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采石磯

《登采石磯》是清代詩人張之洞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從歌詠與采石磯有關的歷史事件開始,然後回到現實,描寫眼前的長江和諸將的公祠,由此聯想到國家正在遭受的災難,撫今追昔,淚灑席間。尾聯以寒風、煙柳、斜陽的景物描寫收束全篇,抒發了對列強入侵、滿清王朝一味妥協的憂慮,以及因朝廷決策者反對抗戰,自己不能為國立功的悵惘無奈之情。全詩以典故開篇,由古及今,虛實相生,情景交融,體現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采石磯
  • 作者:張之洞
  • 創作年代:清末
  • 作品出處:《張文襄公全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采石磯
艱難溫嶠東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時。
衣帶一江今涸盡,祠堂諸將竟何之?
眾賓同灑神州淚,尊酒重喔夜泊詩。
霜鬢當風忘卻冷,危闌煙柳夕陽遲。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采石磯(jī):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危壁臨江,古代為重要渡口,是兵家必爭之地。磯,水邊突出的岩石。詩題下原註:磯上有太白樓,彭剛直、楊勇愨、長江提督李成謀祠。
⑵溫嶠東征:溫嶠為東晉江州刺史。東晉大臣蘇峻作反,攻陷京師,溫嶠聯同荊州刺史陶侃起兵討伐。鹹和三年(328)三月,率軍從武昌出發經採石東征,在南京苦戰半年多,終於平定了蘇峻的叛亂,穩定了東晉的政局。
⑶慷慨:情緒激昂。虞公北拒:虞公指南宋中書舍人虞允文,北拒指抗擊金兵南侵。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分四路南侵,其中從宿州、亳州渡淮河的一路由金主完顏亮親自指揮,十月攻占和縣,準備渡江攻採石,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當時虞允文奉命犒師採石,看見守將不戰而遁,部伍渙散,金軍正從採石渡江。於是召集各部將領,激勵諸軍,與金人大戰。金軍渡江不得,不久發生內訌,完顏亮被殺,南宋轉危為安。拒,抵禦。
⑷衣帶一江:長江如同衣帶一樣狹窄,意思是說長江自古就不是天塹,不能阻止敵人入侵。今涸(hé)盡:如今乾到底了。說長江幹了,是指帝國主義憑藉新式武器進行侵略,加上清廷怕戰求和,長江更無法阻擋敵人,等於幹了一樣。
⑸祠堂諸將:采石磯上有鹹豐同治年間的水師大將彭玉麟楊岳斌李成謀的公祠,這裡泛指歷史上受人尊敬的名將。祠堂,設有牌位或畫像塑像以祭祀祖宗或偉人的專用房屋。竟何之:究竟有些什麼好對策呢。之,指“東征”“北拒”一類保衛國家的事。
⑹眾:指官職較低的隨行人員。賓:指友人。同灑神州淚:為神州的殘破而灑淚。神州,神州陸沉,指國土殘破、主權喪失。語出《晉書·桓溫傳》,說桓溫“眺屬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⑺尊酒:指飲酒。尊,同“樽”,古代盛酒器。重喔(é):反覆吟誦。夜泊詩:歷史上以夜泊牛渚(即採石)為題材的詩很多,這裡指的是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等反映“盛唐氣象”的詩。
⑻霜鬢:鬢髮斑白。當風:迎風,臨風。一作“蕭疏”,稀疏,稀少。
⑼危闌:高高的欄桿,這裡指倚著太白樓的欄桿。闌,一作“欄”。夕陽遲:夕陽慢慢西下。暗喻清廷一天天地腐敗下去。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來到當年溫嶠艱難東征平定叛亂的地方,想起當時虞允文慷慨激昂地抵禦北方的金兵。
長江窄如衣帶,無法阻擋敵人,如同乾涸了一樣。祠堂里的諸位名將究竟有何對策呢?
隨從和友人一同為神州的殘破而灑淚。一邊飲酒,一邊反覆吟誦夜泊牛渚的壯麗詩篇。
鬢髮斑白,迎風而立,竟然忘卻了寒冷。憑倚危欄,只見煙柳迷濛,夕陽正漸漸西沉。

創作背景

光緒二十年(1894)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清廷臨時調派兩江總督劉坤一率兵到山海關布防,遺缺命湖廣總督張之洞兼署。二十一年(1895)甲午戰敗,劉坤一回任,張之洞遂由南京回到武漢專任湖廣總督。該詩是他歸舟經過采石磯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題為《登采石磯》,內容卻不是登臨攬勝,逸興橫飛,而是撫事傷時,抒發作者沉重的感喟。前人作這類詩歌,大抵應全詩內容,開首作景物、天時的描寫渲染,以營造氣氛,引入下面的觀感。這首詩卻不用常法,入手即以感慨議論應題。作者對世局的滿腔憂憤,蓄積已久,至此便一觸而發了。
首聯用的是兩個曾發生於采石磯的典故,一個是東晉溫嶠東征平定蘇峻叛亂,另一個是南宋虞允文抗擊金兵南侵。這一聯用對起,中間以“艱難”“慷慨”四字點染,句子顯得勁健異常。另外,作者並不著重為他們能成大事而讚嘆,倒是強調他們在困難中慨然肩起重任的精神。溫、虞以文臣而建軍事奇功,與作者的身份抱負恰又符合,選用這兩個典故入題,正是他此時此地心境的寫照,用意尤深。
頷聯將思緒從古代拉回眼前,腳下的長江雖素號天險,但從另一方面看,卻又僅如衣帶之寬,何況在輪船迅捷的今日,衣帶之水已形同將涸之江,益不足恃。“祠堂諸將”,采石磯上原有太白樓,彭剛直、楊勇愨祠。彭玉麟和楊岳斌同為鹹豐、同治朝的水師大將,曾負責長江防務,著有業績。現在他們都已逝世,見祠堂而思大將,感到後繼無人,令人危懼。
頸聯轉入抒寫個人的懷抱。同來的賓客受到主人情緒的感染,面對如此江山,不禁為神州黯然下淚。但詩人自己除了與眾人同感之外,又別有懷抱。他尊酒在手,吟喔起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牛渚是採石的別名,東晉鎮西將軍謝尚舟行至此,聽到袁宏在鄰舟朗吟所作《詠史》詩,大加讚賞,袁宏由此知名。李白夜泊賦詩,即有感於自己懷才不遇,沒有謝尚這樣的人來賞識自己。張之洞思路悠然與李白相通,對酒輕吟,實亦負有救國匡時之略,只恨知己難逢。
尾聯沉鬱,頗見功力。作此詩時,詩人已六十歲,雖老而志慨不減。懷古傷時,萬端感憤一時奔進心頭,臨風徙倚,竟渾然忘記霜鬢涼侵,江風送寒了。末句用寫景語收拾全詩,看似閒筆,實為筆力凝聚,千鈞一擊之處。因為前面一路而來的感慨、議論,至此乃求一變,著一景語,景中有情,遂使全詩有搖曳不盡之致。此句借用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詞中“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句意。詩人憑欄送目,但覺煙柳迷濛,與沉沉暮靄、遲遲西下的斜陽混成一片,而他的心情也同這茫茫暮色一樣,迷惘難消。尾聯十四字中,聚集了霜鬢、寒風、煙柳、斜陽等事物,著力烘托出淒清冷峻的情景,透露出悵惘無奈的心情。
張之洞的作品以堂廡闊大,善於用典著稱。該詩用典恰切,渾化無跡,可見獲譽不虛。

名家點評

原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任嚴國榮:關於采石磯,歷代吟詠讚嘆者甚多,李白曾作《夜泊牛渚懷古》詩,但多反映“盛唐氣象”,慷慨淋漓。張之洞這首詩則別開生面,從歌詠采石磯的光榮歷史著手,表達了對列強入侵的憤慨,更強烈地抒發了對滿清王朝妥協投降政策的不滿和對中華大地前途的憂慮。詩歌於無奈之中,預示了清廷日益腐敗,最終必亡的命運,字裡行間充滿了深厚的民族感情,抒發了蒼涼悲壯的情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中國名勝詩聯精鑒》)

作者簡介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又字香岩,號香濤,一號壺公,晚號抱冰,又稱廣雅,卒諡文襄。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同治探花,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督撫、軍機大臣等職。創辦京漢鐵路、漢陽鐵廠、萍鄉煤礦等,是洋務派重要人物。為學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詩受白居易蘇軾影響較深,宏肆寬博。感時之作,沉鬱蒼涼,長於五七言古體。有《廣雅堂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