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村(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尹莊鎮留村)

留村(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尹莊鎮留村)

留村為一鄉村名稱,在我國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尹莊、焦作市博愛縣孝敬鎮、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中五井鄉、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留村鄉均有同名鄉村,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村存在差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南省三門峽市
  •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門峽市
村情概況,發展,歷史,荊山黃帝陵,亞武山,函谷關,交通通訊,

村情概況

留村 地處靈寶市尹莊鎮,全村290戶,1132口人,分居在4個自然莊上,有黨員36名,7個黨小組,全村總面積5700畝,其中耕地只有1002畝,人均不足0.9畝,其餘全是乾石山坡。這裡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十年九旱,資源匱乏,素以貧窮著稱。過去曾流傳著一首民謠:"乾石禿嶺水土流,村窮人窮難餬口閨女寡婦外村嫁,留下光棍守坑頭,背井離鄉千里走,留村實在難存留"。這就是當時留村的真實寫照。

發展

此處為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中五井鄉留村發展史
60年代初,調整後的留村黨支部,認真聯繫留村的實際,對照本縣和外地的一些先進經驗,分析比較,切磋琢磨,一致認為,留村人多地少,山大坡廣,單靠人均9分薄地難以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開山興林,發展林果。於是,黨支部在廣泛徵求民眾意見的基礎上,針對留村的情況制定發展林業生產的總體規劃:高山遠山松柏林,低山溝凹五果園,背坡核桃地埂化,陽坡花椒連成片。他們廣泛發動民眾,採取林業專業隊與民眾運動相結合的辦法,在坡頂上播油松,在山坡上種花椒,在溝凹里植果樹,在地埂上栽核桃,在河邊上插楊柳,櫛風沐雨十多載,硬是在高山遠山造淞 柏林2400畝,低山溝凹發展梨果園200餘畝,陰坡地埂栽植核桃、柿子等經濟樹1.3萬株,用雙手在乾石區繪出了一幅綠色圖畫,千百年來,被貧窮折磨的留村人,透過這綠色看到了留村的希望所在。
陰坡綠化了,剩下的是"光有骨頭沒有肉"的1700畝乾旱陽坡,這在70年代還是個沒人敢於涉足的禁區。是進是退?經過反覆討論,留村黨支部作出了向陽坡進軍的決定。1972年春他們造反耐旱性較強的松柏、山杏、山桃、刺槐、花椒等數十種樹苗,東一片,西一塊地在土層瘠薄的陽坡上試驗,大膽探索陽坡綠化的路子,支部書記桑林虎,帶領大夥三易寒暑,幾經曲折從反覆實踐中,終於闖出了一條"開山造田,蓄水保土,種植花椒"的陽坡綠化新路子,並創造了花椒樹臥苗栽植新辦法。黨支部以8名老黨員為骨幹,組織了一支"老愚公綠化專業隊"。他們夏頂酷日,冬冒嚴寒,艱苦創業,堅持常年開荒造地,到共投工6.35萬餘個,硬是用拳頭大的石頭壘起5000餘條高1米,總長600多千米石岸,墊成5000餘塊總面積1160餘畝的花椒梯田,栽植花椒樹12萬株,使昔日岩石裸露的乾旱陽坡披上了綠裝,老黨員谷永林一人就劈山造田80餘畝,植下花椒樹1.6萬餘株。
留村黨支部帶領民眾堅持30年的艱苦創業。如今,留村的5900多畝乾石山,97%山的宜林面積已經綠化,共營造松柏林3000畝,發展梨果園300畝,人均達到2畝用材林,1畝花椒坡、150株經濟樹,林果業已成了留村的一大經濟支柱。留村不但植樹不占田,而且治山還增加了100多畝地,1000多畝山地也建成了穩產高產田,同1984年前相比,糧食總產量翻了兩番,集體積累增長了6倍,人均純收入翻了5番。當今昔的留村,"高山遠山松柏山,低山溝凹花果園,背坡核桃地埂化,陽坡花椒連成片,層層梯田繞山轉,清清泉水引上山"。人們都譽稱它是"平順的綠寶石"、"太行山上的綠明珠"。

歷史

靈寶市地處黃河中游,是人類最早活動和發祥地之一。且位於古代長安、洛陽兩大古都之間,這裡留下了各個朝代大量的古墓葬、古遺址。解放後,相繼出土了兩萬多件珍貴文物,有近百件文物屬全國罕見,為稀世珍寶。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骨器、陶器,有夏、商、漢、唐、宋、元、明、清歷代的珍品,著名的有東方劍齒象化石、陶樂俑、銅樂俑和宋代彩塑群等。人類早期活動遺址有五帝、雙廟溝、三聖灣、北陽平等多處,其中以北陽平仰韶文化遺址最為出名,面積在100—15000平方米之間,密度之大,面積之廣,為全國罕見。止2001年底,靈寶市文物保護遺址被確定為國家級1處、省級7處、三門峽市級3處、靈寶市級260餘處。
靈寶四季景色分明,自然風光迷人,是全國旅遊熱線黃河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景區(點)有西坡國家史前遺址公園、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荊山黃帝鑄鼎塬旅遊區、亞武山風景名勝區、窄口水庫風景區、鼎湖灣旅遊區、燕子山森林公園和女郎山風景區等。區內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健全,全年接待遊客102萬餘人次。2007年,靈寶陽平西坡遺址被確定為2006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荊山黃帝陵

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區西20公里陽平鎮,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部落這一代繁衍生息歷史佐證。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古時這裡荊山一帶災情嚴重,軒轅黃帝從崑崙山來到荊山查看。為煉仙丹個百姓治病,黃帝采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鑄鼎于山下。後人到此祭祀拜祖,絡繹不絕。現已修復了象徵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銅鼎。“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後來,人們便在此地建立黃帝衣冠冢,並建廟祭祀。1992年8月,地方政府投資600萬元在原址上建設成了陵幕(衣冠冢)、閣樓、大殿、山門、碑 廊、亭台等景點.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米的土堆,傳說就是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鬚溝,傳說是龍鬚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鬚草,說是龍鬚所變,周圍皆無。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著名詩人都曾到此拜謁,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年年農曆二月初九前後人們絡澤不絕前往祭祀瞻拜。

亞武山

位於靈寶市豫靈鎮南部,屬小秦嶺主脊北部山峰。景區內有景點150個,人文景觀30多個,景區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座。五座主峰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其中最高峰2413.8米。亞武山以險峻、峭拔的五峰為主體,以山清水秀為特色,以道教文化為內涵,以塔、洞、廟、殿等人文景觀為神韻,尤其是處於海拔1200米之上的玉鎖天湖,水域面積達7.5萬平方米,高山湖泊,中原罕見。
亞武山豐富的人文景觀有著千年的歷史沉澱,山上建廟敬道始於唐朝鹹亨年間,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明朝重修,清代續建,留下的廟宇宮殿有二十餘座,曾是豫、晉、陝三省交界處百姓朝山拜祖,道徒朝聖的理想之地。據傳,真武大帝曾修煉於此。山上還有宋朝抗遼名將楊四郎、穆桂英屯兵紮寨的遺址,有明朝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手下東闖王、南闖王、西闖王練兵之地。 山下有漢朝“四知”先生楊震祠,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冢和吳道子講學處等輔助景點。

函谷關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裡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外。

交通通訊

靈寶市區位優越,境內鐵路、公路、水路兼備,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交通運輸網路。隴海鐵路、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鄭西客運專線橫穿東西,209 國道縱貫南北;以市區為中心,通往各鄉鎮的公路全部實現了瀝青或水泥硬化路面;沿黃河一線有10處渡口;通訊設施完善,全市城鄉電話交換機總容量 13.33萬門,裝機總量11.53萬部,村村可以通電話;境內有中國網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鐵通等通訊服務網點,基本上實現了無盲區覆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