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龍鎮(湖北省房縣轄鎮)

化龍鎮(湖北省房縣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房縣化龍堰鎮(俗稱化龍鎮)位於房縣縣城以西20公里,305省道橫貫東西,是房縣西部重鎮。全鎮轄16個自然行政村,132個村民小組,轄6435戶,25860人,版圖面積160.9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龍鎮
  • 外文名:化龍堰鎮
  • 位置:房縣縣城以西20公里
  • 管轄:16個自然行政村
  • 面積:160.9平方公里
概述,歷史變革,傳說由來,經濟發展,資源特產,

概述

房縣化龍堰鎮(俗稱化龍鎮)位於房縣縣城以西20公里,305省道橫貫東西,是房縣西部重鎮。全鎮轄16個自然行政村,132個村民小組,轄6435戶,25860人,版圖面積160.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9633.1畝,其中水田10564.2畝,東與軍店鎮相連,西與窯淮、門古毗鄰,南與回龍接界,北與土城、大木接壤,最高海撥1500多米,最低海撥500多米,交通便利,是房縣西部7個鄉鎮的交通樞紐,縣房九公路在本鎮呈“Y”型交匯,谷竹高速公路橫穿全境。有小“Ⅱ”水庫9座,有全縣最大的汪家河水庫。轄19個村委會:化龍堰、竹園、泗河、擺上、西嶺、橋上、上營、作峪溝、桃園溝、西川堰、莊房、高橋溝、湯峪河、渭溝、上灣、土城、西街、高川、長望。化龍鎮歷史悠久,許多歷史人物在這裡都有故事傳說。相傳諸葛亮在化龍堰鎮長望村駐紮過軍隊打過仗,還有對聯為證——漢諸葛駐軍馬觀桃園長望西川,費長房騎化龍經茅坪顯聖下店。對聯中的軍馬、桃園、長望、西川和三國故事一脈相承,全連對仗工整,絲絲入扣。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貶到房州,李顯原本想把廬陵王城建在化龍堰鎮,城池修了一半,武則天下令禁止,至今廬陵王故居遺址還在化龍堰鎮古城村。
化龍鎮化龍鎮

歷史變革

1949年房縣化龍鎮為房縣三區,1956年為軍店鄉,1958年改為軍店公社,1961年為軍店區,1975年復置軍店公社,1977年更名為化龍公社,1984年建化龍堰鎮,當地百姓習慣上稱該地為化龍鎮。

傳說由來

在化龍堰鎮,有兩個關於化龍堰地名由來的神話故事流傳很廣。一個故事是,相傳東漢名醫費長房尋仙得道學成歸來時,由於相距家鄉千山萬水路途遙遠,師傅送他一根竹棍手杖讓他騎著回家,費長房回到家後,竹棍手杖落入深潭化成了一條金色的巨龍,“化龍”因此而得名。另一個關於化龍堰鎮名稱的由來則仍然於龍有關,傳說在很久以前,化龍堰鎮原本的名字叫“刑家堡”,離“刑家堡”兩里多遠有一條倉黃溝,倉黃溝的黃龍潭裡面住著一條惡龍,每年二月初二龍抬頭時都要吃一對童男童女,水仙就給受害童男童女的父母託夢,在堡下修築九道堰,堰樁上安插上蓮花尖刀,隱沒水面以下,待黃龍作惡時讓它碎屍萬段,從此老百姓不再受黃龍的殘害了,人們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從此“刑家堡”更名為“化龍堰”

經濟發展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21世紀,如今的化龍堰鎮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發展潛力巨大,迸發出蓬勃的發展生機。化龍堰鎮現在總面積160.9平方公里,轄16個村,13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860人。工業和特色農業該鎮是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07年1月開工新建的日產4000噸的乾伐水泥廠總投資3.6億元,建成投產後可實現余產值3億元,實現利稅3000萬元,同時化龍堰鎮還新建了兩家頁岩磚廠,同襄樊正大集團聯合建成了全縣最大的標準化養豬廠。境內氣候溫和、地域遼闊、水源充足,是全縣水稻、小麥、玉米主產區。地理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316省道穿鎮而過直達竹山、竹溪和川陝,連線九道、上龕、中壩、門古,車中路與316省道相交,是西部6個鄉鎮的重要門戶,全鎮基本實現了公路、電話、電視村村通,截止到2007年年底,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4億元,人均純收入2656元。這塊臥虎藏龍之地正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乘勢而上刷寫新的歷史成績。
竹房城鎮帶化龍鎮竹房城鎮帶化龍鎮

資源特產

有馬尾河、汪家河、指北河3條主河流,有水庫1座。森林資源以耳林、馬尾松為主,野生動物主要有香獐金錢豹黑熊野豬等。出產天麻、三七、天蘭星、七葉一枝花,黑、白木耳、香菇、生漆、黃花等土特產。主要礦藏有泥灰岩、白雲岩和煤等。主產稻穀、小麥、玉米、油菜籽等農作物。鄉鎮企業以水泥、金屬鎂生產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