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內容主要包括理論篇、實證篇和應對篇三個部分。理論篇對網路謠言的基本理論如概念、變數、類型、傳播模式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梳理,重點考察不同傳播媒介下如微博謠言、微信謠言不同的傳播特點以及中國背景下謠言定量與定性的再思考。實證篇主要圍繞網路謠言自我淨化的影響要素、恐慌型謠言與集體行動、泄憤型謠言與情感動員展開。應對篇針對學界提出的各種應對策略存在的誤區進行了重新審視和反思,並從治標與治本兩個維度提出應對之道。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網路謠言的理論梳理 第二章 謠言與社會心理:理論整合與中國經驗 第三章 網際網路:謠言的助推器還是自我淨化器? | 第四章 謠言、恐慌與集體行動 第五章 群體性事件中的謠言、泄憤與情感動員 第六章 網路謠言的應對之道 |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1)在政府的闢謠時機選擇上,過分追求速度並不一定取得理想的結果。由於闢謠需要大量的證據鏈,而證據鏈的獲得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如果不顧事實的複雜性,而直接針對謠言草率回應,將喪失緩衝和迴旋的餘地。在事情沒有得到權威證實的情況下,好的方式是第一時間介入,而不是第一時間闢謠,比較優選的方式是知道一點,披露一點,並與公眾保持持續的溝通,這樣才可以實現速度與質量的辯證統一。
(2)網際網路導致了權力轉移,產生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網路意見領袖”(微博
大V),他們能發揮議題設定、信息擴散以及輿論聚焦的作用,是輿論放大擴散的重要環節,甚至在很多網路突發事件中,其影響力常常超過媒體和政府在微博中的傳播力。網路意見領袖強大的影響力是一把雙刃劍,他們既有可能是政治秩序的維護者,也可能是挑戰者和破壞者。他們越處於政治邊緣,越可能挑戰政府權威,因此用行政吸納的手段不失為一種穩妥和有效的方式,它更可以激活社會的活力,同時實現管理治理的方向轉變,這對於政治秩序具有重要意義。行政吸納既包括物質層面的,也有制度層面的,還有精神層面的。從網路意見領袖的構成來看,大多數網路意見領袖往往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經濟收入,很多意見領袖是想藉助網路來實現自己壓抑的政治參與欲望,所以對於這個群體,制度和精神層面的吸納更為關鍵。同時,行政吸納作為嵌入威權政體的一種過渡性質的治理模式,也不可避免有其內在缺陷,如果造成“權力的內卷化”,將使社會缺乏應有的活力,因此,網路意見領袖在保持基本共識的基礎上,在具體方式上還應保留其獨立性和靈活性,並與政府保持一定距離,才不至於扼殺市民社會的成長空間,也能為政府提供一種體制外的監督力量。總之,對網路意見領袖的管理應該寬嚴結合、剛柔並濟、轉堵為疏,積極把他們吸納到體制範圍內,使之成為一股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力量,這對於網路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從謠言與社會心理的關係看,謠言的發生折射出社會生態和政治結構,所以,不管是闢謠時機、闢謠話語還是闢謠工具,不管是運動式治理還是行政吸納,本質上都是權益之策。謠言作為一種集體行為,它本質上是社會心理的一種投射,是現實擠壓下一種體制外政治參與,這就不難解釋為何每次網路事件的發生和發展,謠言能夠輕易喚醒公眾的情感記憶,實現情感動員,它折射出中國公眾特定情感結構和社會生態。因此,對於謠言的治理,從公民角度來說要提高科學理性和交往理性。對於政府來說應該完善立法,拓寬制度化參與渠道,完善公民的“四權”——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參與權,舒緩底層負面情緒,建立制度化的矛盾解決渠道,使得公眾可以在敏感的公共事件中拋棄刻板意見,做到平和與理性,這才是謠言治理的長遠之道。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8年,該書獲重慶市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郭小安,1980年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重慶市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協會理事,兼任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傳播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思想史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公共關係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