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剋星,為癲癇藥物名稱。其組方是根據中醫理論、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利用現代醫學技術,經多年努力而獲得的一項科研新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癲剋星
- 類型:藥品名稱
- 根據:中醫理論、在祖傳秘方
- 利用:現代醫學技術
理論依據,藥理特點,臨床研究,套用前景,鑑定意見,服用方法,劑量,原則,鑑別診斷,
理論依據
中醫學有關癲癇的病機,歷代文獻都有較多的論述,其基本觀點認為與痰、火、氣關係最為密切。
①積痰:古人稱“無痰不作癇。”《丹溪心法·癇》指出:癇證“無非痰涎壅帶,迷悶心竅”,指出了痰與癲癇的發生密切相關。癲癇初病實證多有痰熱迷塞心竅;久病多虛多有痰濕擾亂神明;總之,痰積內伏是癲癇發病的主要原因。
③氣鬱:張景岳曰:“癲癇多由痰氣,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壅閉經絡,格塞心竅……引其倏病倏至者,正由氣之倏順也,故治此者,為察痰察氣。”氣鬱既可阻塞氣機。壅閉經絡、阻閉心竅,還可氣鬱化火,火牙止擾神明而發癲癇。
同時,癲癇的發生,多是時發時止,且反覆發作。日久必然影響五臟功能,導致心、肝、脾、腎臟氣失調,氣血俱病,陰陽氣機紊亂。故癲癇患者往往虛實夾雜,正虛邪實。根據癲癇的病機在於風、火,痰、瘀導致肝脾腎臟氣失調,陰陽氣機紊亂,氣逆痰壅,火炎風動,蒙閉清竅而突然發作。據此,我們在家傳秘方的基礎上,結合多年來從事中草藥防治癲癇的實踐經驗,在辨證的基礎上選用專方專藥,擬定了具有豁痰清熱、宣竅行氣、熄風鎮痙功能的癲剋星膠囊。
運用中醫理論對病機進行分析:頭暈、頭痛、胸悶為風痰上擾,內風夾痰橫竄,氣血逆亂於胸中,心神失守,故昏撲、不省人事;面色先見潮紅系由風陽上涌而成。繼之面色紫紅、青紫或蒼白,口唇青暗,皆因風痰、痰熱蔽塞心胸,陽氣受遏,或血行瘀阻,使清氣不得入而濁氣不得出所致;重者發癇時手足冰冷,兩目上視,牙關緊閉,頸項側扭,四肢抽搐,皆由內風竄擾筋脈所成。喉中痰鳴,口吐涎津,發出羊叫嚎之聲等。按《張氏醫通癇》所論:“惟有肝風故也。”舌紅屬熱,苔膩主濕盛,苔黃膩為內蘊痰熱;其脈弦滑,屬風痰內盛之證,惟風痰聚散無常,故反覆發作而醒後一如常人。
所以本方治則正如《素問·大奇論》曰:“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張景岳曰:“格塞心竅……正由氣之倏逆倏順也,故治此者,當察痰察氣:”陳修園曰:“癇者忽倒無知,口角流涎,或作五畜聲,少項即愈,作止有間斷也,皆痰火為病。”故治癇重當行痰,而行痰當順氣。頑痰不化,需辛溫開導,痰熱固結須清化降火。總之,本病治重在風、火、痰、瘀。陽癇多有肌強直陣攣發作,急則治標,以清熱熄風、滌痰定癇為治法。故豁痰清熱、宣竅行氣、熄風鎮痙實為癲剋星膠囊的治療原則。
我們在臨床上辨證地運用癲剋星膠囊治療因痰熱、肝風等引起的頭痛、失眠、狂證等病,收到很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套用。
藥理特點
癲剋星膠囊臨床套用以來,綜合有關醫院提供的臨床資料,我們可以得出如下—些基本看法:
①癲剋星膠囊控制癲癇發作的近期療效,不論其顯效率和總有效率都比較高。有一組304例病人服用癲剋星膠囊的實際療效(按照一次全國性專業會議上擬定的統—標準和要求),其顯效率為91.78%,總有效率為98.68%。
⑤安全可靠:到目前為止,除極個別對本藥有過敏反應的病人以外,在服用癲剋星膠囊的過程中.臨床上還沒有發現有明顯的毒副作用。
臨床研究
—、成果簡要說明及主要技術指標
癲癇病是一種發作性神誌異常的疾病,我國人群患病率達0.5%,因本病常反覆發作。纏綿難愈,故給病人和病人家屬以及社會造成沉重的身心痛苦和精神負擔,而目前對癲癇病的防治只能靠長期用藥以控制症狀,所以探索一種理想的治療藥物勢在必行。我們根據中醫學理論,突出中醫特色,研製成由數十味中草藥配製而成的癲剋星膠囊製劑,經臨床304例癲癇病患者療效觀察,顯效率91.78%,總有效率98.68%。304例患者中,只有16例為首選用藥,餘288例均已先後經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因為不能控制或效果不理想而要求服用癲剋星膠囊196例,用藥前後自身對照結果顯示,已對多種常用抗癲癇藥物表現耐藥,而不能取得滿意效果的病人,可望改用癲剋星膠囊而獲得有效地控制。經動物毒性試驗及患者服藥前後血、尿常規,肝功能檢查,均證明本藥無毒性、無副作用。48例服藥前後腦電圖對比結果:轉正常有9例,變化不明顯14例,改善11例,保持正常14例。
套用前景
1、動物試驗:
小白鼠急性毒性試驗。大劑量組動物100%死亡,而其他劑量組(不包括小劑量)也均有數量不等的死亡,經屍檢肉眼未發現異常。長期毒性試驗:在整個用藥過程中,動物一般情況良好,大劑量組中,實驗結果,淨增體重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但停藥15天即恢復正常,癲剋星可明顯對抗戊四氮致驚作用,對小劑量戊四氮的對抗作用優於大劑量,對印防已毒素所引起的驚厥及電驚厥都有不同程度的保護作用。
2、臨床觀察:
對304例癲癇患者套用該製劑進行了近期臨床療效觀察研究,除16例為首選用藥外,餘288例在接受癲剋星治療前,均已服用過其他抗癲癇藥物,因不能控制或無效而改服該藥,停用原抗癲癇藥物196例,採用自身對照方法進行了對比分析304例,有效300例,無效4例,顯效率91.78%,總有效率98.68%。其顯效率優於國內外資料報導的其他抗癲癇藥物。
綜上所述:由於癲剋星膠囊無毒性、無副作用、療效好,因此具有更廣闊的推廣套用前景。
鑑定意見
該研究方向正確,處方設計突出中醫特色、數據可靠,資料齊全,臨床療效高,抗癲癇較廣譜,使用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可長期服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設申報省級科研成果。
服用方法
劑量
DKXC癲剋星系列膠囊製劑,均供口服,一般每日3次,成人每次1粒,分早、中、晚服用。如果病人發作出現的時間有明顯規律性,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查早晚的用量。如發作均在晚上或入睡之後、半夜時間,可加大晚上的藥量,如多在白天發作者可改為早、中加大藥量。若逢天氣變化,月經期易發作的患者,在此期間宜加大一些劑量。常用量:1日不超過4粒,1日限量6粒(該劑量的使用,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小兒用量應酌減,由醫生酌定。參考劑量範圍,1歲每次1/8粒,1~3歲每次l/3~1/2粒,4~8歲每次1/2到1粒。
原則
上面介紹的只是癲剋星膠囊常用劑量和方法,作為抗癲癇藥物,在使用時應同時注意其他用藥原則。
比如:用藥劑量的掌握和調整,對於每個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特別在用藥初期都應該根據自身的反應進行耐心的調整;―因為個體藥物的耐受性和敏感程度存在差異。用藥劑量應符合個體化要求。個體化的概念,就是說用藥的劑量應該是根據某―個體面確定,在臨床實踐中就是要求努力調整到適合癲癇患者本人的適宜用藥劑量,具體標準是既能控制發作又不產生毒性反應,即最小有效量。這需要醫生的努力,更需要病人和家屬的配合。
又如:上面提到的可以根據病人的發作規律適當調整早、中、晚的用藥次數和劑量。但是又要注意不能把服用次數和劑量搞得不好記憶和掌握。這樣反而容易出現服藥的紊亂、無規律,造成漏服、錯服,進而直接影響到血中藥物有效濃度的穩定。
再如:服用癲剋星膠囊以後,對原來正在服用的其他抗癲癇藥,都應該有―個替換過程,決不能採用驟停方法。癲癇病人的藥物治療是一個長期用藥過程。病人及其家屬都要知道用藥的―般常識和基本原則,便於配合醫生,自覺、認真地堅持正規的治療。所以不論使用哪一種藥物,都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亂投醫、自選藥,更不能吃吃停停、服服換換,這對病情是十分不利的。
這些都是抗癲癇藥物治療中的用藥基本原則和問題,在服用癲剋星膠囊時同樣需要遵守和注意。
鑑別診斷
癲癇診斷應包括:是不是癲癇、是哪一型癲癇和查明引起癲癇的病因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確定是否為癲癇發作
(一)依據病史資料:這是診斷癲癇的主要手段之一,因發作時多有意識障礙,故除向患者了解病史外,還應向家人或目睹患者發作者作補充了解。注意詢問初次發作年齡、發作情況及以後的發作頻度、發作時間、場合,有無先兆,那一部位首先出現症狀,發作時有無意識障礙、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病理反射、自傷、外傷、失禁,發作後有無肢體癱瘓、無力、神經系統體徵等。
(三)排除其他發作性疾患:
1.癔病:臨床症狀與癲癇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癔病性抽搐發作時意識清楚或朦朧,發作形式多變,往往有號哭或喊叫,面色潮紅,瞳孔正常,一般自傷、失禁,每次發作持續時間較長,發作多與精神因素有關。
2.暈厥:發作時以意識障礙為主症,很少在臥位尤其在睡眠中發作,發作過程較緩慢,在意識喪失前常有頭昏、眼前發黑、腹部不適及心慌等症狀,暈厥時常有面色蒼白、血壓降低。意識喪失時很少伴抽搐,平臥後意識很快恢復。
3.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IA):呈發作性的局限性抽搐、肢體癱瘓、意識障礙或猝倒,應與部分性癲癇及失神發作相鑑別。TIA通常發病年齡較大,常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血脂增高等心血管性疾病,腦電圖多無癇性發作波。
4.發作性低血糖:可見意識障礙、精神症狀,極似複雜部分性發作。但發作多在清晨,持續時間較長,發作時血糖降低,腦電圖呈瀰漫性慢波,口服或靜注葡萄糖可迅速緩解。
(四)診斷性治療:若經上述診斷程式仍不能確診而又有癲癇可疑者,可試投抗癲癇藥物治療,若為癲癇可減少或完全控制發作。
二、區分癲癇的發作類型
主要依據詳細的病史資料、腦電圖常規檢查、長時間監測和錄相結果進行判斷。失神發作為雙側對稱、同步3Hz的棘慢波放電,肌陣攣性癲癇為多棘波慢波發放,部分性發作為局限性棘波、尖波、棘慢波,嬰兒痙攣為高度失律腦電圖。
三、查明癲癇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