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古近紀界線(K-Pg界線)舊名白堊紀-第三紀界線(K-T界線),K代表希臘文的kreta,是白堊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堊紀-古近紀界線
- 外文名: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 所屬學科:地質學
- 釋義:介於白堊紀和古近紀之間的界線
白堊紀-古近紀界線(K-Pg界線)舊名白堊紀-第三紀界線(K-T界線),K代表希臘文的kreta,是白堊的意思。
白堊紀-古近紀界線(K-Pg界線)舊名白堊紀-第三紀界線(K-T界線),K代表希臘文的kreta,是白堊的意思。術語定義白堊紀-古近紀界線是介於白堊紀和古近紀之間的界線,富含銥的黏土層,大約出現在6500萬年前。這段期間...
已經發現數個隕石坑,形成時間大致與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相當。這些發現指出,當時可能有多次撞擊事件發生;這種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1994年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因為潮汐力而分裂,數個碎片在接下來的幾天內陸續撞擊木星。這些隕石坑包含:烏克...
白堊紀是在1822年由比利時地質學家Jean d'Omalius d'Halloy研究巴黎盆地時所提出。白堊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BC1億450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
《華南白堊紀-古近紀氣候變化及定量重建》是依託南京大學,由李祥輝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擬對早白堊世-始新世深時時期陸相地層沉積學和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重建華南古氣候並甄別古氣候事件。利用前人生物地層工作,在火山鋯石...
K-Pg界線又稱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距今約6600萬年前的這一時期,地球上曾發生以恐龍為代表的生物大規模滅絕事件。近年來,科研隊在嘉蔭首次發現中國迄今有確鑿證據的陸相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並被國際上確定為全球105個K-Pg界線...
西藏崗巴地區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堊世至古近紀地層,地層中化石豐富,根據化石研究準確地進行了地層時代的劃分.本文認為該區白堊系-古近系界線位於宗山組和基堵拉組之間,以底棲大有孔蟲Orbitoides-Omphalocyclus動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
廣東南雄恐龍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南雄,總面積為42.21 平方公里,包括恐龍蛋化石原址展棚、恐龍腳印化石原址展棚、恐龍骨骼化石原址展棚、恐龍化石展館及完整的白堊紀-古近紀界線地層剖面。意義 為國內外地質學家和古生物...
6600萬年前形成的K-E界線記錄了從白堊紀到古近紀的轉折點,此地層的黏土的銥含量異常高。路易斯·阿爾瓦雷茨為首的研究團隊在1980年提出假說,指這一地層中的銥是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時帶來的。這一理論稱為阿爾瓦雷茨假說,目前被公...
70年代後期,通過對吉林隕石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阿波羅-17月海玄武岩的綜合研究、宇宙塵的收集分析、太陽星雲凝聚過程、行星地球的非均一組成與非均變演化、白堊紀-古近紀與古近紀-第四紀界線撞擊事件等領域的研究,使我國的天體化學成...
如二疊紀與三疊紀和白堊紀與古近紀之間的界線黏土,因其出現銥異常(其鑽含量為1.2~10.3納克/克),被證實那是由於當時的地球被巨大的外星體撞擊的結果。這種界線黏土稱為撞擊黏土。經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檢測,5個鐵質管狀物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