太粘是做不出好白糤的。
2、壓模:煮好的糯米飯放到簸箕里晾一會就可以做模了。把糯米放到模具中,用力一壓,一個白糤胚就出來了。一個胚不能做得太厚,必須薄一些,否則炸不開。
3、烘乾:
烘白糤胚最好是用穀殼,老人說這樣沒有煙燻味。將乾穀殼燒旺後,火堆上架個竹蔑框,將白糤胚放在上面烤,注意烤時要兩面翻轉輪烤。烤到快乾時,將白糤胚放到煮好的白糖水裡浸一下,糖水不能太清,也不能太稠,好讓糖水滲進胚中。然後撈出繼續置於火上烤,直至白糤胚變乾變硬。晾涼之後就可以存於乾燥之處,待臨近年關時才拿出來油炸。
4、油炸:
下油鍋前,最好將白糤胚曬一下或烤一下,讓裡面的水汽散去。油鍋燒沸後,將白糤胚放進去,用筷子翻動,兩面輪炸,直至白糤胚炸發,一粒粒糯米像爆米花一樣炸得白白胖胖就大功告成啦!
藥物
方劑名稱
白散
方劑別名
三物小白散、三物白散
藥物組成
桔梗3分,巴豆1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3分。
加減
假令汗出己,腹中痛,與白芍3兩如上法。
處方來源
《傷寒論》。
方劑主治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肺癰,咳,胸中滿而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喉痹,白喉,喉頭白腐,呼吸困難;冷痰肺喘;或癇證。
方劑功效
除痰開結,攻寒逐水,涌吐實痰,瀉下寒積。
用藥禁忌
忌豬肉、蘆筍等。
臨床套用
1.咽痛:巽屋之家人,卒然咽痛,自申及西,四肢厥冷,口不能言,如存如亡(按:猶言氣息僅屬耳),眾醫以為必死,舉家頗騷擾。及戍時,迎先生請治,脈微欲絕,一身盡冷,呼吸不絕如縷,急取桔梗白散2錢,調白湯灌之,下利5-6行,咽痛始減,厥復氣爽。乃與五物桂枝桔梗加大黃湯(桂枝、地黃、黃芩、桔梗、石膏、大黃),須臾大下黑血,咽痛盡除,數日而平復。
2.寒實結胸:鄭某某素嗜酒,並有慢性氣管炎,咳嗽痰多,其人痰濕恆盛。時在初春某日,大吃酒肉飯後,即入床眠睡。翌日不起,至晚出現迷糊,詢之膛目不知答。因其不發熱、不氣急,第3天始邀余診,兩手脈滑大有力,滿口痰涎粘連,舌苔厚膩垢濁,呼之不應,問之不答,兩目呆瞪直視,瞳孔反應正常,按壓其胸腹部則患者皺眉,大便不行,小便自遺。因作寒實結胸論治,用桔梗白散1.5g,囑服三回,以溫開水調和,緩緩灌服。2次灌藥後,嘔吐粘膩膠痰樣物甚多,旋即發出嘆息呻吟聲。3次灌藥後,腹中鳴響,得瀉下2次,患者始覺胸痛、發熱、口渴欲索飲。繼以小陷胸湯,2劑而愈。
3.肺膿腫:劉某,男,18歲,學生。1975年10月30日來診:20天前發冷發熱,3天后右胸痛,咳嗽,咯黃色膿痰,無血絲。右肺中下野叩之音濁,聽診可聞密集水泡音;胸透:肺右下角有大片狀陰影,其中有1圓形影,內有液平面。上午9時半,服三物白散1劑,10分鐘後,患者自覺從喉至胸骨後、胃部有麻辣灼熱感;2小時後,首次排出黃色稀便,以後每10分鐘1次,共5次,量多,有泡沫,至15時半,共排10餘次。翌晨起,咯黃色膿痰,痰中帶血,患者精神轉佳,聽診右胸水泡音明顯減少,胸透右下呈點片狀影,未見空洞。第3天痰中帶血較多,水泡音幾乎聽不到。後擬服中藥桔梗、冬瓜仁、銀花、蒲公英、敗醬草、魚腥草,經1月治療痊癒。
4.癃閉危候(急性腎功能衰竭):謝某某,男,17歲,農民。5天前,食野蘑菇後,頭痛,腰痛,尿少,嗜睡,腹脹,腎區叩擊痛,膀胱無充盈,體溫35.8℃,血壓110/60mmHg。實驗室檢查:白細胞19600mm3,中性89%,非蛋白氮160毫g,肌酐5.1毫g,二氧化碳結合力24.4Ea/L血鉀6.8mEq/L。入院後診斷為急性腎功能衰竭,經抗生素、激素、速尿,胰島素等治療,6小時仍無尿,並出現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嘔惡,腹膨大,而膀胱充盈,大便1周未行,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症屬癃閉危候,治擬開通三焦,急投三物白散:巴豆(去油)、桔梗、象貝各0.5g,共研細末。沖服一半後,2小時內解乾便1次,量少,嘔出咖啡樣物100毫升,但無尿;再沖服一半,開始滴尿(導尿管),3小時內滴出550毫升,過5小時又滴出550毫升,解乾便1次,神志轉清,知飢,呼吸平穩。14小時內共排尿3150毫升,解大便5次,約500g。第2-3天平均尿量4000毫升,已進入多尿期。13天后複查,血液正常;20天后,症狀消失出院。
製備方法 上為散,納巴豆,更於臼中杵之。
各家論述
1.《醫方考》:此證或由表解里熱之時,過食冷物,故令寒實結胸,然必無熱證者為是。桔梗、貝母之苦,用之以下氣;巴豆之辛,用之以去實。又曰:病在膈上則吐,病在隔下則利,此桔、貝主上,巴豆主下之意。服後不行者,益以溫湯;行之過多者,止以涼粥。
2.《傷寒來蘇集》:三物白散,貝母主療心胸鬱結,桔梗能開提血氣,利膈寬胸,然非巴豆之辛熱斬關而入,何以勝消、黃之苦寒,使陰氣流行而成陽也?白飲和服者,甘以緩之,取其留戀於胸,不使速下耳。散者,散其結塞,比湯以盪之更精。
3.《古方選注》:巴豆散水寒,開胸結,法用熬黑者,熟則性緩,欲其入胃,緩緩劫寒破結。
4.《金鑒》:是方也,治寒實水結胸證,極峻之藥也。君以巴豆,極辛極烈,攻寒逐水,斬關奪門,所到之處,無不破也;佐以貝母,開胸之結;使以桔梗,為之舟楫,載巴豆搜逐胸邪,悉盡無餘。然唯知任毒以攻邪,不量強羸,鮮能善其後也,故羸者減之。
5.《傷寒論今釋》:桔梗排膿,貝母除痰解結,二者皆治胸咽上焦之藥,巴豆吐下最迅烈,合三味以治胸咽閉塞之實證也。
用法用量
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1杯;利過不止,進冷粥1杯。
附註
三物小白散(《金匱玉函經》卷三)、三物白散(《活人書》卷十五)。本方方名,《外台》引作“桔梗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