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亮誠

白亮誠

白亮誠,名耀明,字亮誠,號孟愚、蓮父,雲南省,箇舊市,沙甸人。出身武門,父白金柱,字載廷,為清朝武將,敕封諡號忠果公。兄白耀鸞、白耀龍均隨父從吏。白幼入私塾,學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兼學醫理、習武。及長,遵族訓習教義,精攻馬注、劉介廉、馬復初、馬聯元等人著作的漢文、漢譯經典,篤信伊斯蘭哲學。

基本介紹

  • 本名:白亮誠
  • 別稱:耀明
  • 字號:亮誠
  • 所處時代:民國
  • 民族族群回族
  • 出生地:箇舊市
  • 出生時間:1893
  • 去世時間:1965.8.6
  • 主要作品:《禮法史語》《拜功淺說》《課賦玄機》《齋戒真銓》
  • 主要成就:一生支持教育,致力於邊疆伊斯蘭教事業
姓 名:白亮誠
性 別:男
出生年月:1893~1965.8.6
民 族:回族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後支持Ahmadiyya
白青年時,有重教興學之見,並付諸實踐。民國3年(1914),他在家鄉倡辦國民新學堂一一沙甸國小,聘請優秀教師與私塾先生到校任課。他為接納更多子弟人學,爭取鄉紳贊同擴建學校。新校於民國12年竣成,有教學大樓、辦公室、圖書閱覽室、師生宿舍等設施配套的校院,其規模可與縣城學址相頡頑。
白取村後金魚山之名將學校更名為魚峰國小,並於校前石柱上賦聯“秀氣擁金魚兆百代人文鼎盛,清流環玉帶作千秋學子型儀”以為桑梓興學育才之宏願。
此前由於白不通阿拉伯語,於是下決心研讀,先投師王誠一(阿訇),民國15年白奉母往沙烏地阿拉伯完成朝覲天命功課和考察伊斯蘭文化回國,此時,也就是在投師王誠一阿訇一年後,在晉省再投師田家培繼續攻研阿拉伯語經典年余。回鄉後,於民國17年初創辦經學教育改革試驗班,培養伊斯蘭教子弟。後來,試驗班發展為8年制經書並重,開設阿漢文學、經學、數學、物理、英語基礎等課程的新型宗教學校——沙甸私立養正學校。學校設忠果公祠內,白家承擔年均約5000銀元的學校經費和免費資助外地及本鄉貧寒學生膳宿費。
民國18年,雲南回教俱進會大會召開,李芳伯、白亮誠兩人提出創辦符合現代教育標準的清真中學的計畫。大會會長馬伯安,副會長馬敏齋及多數會員極為贊成。會上決定利用原有的位於昆明南門的中阿學校,開辦清真中學,校名定為明德中學(即今天的昆明市明德中學),推舉馬伯安為董事長,請楊文波為校長,李芳伯任教務,白亮誠任訓育。民國19年1月正式開學,學制為三三制,一切課程符合民國教育部的部定標準,只有上午6時至8時為教授阿拉伯文語時間,以求滿足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時間,提高回民知識及調和回漢感情。但此校限於經濟,僅開辦初級三班約學生百人。後來因種種困難逐漸停頓。
白亮誠傳白亮誠傳
民國19年5月,招安軍團長白起周搶劫滇越列車被通緝,白與白起周的斷交,組織鄉自治會與蒙自駐軍協力將白起周捉獲槍決,此舉名噪全滇,白受到雲南省長龍雲接見和賞識,委任磨黑鹽井保款專職。白竭誠供職,兩年內解送省款銀元百餘萬元,毫釐無損。白在白起周被正法後,仍以故交身份按照回教風俗,為其安葬。後曾發生土匪掘墳斷白起周之首的事件,白後來再次安葬這位故交。
民國21年,白升任思茅普洱車裡佛海瀾滄等縣稅務總局長。他勤於稅政,一面大膽改革,減輕稅率,實行稅捐承包;一面整肅局務,嚴加管理,不許屬下營私舞弊,違背重處。他到任不久,即開除了一名作風不正的雇員,並將其有賣鴉片嫌疑的女婿從主任職務上辭退。
白以身垂範,廉潔奉公,任上10餘年未許家眷來局探望。一次,他重病幾殞,為表克盡職守,執意不允部下護送他回家治療。此舉政界蜚聲,南疆為宦者引以為效,倍受省廳器重。凡貪贓枉法者,一經白總辦檢舉,即予懲辦。白除理政務外,還致力協調民族關係,穩定百姓情感。他每逢農閒,宴請少數民族頭人,謝絕回贈;平日邀往來膳宿,以禮儀待之,讓職工與周邊百姓結姊妹親家;幫助鄉民換良種,鼓勵鄉民種植經濟作物,增加收入。當地鄉民感其誠,安心墾植。
白目睹西雙版納自然資源富庶,向省財政廳上書,要求興辦農業、工業、商業、牧業等多種多樣事業,以富國強民。其構想經批准後,他即興辦諸業。引種甘蔗芋頭棉花,從昆明購置設備開辦紗廠,率隊到滇西北探尋礦,在瀾滄縣永仁縣採辦礦。同時組織茶葉生產,以普洱南糯山為基地,建立普洱稅務局茶葉廠,又在佛海設總廠,茶葉面積達數萬畝。後茶廠更名為思普企業局,白任總理。
民國26年,白赴日本考察種茶技術3個月,其間他把學習觀感寄回鼓勵職工努力發展生產。白回國途經上海,拜訪了滬上很多熱心教育的回民中上層人物,包括:伊斯蘭師範學校校長達浦生哈德成(兩人均為民國五大阿訇),校董事長馬福祥,《大公報》總編輯辛亥革命元老伍特公,銀行家馬俊卿等人。
隨後到北京時,拜訪了京城熱心教育的回民中上層人士,包括:成達師範學校校長馬松亭、主任艾宜裁、教師白壽彝、阿訇龐士謙,並會見了雲南籍學生:馬有耀、馬天慈、馬紹良、馬心泉。通過白壽彝,結識顧頡剛馮友蘭陶希聖、董純武等著名教授,白開發邊疆的熱忱和業績感動了這些知名教授,被邀到清華大學講演。對此,《北平日報》、《大公報》、《小時報》、《朝報》均刊登了訊息。白被邀參加北平赴西北考察團(此次考察團實為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牽頭的中瑞聯合西北科學考察團1927年至1933年一系列考察活動中的一次),顧頡剛任此次考察團團長,白任副團長,到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及新疆等地考察。
他經過國內外學習和考察,更開闊了他實業救國、獻身邊疆建設的胸襟。白回思普後,即從印度引進先進制茶機,從滬杭選聘高級技師10餘人,生產出質優價廉的茶葉。其產品得到日本、緬甸等外商的青睞,訂貨日增,供不應求。茶廠迅速發展,職工達數千人。南糯山的茶香為當地民族經濟增添了生機,傣族百姓喻白為“孔明老爹又活回來了”。白為擴大經濟交往,廣交工商界朋友,嚴禁往來馬幫敲詐勒索,平息匪亂,勸善鎮惡,周邊一帶多平靜無事,博得同道稱譽。
白十分關心國家安危,民國31年,日軍逼近中緬邊境,白在車裡成立接待站,趕造木筏50多張搶渡和護送大批居緬華僑安全撤回祖國。組織茶廠回民抗日游擊隊協助第六軍九十三師鎮守邊境,在邊寨叢林中襲擊日軍。
一次,九十三師二七八團被日軍包圍,軍長告急。白修書一封,派布朗族人潛入敵圍,交與二七八團團長,使全團在回民游擊隊的接應下突出重圍。他為鼓舞回民將士,籌建一支回民救護隊,在前線搶救回民陣亡屍體以宗教儀式安葬。
民國32年,白不避風險,將被追蹤的進步教授夏康農、曹禮吾、白壽彝及10多位學生由昆明送到沙甸家中避難,資助旅費將30多名學生接到普洱掩護。他的民主思想、道德聲望受到民主人士愛戴。
民國34年,白再次上書省財政廳,撥巨資擴種茶葉,計畫從國外進口制茶機數台,擴大進出口貿易,建設流沙河電站,後因中茶公司侵吞和戰爭影響,計畫夭折,白揮淚遣散職工。
民國37年11月,率王義誠馬雲安、金治堂、林永文等30餘人,到緬甸仰光投靠華僑馬以福,投資10萬美元與馬合辦穆斯林麵條廠及發展其他貿易,一時生意興隆,在華僑實業界頗負盛名。
1949年3月,白為朝覲團長攜夫人沙鳳書、林興昌、林興榮、納曹軒、王和齋、馬安珍、馬汝鄰、馬端廷、馬玉堂林文良、馬存恩、王成林、馬榮福共14位哈吉第二次完成麥加朝覲。返回仰光後,繼續興辦企業,潛心研習伊斯蘭宗教哲學,用中、阿、英語編寫著作,經6載筆耕,編著《禮法史語》、《拜功淺說》、《課賦玄機》、《齋戒真銓》、《朝覲指南》5部阿漢經典,在仰光出版,並由同鄉楊德亮將軍幫助在台灣出版。
新中國建立後,知名人士白壽彝馬堅等向中央建議邀白回國,西南行署成立後也函請白回國任政協委員。1958年,白壽彝到伊拉克參加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受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委託,繞道仰光,希望接白回國,但是,時遇緬甸政局變化,吳奈溫政權搞社會主義革命,沒收華僑商戶資產,白10萬美元財產盡失,與大批華僑避難,前往泰國,白壽彝未能見到白。後,白在泰國彌賽女兒處,幫助女兒白芷卿辦學為樂,直到壽終。
白有侄兒白瓊,長子白珍,三子白瑾,次女白芷卿。
白一生支持教育,被他資助的著名人士有馬堅張子仁納忠、林仲明、林興華、林興智、沙國珍等。
白致力於邊疆伊斯蘭教事業,曾經請來著名阿訇王少美到邊疆講學。在雲南邊疆地區,有三個傣族村寨佛海、蠻弄、蠻塞,本來信仰伊斯蘭教,在清朝鹹豐丙辰年間,被迫改教,在白的勸導下終於回歸,白並親自教會了當地村民重新開始念經、禮拜,以及各種伊斯蘭教習俗、規定。並在當地興辦產業,發展經濟。
1955年,在緬甸仰光,白亮誠與周仲羲負責校訂,重印漢譯《伊斯蘭教哲學》一書(陳君葆1936年譯並做序),白並作做重印序,從此支持了Ahmadiyya,引發極大爭議。
伊斯蘭教哲學伊斯蘭教哲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