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任務

發展任務一詞在發展心理學這一學科上被反覆提及。顧名思義,發展任務主要指,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進程中,在每一個階段,在其心理、社會、生理等因素影響下,發展出該階段所應該有的品質。如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提出的,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由一對衝突組成,並形成一種心理發展危機,而在每個階段中都有一個發展的核心任務,兒童需要通過應對危機,完成該階段的發展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展任務
  • 外文名:Development task
  • 領域:發展心理學
來源簡介,相關理論,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具體發展任務,

來源簡介

在發展心理學的基本問題上,各個學派間一直存有爭論,這些爭論主要集中與一下三個方面:
1、遺傳與環境對於心理發展的作用問題
2、心理發展的內因和外因問題
3、心理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問題
而發展任務與第3個問題息息相關。對於這個問題,不同學者有著不一樣的解釋。其中認為心理發展是階段性的心理學家有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等。

相關理論

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他認為兒童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且存在一定次序。故對於發展任務來說,在身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其發展任務都是不同的,都受到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如在其劃分的思維發展四階段中,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其發展任務主要在與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符號功能,憑藉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在特定的社會時代背景中產生的,受到了存在主義哲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吸收和發展了經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學思想。他將人格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嬰兒期(0-1)、幼兒期(1-3)、兒童早期(3-6)、學齡期(7-11)、青少年期(12-18)、成年早期(18-25)、成年中期(25-50)、成年晚期(50至死亡)。

具體發展任務

以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為例:
發展任務發展任務
第一階段(0-1歲)發展任務:培養兒童對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獲得“希望”的品質
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階段。所謂基本信任,就是嬰兒的需要與外界對他需要的滿足保持一致。這階段嬰兒對母親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嬰兒感到所處的環境是個安全的地方,周圍人們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會擴展為對一般人的信任。這一階段嬰兒如果得不到周圍人們的關心與照顧,他就會對外界特別是對周圍的人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以致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順利發展。
第二階段(1-3歲)發展任務:發展兒童的自主性,克服羞怯感,獲得“意志”的品質
這是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階段。個體在第—階段處於依賴性較強的狀態下,什麼都由成人照顧。到了第二階段,兒童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拿玩具等,他們開始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這時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顧他們的成人,允許他們獨立地去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表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獲得了一種自主感,能夠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過分愛護他們,處處包辦代替,什麼也不需要他們動手;或過分嚴厲,這也不準那也不許,稍有差錯就粗暴地斥責,甚至採用體罰。例如,孩子由於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濕了褲子,成人就對其打罵,使孩子一直遭到許多失敗的體驗,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之感。
第三階段(3-6歲) 發展任務:任務培養兒童主動性,進取心,獲得“目的”的品質
這是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階段。個體在這階段的肌肉運動與言語能力發展很快,能參加跑、跳、騎小車等運動,能說一些連貫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活動擴展到超出家庭的範圍。除了模仿行為外,個體對周圍的環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機體)充滿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別,也知道動物是公是母,常常問問這,動動那。這時候,如果成人對於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為不橫加阻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自由參加各種活動,耐心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責,那么,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與進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採取否定與壓制的態度,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的遊戲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問題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討厭的;致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所謂內疚感,就是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情,做壞了事情),這種內疚感與失敗感還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第四階段(7-11歲)發展任務:關鍵是勤奮學習,獲得有能力、有價值的感覺,獲得“能力”品質
這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階段。學齡初期兒童的智力不斷地得到發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他們很關心物品的構造、用途與性質,對於工具技術也很感興趣。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與讚揚,則能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勤奮感,使之進一步對這些方面發生興趣。
埃里克森勸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奮行為看作為搗亂,否則孩子會形成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應該鼓勵孩子努力獲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務,激發他們的勤奮感與競爭心,有信心獲得好成績;還要鼓勵他們儘自己最大努力與周圍人們發生聯繫,進行社會交往,使他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聰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參加賽跑,也會認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總之,使他們懷有一種成就感。
第五階段(12-18歲) 發展任務:獲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亂,獲得“忠實”的品質
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同一性”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廣泛的含義。它可以理解為社會與個人的統一,個體的主我與客我的統一,個體的歷史性任務的認識與其主觀.願望的統一;也可理解為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全面認識到意識與行動的主體是自己,或者說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稱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新的思考方法,他們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此時,他們逐漸疏遠了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 ——種內在的連續之感,也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與性格上的相同與差別。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係,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會同一感。
第六階段(18-25歲)發展任務: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獲得“愛拼”的品質
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包括友誼與愛情。親密的社會意義,是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親密感在危急情況下往往會發展為一種互相承擔義務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第七階段 (25-50歲)發展任務: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滯感,獲得“關心”的品質
這是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階段。這一階段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向積極方面發展,個人除關懷家庭成員外,還會擴展到關心社會上其他人,關心下一代以至子孫後代的幸福。他們在工作上勇於創造,追求事業的成功,而不僅是滿足個人需要;另一種可能性是向消極方面發展,即所謂“自我專注”,就是只顧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顧他人的困難和痛苦,即使有創造,其目的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階段(50至死亡)發展任務:坦然接受人生,獲得“智慧”的品質
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這是獲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階段。如果前面七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於消極的成分,就會在老年期匯集成完美感,回顧—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想要重新開始又感到為時已晚,痛不勝痛,於是產生了—種絕望的感覺,精神萎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