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光植物
- 出自:《阿凡達》
- 分類:雜草學
- 作用:植物間的交流
《阿凡達》發光植物,分類,發光原因,現實中的發光植物,人工發光植物,發光植物“說話”,《阿凡達》背後的科學,發光植物,靈魂出竅體驗,重機械外骨骼戰爭機器,
《阿凡達》發光植物
人們跑到《阿凡達》的電影網站留言:哪裡來的這么多奇怪植物?能不能打造一個“潘多拉莊園”,讓大家
不用去熱帶雨林,就能體會保護雨林的快樂?
由於對森林的描繪太美妙,在12月中旬,導演卡梅隆推出了《阿凡達:生存指南》這本科普書。在書里,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植物學和植物科學部主席朱迪·霍爾特等一幫為電影做科學設計的科學家們,紛紛出來“招供”。
在專訪被問及“地球上的植物在150年以後,是不是就是如你所描繪的那樣”時,朱迪說:“並非這樣,我想說的是關於對環境的適應,包括大氣、土壤和重力。”
分類
朱迪學的是雜草學,但現在教學的是植物學,她所研究的主要課題目前是植物間的交流。他們的實驗室,就是行走在世界各地尋找“會說話的植物。”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在《阿凡達:生存指南》中,她對潘多拉星球的植物進行了分類。
“漂浮的希望樹種子,其實借鑑了海洋中的水母造型,讓它們成了‘空中水母’。”這是電影開始後最燦爛的一筆;而第一個出場的,是一種類似含羞草一樣發著粉紅光芒的“蘑菇”,“蘑菇的花瓣為紅色螺旋葉片,它能達到三四米高,並在發覺自己被觸碰時立即收縮,其實,它是一種食蟲植物”;而被地球人炸毀的高大榕樹,它的造型,取自人們熟悉的“蘇鐵”;還有,電影中,留著長長“鬍鬚”,在救人時發光的,其實來自“鬼面樹”……
所以,電影裡出現的所有植物,其實都來自地球。“潘多拉星球上出現的這些植物,為什麼造型都會如此奇特。另一方面,這些植物被‘放大’,比現實中大出數十倍,如同得了巨人症一樣。”這是最讓人們好奇的一點。
發光原因
CO2讓植物患巨人症
朱迪對此解釋:“潘多拉星球上有著惡劣的空氣,其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讓人不能直接呼吸。同時,空氣中大量的硫化氫等污染氣體,還會導致強大的磁場。在這種環境,對於植物進化來說,就會使它們患上‘巨人症’。”因此,這種寓意也有一點現實基礎: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濃度正在升高。
現實中的發光植物
所以,吸收了大量磷的成分和鈣質,植物葉面上那些角質層上的白刺,就會在黑暗裡發出光來。“實際上,大葉片的植物由於喜歡氮肥,所以都不發光,但角質層比較厚的那些植物,如大戟科的一些植物,確實會發光。”她說,比如一些在海邊生長的仙人球。
人工發光植物
《阿凡達》中的發光植物太多,導致到了晚上,森林就一片璀璨。其實,為了培育出“發光植物”,美國加州大學的生物學家就完成了這項生物克隆。
加州大學的生物學家,用的是一種特殊的內切割酶嫁接技術。他們把螢火蟲細胞核內的發光基因“剪”下來,並用聯接酶將其“縫合”到一種作為移植媒介的細菌身上,經過培養再讓它感染菸草植株。這些植物長成後,就成了一株株發光植物,夜晚降臨,它們就發出一片紫藍色的螢光。不過,這藍光,只能在儀器下看到。
而2003年時,國內某大學的生物科學家,在草花、鮮切花上進行試驗,用添加螢光酶的方式,來水培這些植物。結果是發光了,但時間短、亮度低,而且鮮切花也死得快。所以,朱迪·霍爾特也摒棄了電影裡植物發藍光的構想,改成了綠色。
耿蕾說,在植物的表面浸泡或噴灑螢光素或夜光粉,讓這些物質吸附於有生命植物的表面。這雖能達到好的發光效果,但植物隨時都要進行與外界的能量與氣體交換,噴灑浸泡後的植物或花朵表面的氣孔被堵塞,就會導致對整個植株代謝的危害與局部的傷害。
發光植物“說話”
在潘多拉星球上,納威人可以用辮子和動物、植物直接交流。現實里,人們可以和植物說話嗎?耿蕾告訴記者“當然”。她說,“植物是有語言的,只不過我們了解得太少。”
她舉例說:“我們說我們在館裡面種生石花,一開始把它種在大戟科植物的旁邊,而大戟科一些植物是會釋放毒素的。幾天下來,生石花就爛掉了。這兩種植物都在抗議,告訴我們應該怎么栽培。雖然它們不張口說話,但我們知道這是無聲的抗議。”
而另外的“對話”是在植物之間,植物和鄰居“私下聯絡”,比如仙人球突然感到自己被蟲咬刺痛,它會馬上“招呼”旁邊的夥伴,釋放出一種揮發性的茉莉酮酸,這是一種“體味”信號,告訴周圍的夥伴提防蟲子。
雖然科學家對植物說話還沒有太全面的了解,不過,《阿凡達》里的格蕾絲·奧古斯汀博士,卻代表所有植物學家的決心:即使在自己將死的時刻,睜開眼睛看到“希望樹”的光芒,她想到的也是:“我得採集些樣本回去。”
《阿凡達》背後的科學
發光植物
事實上,《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還是美宇航局的科學顧問,參與研究用於火星探測任務的相機,他對待科學的態度素來嚴謹,《阿凡達》中所展現的先進技術場景也就不足為奇。
靈魂出竅體驗
《阿凡達》描述:藉助先進的界面設備,人類可以採用“心靈感應”之術“驅動”化身,令其像納威人一樣體驗潘多拉的環境。男主角傑克·薩利在雙胞胎兄弟死後,加入了這個計畫。對於傑克來說,這個悲劇性事件的確給了他一絲安慰:由於在戰爭中受傷,他只能依靠輪椅行動,而現在,通過他的化身,傑克恢復了行動能力。
科學事實:為實現《阿凡達》中所描述的景象,科學家曾實施了大量研究,試圖將生物“濕件”(一種模仿生物系統及結構的智慧型程式)融入機械硬體。對人機界面研究的部分目標事實上就是,賦予像傑克這樣的殘疾人以活動能力。
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系統學家尼古萊利斯是一個多國科學家參與的研究計畫“重新行走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該項目正在開發外骨骼“神經假體”設備,這套裝置可以披在癱瘓者的身體上,從大腦接收指令。去年,尼古萊利斯及其同事展現了迄今此類技術中最強有力的證明。
在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實驗室,研究人員訓練一隻獼猴在跑步機上直立行走。接著,他們從插在獼猴腦部的電極獲取神經信號,通過網際網路將這些信號連同視頻一起發給日本的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一個機器人可以隨獼猴做出同樣的動作。
重機械外骨骼戰爭機器
《阿凡達》描述:為了工作、戰鬥和穿越“潘多拉”雨林地區,人類穿上了“增強機動平台”(簡稱AMP)服。從這台機器的座位上,操作人員手臂和胳膊的活動會傳遞給AMP服的外部肢體,得到“增強”。操作人員擺動手臂,擺幅雖只有幾英寸,但AMP服相應的金屬臂卻可揮動周長10英尺(約合3.05米)的圓弧。AMP服會讓操作人員變身“大力神”,對於太空海軍陸戰隊員來說,手提龐大的30毫米自動大炮參加戰鬥,就如一個人扛步槍般輕鬆。
科學事實:幾十年來,美國軍方一直在開發有動力裝置的外骨骼服,可以讓士兵攜帶重型裝備參加行動,幫助實施救援任務、工程作業、受傷康復。2000年以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根據“增強人類性能的外骨骼”項目,資助了各種各樣的研究,包括對雷神薩柯斯研究團隊的支持。他們開發的機器名為“XOS”,重150磅(約合70公斤),可以安在人的手臂、胳膊和背部。
這套鋁製機器人裝置的水力學原理可以讓使用者數百次舉起200磅(約合90公斤)的重物也絲毫不覺得累,而且用起來非常便捷,使用者可以自如地爬樓梯或踢足球。XOS的一個重要缺陷是需要獨立驅動。眼下,XOS仍需要一個外部電源。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本田汽車等機構和企業的研究小組正在開發適於下肢使用的類似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