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白喉紅臀鵯的
前額、頭頂、
枕黑色而富有光澤,眼先、眼周、嘴基亦為黑色,耳羽銀灰色或灰白色,有的沾灰褐或棕褐色。背、肩褐色或灰褐色、具寬的灰色或灰白色
羽緣,腰灰褐色。尾上
覆羽灰白色,
尾羽黑褐色,先端白色,中央尾羽微具白端。兩翅暗褐色,除外側
飛羽外,其餘飛羽外
翈具淺灰色羽緣。下體頦及上喉黑色,下喉白色,其餘下體污白色或灰白色,有的微沾灰色。尾下覆羽血紅色。
體重♂36-52g,♀28-52g;體長♂188-232mm,♀180-240mm;嘴峰♂16-19mm,♀15-18mm;翅♂92-101mm,♀88-101mm;尾♂88-104mm,♀84-104mm;
跗蹠♂22-26mm,♀22-24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灌叢以及村寨、地邊和路旁樹上或小塊叢林中,也見於溝谷、
林緣、
季雨林和
雨林。
生活習性
白喉紅臀鵯屬
留鳥,棲息地較固定,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多在相鄰樹木或樹頭間來回飛翔。晚上常成群棲息在一起,覓食時才開始分散,但彼此仍通過叫聲保持鬆散的群。常呈3-5隻或10多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亦與紅耳鵯或
黃臀鵯混群。性活潑、善鳴叫,或跳躍於枝頭樹枝間,或站在樹上或灌木上引頸高歌,鳴聲清脆響亮。
食性較雜,屬
雜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漿果、榕果、核果、草莓、
懸鉤子、堅果、豌豆、紫漿果、洋海椒種子,以及花、葉和其他植物種子。動物性食物主要有甲蟲、蚊、螞蟻等
鞘翅目、
膜翅目、
鱗翅目和
直翅目昆蟲。
分布範圍
原產地高棉、香港、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澳門、緬甸、泰國、越南、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西部、南部、東南部以及貴州、廣東、湖南、江西、福建、廣東等東南和西南地區。)。
引進:新加坡、東帝汶。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灌叢中或小樹上,距地高0.8-1.5m。巢呈碗狀,主要由細枝、樹葉、枯草構成,巢外壁常纏有蛛絲,內墊有細草莖。巢的大小為外徑10cm,內徑6-8cm,高8cm,深6-8cm。每窩產卵2-3枚。卵玫瑰紅色或粉紅色、被深淺不一的暗玫瑰紅色或紫紅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22.8-24mm×16-17mm。
亞種分化
1 | 白喉紅臀鵯指名亞種 | Pycnonotus aurigaster aurigaster | 爪哇島和巴厘島 |
2 | | Pycnonotus aurigasterchrysorrhoides | 中國的東南部 |
3 | 白喉紅臀鵯越南亞種 | Pycnonotus aurigaster dolichurus | 越南中部 |
4 | 白喉紅臀鵯中南亞種 | Pycnonotus aurigaster germani | 泰國東南端、高棉和印度支那南部 |
5 | 白喉紅臀鵯泰北亞種 | Pycnonotus aurigasterklossi | 緬甸和泰國 |
6 | 白喉紅臀鵯滇南亞種 | Pycnonotus aurigaster latouchei | 中國南方(四川、雲南、湖南,廣西東北)、泰國、緬甸、寮國和越南 |
7 | 白喉紅臀鵯硇州島亞種 | Pycnonotus aurigaster resurrectus | 越南和中國東南部 |
8 | 白喉紅臀鵯緬甸亞種 | Pycnonotus aurigaster schauenseei | 緬甸和泰國西南部 |
9 | 白喉紅臀鵯泰南亞種 | Pycnonotus aurigasterthais | 泰國中部和東南,寮國中部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