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疊溪海子湖面海拔2258米,原為疊溪城,為古代邊防重鎮。扼川西平原通松潘旱地及青海、甘肅交通要塞。歷代為重兵把守。據《茂州志》記載;漢元點六年(元前111年)即在此置蠶陵縣,後歷代多變。民國時屬
茂縣所轄疊溪區,城內商賈雲集頗為繁華。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疊溪發生7.5級地震。疊溪城中心部分在劇震發生的幾分鐘內幾乎筆直地陷落,呈單條階梯狀地震的下滑距離達500-600米。疊溪城及附近21個羌寨全部覆滅.四周山峰
崩塌;堵塞
岷江;形成11個
堰塞湖。傷亡人數近萬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國
疊溪大地震”。疊溪海子就是由於這次大地震而形成。其最深處達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達1.5億立方米,湖面面積350多萬平方米。
看著眼下這長達12公里的情邀海子,不知該喜還是悲。疊溪,一個曾被毀滅的小城。災難降臨的那一天。一場地震掩埋了一座城。折斷了一條江。但也留下一份補償;不久;倖存下來的人發現了這一串高原堰塞湖。稱它們為“疊溪海子”。
清晨時分,登上高聳於湖畔的雕樓,俯瞰全景,帶狀的水面灑滿金色的陽光令人迷醉,幾乎忘記隱藏在寧靜與碧綠中的那次災難。幸好有
怪石林,那是地震滾落堆積後,在岸坡上留下的又一景觀,告訴人們這份美麗所付出的代價。
地震遺址
“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最大的地震遺蹟”——1933年中國疊溪7.5級大地震遺蹟。
讓人驚詫的是這個遺蹟的美,不誇張的說,它可能是“中國最美的地震遺蹟”。
那次地震最主要的遺蹟是長達10公里、一大一小兩個前後相連的迷人湖泊,它的名字現在叫疊溪海子。
疊溪海子實際上就是
岷江主流的一段,是地震形成的
堰塞湖。湖面寬只有大約1公里,但是長卻有10公里之多,海子由上下兩處接連而成,形如腸狀。海子周圍青山環抱,湖岸翠草叢生,湖水碧波蕩漾,景色優美迷人。
海子出水口十分狹窄,水流湍急,浪花飛濺,似顆顆珍珠閃躍。每當前往著名風景區
九寨溝、
黃龍寺的遊客們路過這裡,便不由自主地被這裡的湖光山色吸引,停車遊覽。
據當地人說,海子最深處有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達1.25億立方米,湖面面積有350多萬平方米。
歷史
如果不是之前了解過有關的歷史,很難相信這個美麗的湖泊竟然吞沒過“近萬條活生生的生命”。
在這個湖泊下,曾經有一個繁華千年的古城,在1933年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午,在頃刻間被地震從地圖上抹掉了……。
古城就是疊溪城,為歷代邊防重鎮,扼川西平原通
松潘草地及青海、甘肅交通要塞,長期為重兵把守。據《茂州志》記載: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即在此置蠶陵縣,唐初為
冀州,明為疊溪千戶所,清改為衛,民國隸
茂縣。而疊溪城為“貞觀時築,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丁玉討復故地,命指揮童勝復築。高一丈,圍三百幾十丈,門四。成化間重修。”疊溪城扼松茂要道之沖,即是軍事重鎮亦是商留集散地。民國時屬茂縣所轄疊溪區,城內商票雲集頗為繁華。
形成原因
這座
地震湖的形成,是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茂汶以北的
疊溪鎮發生了強烈地震,據《中國地震目錄》所載:
微觀震中位於北緯31.9°,東經103.4°;
震級達7.5級,
震源深度為6.1公里。據當地倖存者講:震前曾持續乾旱40多天,震前曾有白色
地光產生,人們稱為“天門開”;前一天氂牛慘叫,天氣悶熱,地震發生時,疊溪鎮城居民,忽聞霹靂一聲,接著地面劇烈簸動,地下發生低沉吼聲,與地面上山岩
崩塌、房屋倒塌的隆隆聲相和,霎時飛沙走石,煙塵四起,天昏地暗,地面到處張開大縫,忽開忽閉。不過一兩分鐘,全鎮傾沒。當天入夜天氣驟變,狂風大作,暴雨如注。晚間又發生大震,地下隆隆聲不止,山坡岩石飛滾。直到次日早晨,一夜之間發生地震5次之多。此後數日,
餘震幾乎天天都有,有時還夾有幾次大震,地面上下簸蕩,砂石飛揚,地聲不息,成為一次空前浩劫。有感範圍北至西安,南達昭通,東到萬縣,西抵
阿壩。全城除一放羊的孩子之外無一倖免,死亡6800多人。
強烈的地震引起
岷江兩岸山崩,堵塞河道、形成
地震湖。
崩塌的山體在岷江上築起了銀瓶崖、大橋、疊溪三條大壩,把岷江攔腰斬斷,使流量為每秒上千立方米的岷江斷流。截斷了的江水立即倒流,掃蕩田園農舍,牛馬牲畜。經過30多天的倒流,因疊溪超過銀瓶、大橋兩壩的高度,注入疊溪壩內的江水又倒淹銀瓶崖、大橋兩壩,使三座地震湖連成了一片。湖水隨群山迴旋繞曲,逶迤四五十華里,最寬處達四五華里。
這次地震後的第45天,即10月9日。
岷江上游陰雨綿綿,白臘寨公棚地震湖崩潰,江水猛增。傍晚,高160多米的疊溪壩崩潰,積水傾湖而出,夾帶泥沙巨石,沿江而下,江中浪頭高達20丈許,吼聲震天,10里之外皆聞。沿江村鎮、田園一掃而光,數萬畝農田莊稼被毀。人畜逃避不及者,盡被卷人水中,又有2500多人喪生,造成了我國地震史上罕見的次生水災。
震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海子都相繼逐步潰決了。只有公棚和白蠟寨兩個一大一小的海子保留至今,人們統稱它們為“大小海子”。
建國後,黨和國家多次對大小海子進行勘查和治理,在它的附近還建立了
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對湖壩進行了疏導加固。如今的“大小海子”已成為鑲嵌在川藏高原上的一顆明珠。它不斷吸引著人們去遊覽觀光,而且還源源不斷地為羌族人民提供著甘美的乳汁。
科研價值
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地震遺蹟景觀地之一,疊溪在國內外地球科學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已有許多國內外科學工作者來此考察和研究。在疊溪古鎮遺址區,殘留的東城門半掩於荒坡中;
城隍廟的石碑石柱四散零落;路邊莊稼地里尚存當時火藥局的火藥碾;唯一保留的一段城牆和刻有“
蠶陵重鎮”的巨石,已隨崩滑的山體被推移到低下一百餘米的坡邊;此外還有關於
樊梨花點將台的較場鎮遺蹟區,梭梭寨遺蹟區。目前,地震遺蹟的保護還面臨許多問題。例如,震後遺留的疊溪城隍廟
石獅被盜賣出境,幸在廣州被截獲,但卻因經費原因至今無法運回。另外,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還很低,雖然近年來每年有超過60萬的遊客過境,但旅遊方式主要還是短暫停留的觀光式,未能向遊客充分展示
疊溪地震遺蹟景觀的內涵和魅力,尚未形成與資源類型和品質相稱的、有市場影響的旅遊品牌。
此外,在
蠶陵山下的這片土地,也許還隱伏著遙遠未知的文化之根,與
三星堆文明有著密切聯繫。有學者猜測,疊溪一帶的蠶陵山,可能就是
蠶叢王的安葬之地。疊溪海子原為疊城,約高出河面270米,為古代邊防重鎮,後歷代多變,民國屬茂縣轄疊溪區,駐軍一連,城內商賈雲集頗為繁華。
疊溪印象
1933年8月25日15時56分30秒,疊溪發生7.5級地震。疊溪城中心部分在劇震發生的幾分鐘內幾乎筆直地陷落。呈單條階梯狀地震的下滑距離達500-600米,城附近的21個羌寨全部覆滅,四周山峰
崩塌,堵塞
岷江,形成11個
堰塞湖。自然形成長達12公里的清澈海子,地震及引發的水災總計死亡6865人,傷1925人,遊人瀏覽此處常常感慨良久……
疊溪海子位於四川省阿壩藏羌族自治州
茂縣太平鄉
岷江河入上海子口處,有溫泉噴涌,常年不息,此處距成都251公里,距九寨溝193公里,是
九環線上第一個省級風景區。景區面積30平方公里,保護面積160平方公里。景區內名貴野生中藥材品種繁多,有植物類184科547種,在海拔3700–4200米的草甸地段,分布有蟲草、
貝母、木香、羌活、大黃等名貴中藥材。區內動物種類繁多,有金線猴、馬熊、野鹿、貝母雞等31種90多屬。受高山氣候影響,天景、氣景、水景尤為絢麗,玉帶般的溪溝將6個海子綴於一體,使各景點相連線,一點一景,變化無窮,其樂無窮,置身其中,仿佛走進一座精美的山水畫廊。當地羌民言:在雨過天睛、風和日麗的時候,常可見到海子中身長兩米有餘的不知名大魚掠過湖面,騰起10餘米的浪花,頗為壯觀。每年冬季12月至2月,水域面積403.05畝的白石海子,結成一片厚達1.4米的冰層,可來往行駛小型拖拉機,附近的羌民、八方遊客常在冰面嬉戲。漫步晶瑩如玉的冰上,悠悠然然;極目蒼勁的群山,令人心曠神怡……
主要景觀
“黃龍旅遊股份”開發的疊溪海子主要景區有:
疊溪地震遺址景觀;疊溪上、下海子;
疊溪古城遺址;點將台;富貴山;偷油洞;玉壘洞;神龜回遊等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清晨時分,登上高聳於湖畔的碉樓,俯瞰全景,碧玉般的水面灑滿金色的陽光,令人迷醉,幾乎忘記隱藏在寧靜與碧綠中的那次災難,幸好有
怪石林,那是地震一番滾落堆積後,在岸坡上留下的奇特景觀,告訴人們這份美麗所付出的代價。
疊溪地震遺址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地震遺址之一,同時也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地震
堰塞湖。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研究所世界遺產與國家公園研究中心專家最近通過綜合考證,認為地震遺址—茂縣疊溪“海子”已具備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條件。茂縣疊溪海子可入“世遺”。專家認定,1933年地震造成的茂縣疊溪海子,具備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