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任務(黨在新世紀的三大任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提出的,具體內容是: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這三項任務中,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大任務
  • 核心:經濟建設
簡介,提出,發展,

簡介

江澤民在慶祝建黨80周年講話中指出:“在新的世紀,繼續推動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黨肩負的重要歷史任務。”國際國內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正在發生著的深刻變化,要求我們黨必須緊跟世界進步歷史潮流發展的方向,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勝利完成這三大歷史任務。而要完成這三大歷史任務,關鍵的是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三個代表”要求。“三個代表”要求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新世紀全面推進黨的建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不斷奪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的根本要求。

提出

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始於20世紀60年代,基本框架是工業化。即完成從農業經濟社會向工業經濟社會的轉變,以執行國民經濟五年計畫方式進行,至1980年,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現代化初步基礎。這個進程曾一度中斷於“文化大革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地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通過改革開放,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從1980年至2001年,我們進一步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6倍。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科技實力明顯增強,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領域的許多方面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工業化總體水平達到世界現代工業的中級階段,社會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發展

進入21世紀,我們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不僅在本世紀中葉將達到第三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且還將使現代化進程和成果具有時代特徵。我們將更多地強調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更多地強調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更多地強調可持續發展戰略,更多地強調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統一,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同時,這種現代化非常可能將不僅是完成農業經濟社會向工業經濟社會的轉變,還將繼續完成從工業經濟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的過渡。知識經濟初見端倪。這種現代化將對中國現代文明的發展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在其歷史進程中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國家主權喪失和領土破碎,是中國近代社會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淵的結果。這主要發生在從1840年至1949年的110年的歷史中。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基本恢復,是中國民族民主革命勝利,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社會主義時代的結果。但還有歷史遺留問題,如香港、澳門和台灣問題的存在。我們在對社會主義建設做艱苦探索的同時,也包含著對解決這些歷史遺留問題的不懈努力。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歷史任務和新的方針政策。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提出了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任務,並形成了鄧小平倡議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1997年香港問題的和平解決,1999年澳門問題的和平解決,都歸功於“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一國兩制”目前正以獨特的國家組織形態打開國家制度史新的一頁,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創造性發展。隨著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的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正日益緊迫地提到議事日程中。
從1992年兩岸建立授權的民間協商機構海協會和台灣的海基會及其互動以來,兩岸處於準談判時期,這將會是一個較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政府發表了關於台灣問題的兩個白皮書,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進行了堅決的反分裂反“台獨”的鬥爭,穩固了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基本框架。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著名講話。這個講話提出的八項主張,受到國內外的普遍關注和熱烈歡迎,它指引兩岸關係的發展,揭露和孤立了分裂勢力,闡明了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立場、決心和誠意,闡明了八項主張的內涵。是一份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綱領性檔案,是代表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慎重提出的未來長期處理台灣問題的基本準則。將主導整個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和平統一進程。黨的十五大指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和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進程的八項主張。中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在中國這塊領土上,各民族相互融合,具有強大凝聚力,形成了崇尚統一、維護統一的價值觀念,它將鼓舞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所有炎黃子孫去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莊嚴使命。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處在國際冷戰的格局中,但在爭取人民民主、爭取持久和平的鬥爭中,做著不懈的努力,包括著鼓舞世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鬥爭。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也作為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命運的發展中的最大國家,對世界的反帝反殖的鬥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從1945年開始至1970年,世界人民在二戰後只用了25年時期,就摧毀了西方資本主義在480年的侵略中所建立起來的支配全球的直接殖民統治的體系。我們把反霸、維和與社會主義統一起來,奠定了中國在世界中的政治大國地位。
世界冷戰格局結束和時代從革命與戰爭主題轉變為和平與發展的主題,是20世紀最大的歷史變動。我們確立了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戰略目標。在世界新格局形成的長期的、複雜的過程中,我們著眼於國家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世界各國的利益,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社會制度和意識的差別。提出世界格局中的東西、南北的兩大關係問題,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中國以正在崛起的最大開發中國家力挺世界正義,不結盟、不稱霸、不當頭,冷靜地面對另外兩個可能的冷戰,經受了國內外突發事變的巨大考驗而渡過世界歷史險灘,在蘇東的劇變中,維護了世界和平、安定的大國平衡和國際戰略平衡。
在新的世紀裡,江澤民精闢地分析了當代國際形勢,特別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的形勢,特別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認為形勢逼人,不進則退。中國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一個比較有利的位置,才能不被邊緣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必須為中國的發展,爭取實現一個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特別是21世紀頭一二十年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高瞻遠矚地做了一定的戰略調整,提出了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的歷史任務。提出實現國際關係民主化主張,主張國際社會應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各國應加強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逐步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使經濟全球化達到共贏共存的目的。同時,以一個偉大民族的從容和大度指出,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在實現這一歷史任務中,我們應當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和普遍繁榮的世界而努力,為爭取對人類作出新的貢獻而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