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常模

心理學家和兒科醫生格賽爾在1928年系統而細緻地描繪了正常兒童和異常兒童的成熟過程、成熟模式和成熟速度,通過這些研究格賽爾希望能夠建立起發展常模,即新行為特徵出現的平均年齡及其變異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展常模
  • 外文名:Developmental norm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發展順序量表:,智力年齡,年級當量,

發展順序量表:

與發育正常的兒童相比,按年齡評定一個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
1)葛爾塞發展程式量表:按月份顯示發育正常兒童在運動水平、適應性、語言、社會性四個方面的發展水平,以此作為標準,評定個體的發展水平。強調兒童早期行為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2)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對守恆概念的研究:5歲時才會理解質量守恆;6歲才會掌握重量守恆;7歲時才有容量守恆概念。(守恆:是指二種等量的物體,只要無增無減,無論怎么組合,它們在質量、重量、長度、數量及容量等方面仍然是相等的。)

智力年齡

1)比內-西蒙智力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齡的概念;
智齡是年齡量表上度量智力的單位。編制出可區分各年齡兒童的智力水平的測題,這些測題的難度隨年齡而逐漸加大。
2)為每個年齡水平都編制一些適當的題目,其中的每個測題是該年齡組大部分兒童都能完成的。以智力年齡(智齡)作為度量智力的單位。
3)智力年齡的計算方法:
範例:吳天敏修訂的比內-西蒙智力量表:每個年齡組各有6個測題,每答對一題增加智齡2個月?先確定基礎年齡(智力量表中全部被通過的那一組測題所代表的年齡)。例如:六歲組的測題全部答對,更高年齡組的測題只有部分答對,或都未通過,則基礎年齡為六歲,再求答對的更高年齡組上的測題數量,每答對一題增加智齡2個月。
智力年齡=基礎年齡+更高年齡組上通過的測題數量所代表的智齡增長的月數
測定智力年齡的另一種方法——測題不分年齡組
以標準化樣本中每個年齡組的平均分數作為年齡常模
將個人的原始分數與年齡常摸作比較,計算其智力年齡

年級當量

實際上就是年級量表。將一個學生和同年級學生相比。年級量表的單位通常為10個月間隔(故10個月為一個學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