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語言學

發展心理語言學(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s)是指發展心理學與心理語言學交叉學科。從心理發展的角度探討兒童語言的產生與獲得過程的規律與機制。研究對象是個體對母語的理解和掌握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包括語音、語 法、語義、套用語言技能等。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70年 代以後興起了一個研究熱潮,積累資料漸多。

影響較大的理論有:(1)行為主義觀點。把語言看作是對刺激的一系列反應,可通過強化、塑造或模仿形成,是對外界刺激的習慣化反應體系。語言是一種後天獲得的功能,對其研究著重於功能分析,重視刺激和強化的作用。(2)喬姆斯基的理論。認為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認知能力,是人類先天具有的心理官能。語言在表層上有許多不同,但在深層水平上卻具有許多普遍特徵。語言是一個高度抽象的規則系統,其發展有一個關鍵期(2歲至青春期)。(3)認知相互作用理論。認為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表達意圖、受規則制約的符號表征系統。遺傳只為語言的獲得提供前提條件,但不能使兒童具有先天的語言,語言是兒童當前認知機能與當前語言和非語言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於兒童的認知潛能在質與量上都與成人有很大不同,故兒童認識世界的方式會影響到完成語言學習任務的方式。兒童的語言運用是其知識結構的反映。(4)社會相互作用觀。強調社會相互作用在獲得語言結構中的作用,認為語言結構產生於社會交往中。兒童及其語言環境是一個完整的動態系統,兒童不是語言訓練的被動受益者,而是有自己意圖的積極主動的語言加工者。兒童所處的語言環境和養育者對兒童的語言輸入,對兒童語言的發展影響甚大。語言深層結構的出現不是先天的,而是通過社會相互作用在商談和對話中產生的。模仿在語言發展中起著一定作用。但以上四種理論都未能圓滿地解釋,為什麼兒童在4歲左右未經專門訓練就能迅速地獲得理解母語的能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發展心理語言學者正力圖博採各派理論之長,積累更多資料以解決這一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