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坐落位置
化龍鎮位於廣州市
番禺區東北部,與廣州
黃埔新港、廣州經濟開發區隔江相望,有13公里長的珠江岸線。鎮以駐地名。傳說宋末黃氏遷此開村,其子黃龍於村南建
龍山寺,鄉人稱祖化龍歸天,自此村名為化龍。1956年設
化龍鄉。1958年成立化龍公社,1986年置鎮。化龍鎮面積53.73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13個村民委員會及2個居委會,人口78137人(2017年),是廣州南拓發展的重點鎮。
化龍鎮是廣州南拓發展的重點鎮,東鄰石樓鎮,南鄰
石基鎮,北靠廣州市區,倚珠江航道與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埔新港隔江相望,西鄰新造、
南村鎮,與
廣州大學城緊緊相鄰,地理位置優越。京珠高速、北二環高速等主要交通要道貫穿全鎮,
黃埔大橋將化龍鎮與黃埔開發區緊密連線,交通便利。
經濟發展
全鎮工業以電動工具、包裝材料、電子、家電、服裝、手袋為主。廣汽自主品牌汽車生產基地、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生物醫藥園、數字家庭產業等大型項目已相繼落戶化龍鎮。
農業以花卉、
四大家魚養殖為主。蔭生
觀葉植物已形成品牌,成為聞名的蔭生觀葉植物生產基地。“綠蘿”被評為廣州市第一批名優農產品、
番禺區特色旅遊農產品;“白雪公主”、金鑽蔓綠絨和“芭提雅”分別奪得第二、三、四屆中國盆栽花卉交易會“金花獎”。“廣天力水門豬”被評為“番禺區十大名特農產品”。
化龍文化底蘊深厚,龍門橋、沙路炮台、各類宗祠古建築等文物古蹟遍布全鎮;
飄色、乞巧、龍舟、龍獅、曲藝等民間文化藝術歷久不衰,曾榮獲“中國民間文藝(飄色)山花獎金獎”“中國飄色文化之鄉”、“廣東省民間藝術傳承基地”、“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南宋末,黃粵南由新會來化龍鎮定居,其子黃龍在村南建
龍山寺,自任住持。死後,鄉人傳說他化龍歸天,故村名為化龍。後逐漸發展為圩市,但規模小於西鄰的新造圩,故又名細圩。
清代,鎮境分屬茭塘都的化龍堡和明經堡。民國時分屬深水社鄉和崗尾社鄉。建國初期屬禺南東區。1957年3月為化龍、明經兩大鄉。
1958年1月,明經併入化龍大鄉。同年10月,屬石樓團。1959年4月,從石樓析出為化龍公社。1962年1月至1963年1月,曾一度析出明經以南地區為明經公社。1984年為化龍區。1987年為化龍鎮,轄13個行政村,26個自然村,2個居民委員會。
自然環境
化龍鎮在縣境東北部。北隔珠江水道與黃埔新港隔江相望,西鄰新造、南村,東臨獅子洋,東南為石樓。東南經石樓、石?到縣城市橋為19公里,由市橋北往東經南村、新造、至化龍,亦為19公里。水陸交通四通八達。鎮境面積52.94平方公里,有水田26363畝,旱(基)地10236畝,魚塘1575畝。鎮境屬半丘陵半沙田地帶,西高東低。沖積平原占60%,其餘為低丘台地。
人口數據
化龍鎮本地人口約3.3萬人,外來人口近4.5萬人,轄區內有沙亭村、柏堂村、莘汀村、東南村、塘頭村、水門村、草堂村、復甦村、明經村、潭山村、山門村、西山村、眉山村共13個行政村,化龍社區和盛龍社區2個社區居委,1駐地部隊,1個轎車生產研發基地。
78137人(2017年)。
經濟狀況
農業發展
化龍鎮農業以花卉、四大家魚養殖為主。蔭生觀葉植物已形成品牌,成為聞名的蔭生觀葉植物生產基地。“綠蘿”被評為廣州市第一批名優農產品、番禺區特色旅遊農產品;“白雪公主”、金鑽蔓綠絨和“芭提雅”分別奪得第二、三、四屆中國盆栽花卉交易會“金花獎”。
工業發展
第二產業是全鎮經濟發展支柱,主要以汽車、汽配產業、電動工具、包裝材料、電子、家電、服裝、手袋為主,規模以上企業52家。
廣汽、國際商品展貿城、中糧制罐項目列入區“三個重大突破”發展戰略的主導產業。廣汽作為該鎮的重點龍頭產業,在經濟總量和產業聚集效應上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
廣汽於2008年7月21日進駐化龍,目前包括廣州汽車集團乘用車有限公司、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廣州工廠(整車工廠)、廣州汽車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化龍基地(研發中心)以及18個汽車零部件配套項目,總占地面積1400畝,共有員工9千多人。累計總投資金額達193億元,其中廣汽乘用車公司(傳祺)106億元,廣菲克47億元,新能源40億元。
第三產業
化龍鎮第三產業發展還處於初步階段,目前圍繞國際商品展貿城這一商貿區,化龍鎮先後引進了投資額達300億元的中國國際酒類商品交易中心、30萬人次駕考場和京東廣州分公司。
鄉鎮建設
鎮區建設
建國後,中共化龍鎮委、鎮政府辦事機構設於中心國小旁邊的適廬。1979年遷往今銀龍餐廳,1984年遷到龍源路今址。鎮內街道,多鋪花崗岩條石,有石街之稱,現大部分改鋪混凝土。
1984年化龍市場遷往碼頭附近,總面積5500平方米,投資85萬元。1986年始,鎮政府按照城鎮建設發展規劃,在鎮內劃分工業區、工商貿易區、生活住宅區。水門橋以北的東南村新圍為工商貿易區,開發水西住宅區(用地400畝),以水門橋以南至化龍中學沿公路兩旁為工業區。
除港澳同胞捐資外,鎮政府投資500多萬元辦公益事業,主要興建項目有
化龍中學、
化龍中心國小、化龍衛生院等。
交通郵電
化龍鎮有13公里的河岸線,上溯廣州市,下達獅子洋。
沙亭村有橫水渡口,可通
魚珠、黃埔。民國26年(1937年),建市(橋)化(龍)石(樓)公路,長19公里,1978年改鋪柏油路面。80年代後期,鎮村都重視改善投資環境,注重道路建設,各村修路擴路的費用,由鎮政府補貼30%。1990-991年鎮村共投入380萬元,鋪設混凝土路面4.2公里,擴建沙土路面15.2公里。
民國23年(1934年)化龍始有人工磁石電話機,1987年開通縱橫制自動電話,1991年開通程控電話。1991年共裝電話498戶(其中機關單位245戶,住宅211戶,個體專業戶42戶),電報去報2074份,報刊發行357478份,收寄信函99662件,收寄包裹674件,開匯票7360張。
飲用水及綠化工程
民田區飲用水向以井水為主,沙田區以河水為主。1982年興建自來水廠(地下水),只解決鎮街區附近及部分沙田區的飲用水。1991年鎮投資1400萬元在沙亭興建自來水廠,日供水量達6萬噸,首期2萬噸。計畫在1993年8月份可供化龍鎮用水。綠化造林1762畝(其中1991年荒山造林900畝),完成農田林網化種植64公里。
文化衛生
文化
民國時,春節期間各村有舞獅隊互訪,端午節期間盛行龍舟競渡,乞巧節婦女展出各有特色的
手工藝品,成為傳統的民間活動。節日或農閒,化龍、潭山等鄉邀請廣州一些粵劇班來演戲。
建國後,文化機構逐步建立。1958年建立文化站和有線廣播站。1952年各鄉組織業餘粵劇組,1967年組織文藝宣傳組,並建有文化室、籃球場。粵劇組、籃球隊常互訪表演,每月鎮電影隊下鄉放電影。
1979年以來,化龍鎮農村經濟迅速發展,文化事業有了很大變化,賽龍、舞獅又重新興起,化龍鎮新製造龍舟18艘。端午節,鎮舉辦的龍舟賽事,邀請港澳、海外同胞回鄉助慶,成為聯絡鄉誼的紐帶。
柏堂村在龍舟競賽中獲1987年度
番禺縣第二屆蓮花杯季軍獎。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生活有新的內容,普通家庭都添置
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1991年化龍鎮有電視機5200台,按戶計,普及率達60%。1991年化龍鎮
閉路電視實現化龍鎮聯網,主幹線長28公里,每周兩晚播放《番禺新聞》,《化龍新聞》則不定期播出,其內容多以報導縣鎮新聞或政策宣傳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等,深受民眾歡迎。鎮內有影劇院4間,平時放電影,節日有鎮舉辦的歌曲、粵曲、象棋等比賽,也有外地歌舞團前來演出。
教育
2006年10月順利通過廣東省專家組的創省教育強鎮的驗收。投入近1000多萬元完善化龍中學、中心國小。增建化龍中心幼稚園教學樓及配備,化龍二小、東沙國小的教學設備設施;投入近200萬元配備教師辦公電腦;
復甦村投入250萬元新建復甦國小綜合樓、配備教學設備設施以及修善校園環境;潭山村將投入1200萬元新建潭山國小。
市、區、鎮投資400萬元對屈氏大宗祠維修已啟動,投資200多萬元的化龍文化中心已經投入使用;投資300多萬元的楠山畫居,即將投入使用,潭山村參加中國
飄色大賽,勇奪山花獎。2006年12月24日,承辦
中國民族學會在該鎮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考察研討會,國內外著名專家、教授、學者40多人云集化龍,考察鎮村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包括屈氏大宗祠、龍門橋、炮樓、金面盆、石街等。
衛生
醫療衛生部門積極開展
醫院管理年活動,病人滿意度達95%以上;愛衛部門大力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為水門、塘頭的水改申請水改費100萬元。增加環衛硬體設施,擴大保潔隊伍,環境衛生面貌有新改善,居住質量有新提高,東南、柏堂塘頭、莘汀、
水門村等被評為廣州市衛生村。
所獲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