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現象”是指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覆多次檢查的一種現象,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疑病現象
- 主要表現:對自己的身體特別關注等
- 治療方法: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 易發人群:具有敏感、內向性格的人
發病病因,心理社會因素,素質因素,醫源性影響,人格影響,發病症狀,注意事項,治療方法,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易感人群,
發病病因
心理社會因素
如婚姻的改變,子女的離別,朋友交往減少,孤獨,生活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缺乏安全感,均可成為發病的誘因。有一部分病人系醫源性的,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醫生作出診斷不確切,反覆令病人作些檢查,則造成病人產生懷疑患有某種疾病的信念。有一部分病人,在軀體疾病以後,通過自我暗示或聯想而疑病。
素質因素
醫源性影響
原發性疑病症的起病與心理社會因素和人格缺陷有一定關係。錯誤的傳統觀念,例如對手淫危害的過分誇張,既往的經歷,如親友死於某種嚴重的疾病,以及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對疑病觀念的形成都可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醫源性影響,值得重視。某些病人在就醫過程中,長期不能確診,反覆檢查,或診斷錯誤,或治療失當,或被迫接受手術等,都可能促使疑病觀念的產生。
人格影響
有些病例的疑病症狀產生於長期過度緊張、疲勞或受到挫折之後。這時的病人身份有利於患者擺脫困境,取得心理的平衡。如果患者的疾病行為得到親友和醫務人員的支持和強調,則各種症狀可近一步固定下來。孤僻、內向、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對身體變動十分關注、具有自戀傾向等人格特點,可為疑病症的發展提供重要條件。
發病症狀
對自己的身體特別關注。患者常將一般人並不注意的活動,如心跳、腸管蠕動等,或對身體某處的一點不舒適的感覺,如輕微疼痛、酸脹等都有很高的覺察力,並對鼻腔分泌物、糞便帶黏液、淋巴結腫大、咳嗽等特別關 注,並由此推斷自己有病。
疑病性的煩惱。是對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或假想的“嚴重疾病”而感到煩惱。患者對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焦慮不安的嚴重程度與其實際健康狀況不相符。
疑病觀念。患者確信自己患了某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疾病,其推理並沒有違反邏輯的地方,儘管根據並不充分。但他們不能接受醫生的解釋,不相信醫生的診斷。他們總認為自己患了嚴重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從而整天焦慮不安,情緒憂鬱。
疑病症的病因與精神心理因素刺激有關。此病患者應及時接受醫生的治療。
2.疼痛是本病最常見症狀,約有2/3的患者有疾病症狀,常見部位為頭部、下腰部或右髂窩。這種疼痛描述不清,有時甚至訴全身疼痛,但查無實據,患者常四處求醫輾轉於內外各科,毫無結果,最後才到精神科,常伴有失眠、焦慮,和抑鬱症狀。
3.軀體症狀表現多樣而廣泛,涉及身體許多不同區域,如內有一種特殊味道。噁心、吞咽困難、反酸、脹氣、腹痛、心悸、左側胸痛、呼吸困難,擔心患有高血壓或心臟病。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別是鼻子,耳朵以及乳房形狀異樣,還有訴體臭或出汗等。
注意事項
疑病患者本身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相信醫生的各項檢查。
(2)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不是身體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努力放下包袱和心理負擔。
(3)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
治療方法
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心理治療
開始要耐心細緻的聽取患者的訴述,讓他們出示各種檢查結果,持同情關心的態度,儘量不要挑動患者的症狀或要他們承認疑病是不可信,這樣往往適得其反,弄巧成拙,應儘量迴避討論症狀,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可取得親屬的協助,在患者信賴醫生的基礎上,然後引導患者認識疾病的本質,不是什麼軀體疾病,而是一種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就需要用心理的辦法去治療。如果患者的暗示性很高,可以作一些暗示療法。可獲得戲劇性的效果。但如果失敗,則就增加了治療的困難。另外,環境的轉移,生活方式的改變,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導患者作另一種有趣的事情,也可獲得一定的改善。
藥物治療
為了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鬱、失眠等症狀,可酌情套用安定和三環類抗抑鬱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