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憤

發憤

發憤,指下決心;立志;自覺不滿足,而奮力為之。見《史記·孔子世家》:“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憤
  • 外文名:exert oneself
  • 拼音:fā fèn 
  • 注音:ㄈㄚ ㄈㄣˋ
拼音,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拼音

fā fèn

基本解釋

[make a determined effort]∶決心努力。
[give free vent to one's grievance]∶發泄憤怒。
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引證解釋

  1. 勤奮;決心努力。
    ①晉葛洪《抱朴子·交際》:“乃發憤著論,杜門絕交,斯誠感激有為而然。”
    ②《宋史·文苑傳五·蘇洵》:“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
    ③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徐翁》:“督尚書兄弟發憤為學,相繼登第。”
    丁玲《過年》:“ 小菡要發憤讀書,要爭氣。”參見“ 發憤忘食 ”。
  2. 發奮振作。
    班固《東都賦》:“於是聖皇乃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赫爾發憤,應若興雲。”
    ②《後漢書·班超梁傳論》:“時政平則文德用,而武略之士無所奮其力能,故漢世有發憤張膽,爭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
    ③《南史·文學傳·祖皓》:“逆豎滔天,王室如毀,正是義夫發憤之秋,志士忘軀之日。”
    ④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一折:“有等人精神發憤,都待要習文演武立功勳。”
    ⑤《明史·歐陽一敬傳》:“自嚴嵩敗,言官爭發憤論事, 一敬 尤敢言。”
  3. 發泄憤懣。
    ①《楚辭·九章·惜誦》:“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
    ②《史記·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③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原茲文之設,乃發憤以表志。”
    ④唐成玄英《序》:“﹝莊周﹞當 戰國之初,降衰周之末,嘆蒼生之業薄,傷道德之陵夷,乃慷慨發憤,爰著斯論。”
    ⑤明何景明《述歸賦》:“ 左氏著《國語》, 馬遷抽《史記》,荀卿董子之流,皆有論撰,大抵困屈窮阨,發憤述作。”
  4. 激起憤慨;激於義憤。
    ①《史記·伯夷列傳》:“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②《後漢書·袁術傳》:“董卓無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宮廟焚毀,是以豪桀發憤,沛然俱起。”
    ③《晉書·劉琨傳》:“逆胡劉聰,敢率犬羊,馮陵輦轂,人神發憤,遐邇奮怒。”
    ④宋司馬光《祭雷道矩文》:“無位於朝,憂國遑遑。發憤抗言,忠鯁激昂。”
    ⑤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張然明破諸羌,靜幽并,恥為王曹所賣,發憤申陳竇之冤,卒不得為三公。”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蓋秦滅六國,四方怨恨,而楚尤發憤,誓雖三戶必亡 秦 。”
    ⑦清 王先謙 《鄧湘皋序》:“舊刊之本類坊刻,且日久漫漶, 顯鶴 病之,嘗慨然發憤,思購求先生全書,精審鋟木嘉惠來學。”
  5. 猶含恨。
    ①《漢書·司馬遷傳》:“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
    ②晉潘岳《馬汧督誄》:“慨慨馬生,硠硠高致。發憤囹圄,沒而猶眡。”
    ③唐劉知幾《史通·五行志雜駁》:“ 昭子以納君不遂,發憤而卒。”
    ④《明史·劉源清傳》:“ 振前為亂卒所擁,實不反,詣源清自明。不能白,發憤自殺。”
    ⑤清曾國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銘》:“城陷,發憤投水死。”
  6. 發奮學習。指用功努力的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