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術語,‘親所緣緣’之對稱。唯識宗所立所緣緣二種體性之一。又作疏所緣緣。與能緣之體相離,托仗他識所變之境及自身中別識所變之境以為本質,能起所慮托之相分,以其間接成所緣緣,故稱疏所緣緣。所謂所緣緣,系指吾人心識之見分(能認識客觀之主體)攀緣相分(主體所認識客觀之一切境界)時,心識為‘能緣’,相是‘所緣’,能緣與所緣相合時,稱為所緣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疏所緣緣
- 時間:1832年
- 性質:名詞
- 來源:佛教
佛學術語,‘親所緣緣’之對稱。唯識宗所立所緣緣二種體性之一。又作疏所緣緣。與能緣之體相離,托仗他識所變之境及自身中別識所變之境以為本質,能起所慮托之相分,以其間接成所緣緣,故稱疏所緣緣。所謂所緣緣,系指吾人心識之見分(能認識客觀之主體)攀緣相分(主體所認識客觀之一切境界)時,心識為‘能緣’,相是‘所緣’,能緣與所緣相合時,稱為所緣緣。
佛學術語,‘親所緣緣’之對稱。唯識宗所立所緣緣二種體性之一。又作疏所緣緣。與能緣之體相離,托仗他識所變之境及自身中別識所變之境以為本質,能起所慮托之相分,以其間接成所緣緣,故稱疏所緣緣。所謂所緣緣,系指...
又成唯識論於所緣緣立有親疏二類,據成唯識論卷七載(大三一·四○下):‘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親所...
佛學術語,‘疏所緣緣’之對稱。唯識宗將四緣中之所緣緣分為親、疏二種。與能緣之體不相離,而為見分(能認識客觀之主體)等內之所慮托,稱為親所緣緣。[成唯識論卷七] [1] 參考資料 1. 佛教知識 ...
於成唯識論卷七,謂上記之親疏二緣並為四緣中之‘所緣緣’;然唯識二十論則認為親所緣為四緣中之‘所緣緣’,疏所緣為四緣中之‘增上緣’。[大毗婆沙論卷十六、瑜伽師地論卷一、俱舍論卷七、成唯識論卷二、觀所緣論釋...
余嘗以陳(真諦)、奘(玄奘)、淨(義淨)、藏(西藏)四譯《觀所緣釋論》互勘,又以《疏》(護法)會《論》消文,章句義解,異同畢見。大抵陳譯與藏譯,論文與註疏,體勢相類 觀所緣緣論(3張) ,惟奘譯獨殊。夫奘譯之異於陳譯...
所緣緣,謂心識攀緣境界時,境界為心識所緣之緣。 2. 接連不斷。 [1] 出處 編輯 隋·慧遠 《大乘義章》卷三:“言緣緣者,六塵境界為心所緣,故名為緣。由彼所緣,與心作緣,故名緣緣。亦可疏助名之為緣,以緣故名緣緣...
凡心、心所之對象成為原因,而令心、心所產生結果之時,心、心所之對象即稱為所緣緣。唯識宗特分為親所緣緣、疏所緣緣兩種。如成唯識論卷七所說(大三一·四○下):‘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
依唯識正理識種非根,但因外人不知有八識內變根身以為識依,外變器界色聲等境,為識疏所緣緣,故方便說依五識立內外十色處,成唯識義。其實,五識的生起,內藉自種以為因緣,及依八識所變五淨色根,為俱有依增上緣,以八識所變...
著儒家政治思想〉,稿讀後意見書》中,提出美之形式須無量,形式雖無量,而均須隨時隨地隨人節之,以防其不美的藝術思想;關於哲學的,如《真如作疏所緣緣義》記錄一文所計論的唯識宗訓題,及對老子的首章解說等;其代友人執筆的...
協同譯主評量梵文原意,並評判漢譯之意與梵文的差異。地位僅次於譯主。著作頗豐,有《因明正理門論述記》、《因明入正理論疏》、《掌珍論疏》、《觀所緣緣論疏》等。窺基釋文見“巾國邏輯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