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古生物化石

南雄古生物化石

又稱南雄恐龍化石群。

位於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南雄市是中國恐龍恐龍蛋化石埋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裡岩層獨特,地層的層序正好通過了中生代新生代的界限,成為研究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最理想的地點。 盆地內發現的恐龍化石包括:霸王龍類、竊蛋龍類、鐮刀龍類和鴨嘴龍類(小鴨嘴龍)等,所以這些類群都是晚白堊世的典型分子。盆地內發現的恐龍蛋化石以長形蛋類為主(3屬5種),其次還有橢圓形蛋類(2相似種)、石筍蛋類(始興蛋)、稜柱形蛋類(湖口稜柱形蛋),以及大圓蛋科等其他的類型,除了恐龍類之外,在南雄盆地內發現的還包括有龜鱉類的骨骼化石、鱷類和恐龍足跡化石。

產出層位為近3000餘米厚的晚白堊紀古近紀地層,被稱為南雄紅層。其組成為:晚白堊紀南雄組出露在盆地南部,古新世羅佛寨群分布與盆地北半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雄古生物化石
  • 外文名:Nanxiong fossils
  • 地區:廣東省南雄市
  • 首次發現時間:1961年
  • 同義名:南雄恐龍化石群
保護區,意義,產出地層,研究歷史,特色化石,短棘南雄龍,南雄小鴨嘴龍,

保護區

廣東南雄恐龍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南雄,總面積為42.21 平方公里,包括恐龍蛋化石原址展棚、恐龍腳印化石原址展棚、恐龍骨骼化石原址展棚、恐龍化石展館及完整的白堊紀-古近紀界線地層剖面。

意義

為國內外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研究全球晚白堊世末生物絕滅事件、地質災變事件、全球性的地層劃分和對比、生物進化、生態環境的演替、氣候變化、恐龍家族的興衰及絕滅等科學問題,提供多方面的證據。
南雄的恐龍蛋分為5科7屬11種,研究表明絕大多數蛋殼的厚度和顯微結構都顯示出明顯的病理特徵(趙資奎等,1991)。此外, 2009年4月,方曉思、張顯球等專家學者公布了“廣東南雄白堊系及恐龍蛋到鳥蛋演化研究”,首次實測了南雄盆地一條完整的白堊系剖面,沿剖面在66個層位中採集到蛋化石,通過對羽狀蛋化石的研究,揭示出恐龍蛋到鳥蛋的進化。同年7月,中國與美國古生物學者向公眾介紹了楓樹嶺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鴨嘴龍足跡屬在中國的首次描述。南雄地區已成為世界上研究恐龍問題的最佳地點之一。
恐龍足跡恐龍足跡
恐龍蛋恐龍蛋
恐龍骨骼恐龍骨骼

產出地層

南雄市為典型的紅層盆地,盆地內沉積著晚白堊紀到古近紀的紅色砂岩,又稱“南雄紅層”。南雄紅層發現了大量的恐龍、恐龍蛋、龜鱉類脊椎動物化石,尤其是恐龍蛋化石分布廣泛。紅層發育,出露較好,含有豐富的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植物和微體古生物化石。
南雄盆地白堊紀—古近紀紅色地 層累計厚達2525~7250m,依據沉積物從粗到細的變化,可將南雄盆地紅層劃分為4個沉積旋迴和2群9組8段,即南雄群(長壩組、江頭組、園圃組、大鳳 組、主田組、湞水組),羅佛寨群(上湖組、濃山組、古城村組),所劃分的9個岩組,除長壩組與江頭組之間有沉積間斷為假整合接觸外,其餘各組均屬連續沉積整合接觸。長壩組一段、江頭 組、大鳳組、湞水組以粗碎屑岩發育為主要特徵,而長壩組二段、園圃組、主田組和羅佛寨群主要是一套細碎屑岩。

研究歷史

1961年,廣東省地質調查隊首次在南雄發現恐龍骨骼化石;1962年,中科院楊鐘健和周明鎮院士研究報導了南雄盆地發現的虛骨龍類等化石,從而引起了國內外古生物、地質專家學者的特別關注;
小鴨嘴龍小鴨嘴龍
197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趙資奎研究員報導了南雄盆地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創立了恐龍蛋化石分類和命名方法,建立新的蛋化石類型:長形蛋科包括3蛋屬5蛋種;
1983-1985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德國波恩大學、馬普學會聯合科考隊對南雄盆地含恐龍蛋化石紅層進行了研究,通過岩石地層、生物地層、年代地層、地球化學、古地磁等綜合研究,對盆地內的恐龍蛋化石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認為廣東南雄盆地是我國乃至全球研究陸相晚白堊世-早第三紀界線的重要地區之一;這一階段還在盆地內首次發現了恐龍腳印化石;
2001年11月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織的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第8次年會在南雄召開,此次年會在南雄市舉行了野外地質考察現場會,到會的中外著名專家學者在科考會上進一步論證了南雄紅層及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蹟在恐龍絕滅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4年,地質礦產部石油勘查隊張顯球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博物館方曉思研究員等先後在南雄古市鎮發現十幾個鴨咀龍腳印,有關鴨咀龍腳印的發現在廣東省尚屬首次;
2004年12月,中國地質科學院程政武、李佩賢等地質、古生物研究員在南雄立項《南雄盆地生物地層》科研課題研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古生物終生教授斯隆盛讚“南雄是世界上研究恐龍絕滅最好的地方”;
2005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呂君昌博士報導南雄發現的恐龍化石新類型:竊蛋龍類未定種;
2005年5月2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廣東南雄恐龍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保護的主要對象是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和含恐龍蛋化石的白堊紀與第三紀典型地層剖面、沉積相特徵標誌、古氣候特徵標誌、龜及其他種類古脊椎動物化石、古微體化石等自然遺蹟。保護區總面積42.21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3.03平方公里;
2009年,中國地質博物館方曉思研究員等報導了南雄發現的恐龍蛋化石1新蛋科:羽狀蛋科;2新蛋屬:羽片蛋屬、披針蛋屬,5新蛋種:石塘羽片蛋,南雄羽片蛋,下坪披針蛋,黃塘披針蛋和臘樹園巨形蛋;
2009年,中國地質科學院邢立達等報導了南雄盆地發現的恐龍腳印化石:南雄鴨嘴龍足跡和鴨嘴龍足跡未定種等;
2010年,中央電視台CCTV-10(科教頻道)《中國恐龍大調查》欄目攝製組來南雄進行野外拍攝;
2011年3月,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董穎主任,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單春華秘書長,中國地質博物館程榮欣副館長、方曉思研究員,中科院北古所王強博士等專家蒞臨南雄進行恐龍古生物化石野外考察;
2011年6月20日,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正式授予廣東南雄“中國恐龍之鄉”稱號。

特色化石

短棘南雄龍

這裡發現的短棘南雄龍(Nanshiungosaurus brevisinus Dong)因腰部構造十分特殊而聞名,它們還長有一個長而低平的頭骨,喙部大而尖銳,牙齒尖細。估計生前生活在湖泊或者河流岸邊,以魚類為食。

南雄小鴨嘴龍

南雄小鴨嘴龍(microhadrosaurus nanshiungensis Dong)則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鴨嘴龍類恐龍,根據化石標本估計,這種恐龍可能體長不超過3公尺,是中國所有恐龍類族群中最小的種屬。
南雄歷年已挖掘出的恐龍蛋在200枚以上。這些恐龍蛋有圓形和長橢圓形兩種,個體大小各異。每窩2~3枚至10多枚、20多枚、甚至30多枚。有些恐龍蛋標本分析顯示恐龍蛋殼越來越變薄而脆弱,是由於缺少微量元素的供給所致。這一點對於研究恐龍滅絕原因很有意義。
南雄古生物化石群的發現,結束了中國新生代地層中古新世階段科研長期處於空白的狀態,並使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擁有最完整古新世地層剖面的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