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長安區五台街道轄村,為五台街道人口最多的村,街道辦事處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留村
- 外文名:Liu Village
- 人口:3758人
- 方言:關中方言
- 位置:秦嶺北麓,南五台下
- 區號:029
- 郵編:710107
- 著名景點:留侯祠、大願寺、西彌街
簡介,村名來源,與民族大融合有關,與留侯張良有關,歷史沿革,景點,廣惠廟,西彌街,
簡介
留村由20個村民小組組成,分東、南、西、北四個片,共有997戶,總人口3758人。為五台街道辦事處駐地。
留村
村名來源
來源有二
與民族大融合有關
我國北方稱之為留村的村莊很多,大多與歷史上民族大遷徙融合有關。
史載西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先後有羌、氐、羯、鮮卑、匈奴等民族在關中地區建立了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燕等王朝。這一時期由於連年戰爭,導致關中地區連年戰亂,史稱“五胡亂華”。關中百姓十之八九逃往湖北、四川一帶,與此同時各族人紛紛遷入長安,史載“十室九空”。
遷來的居民一般將原村落稱作留村,而原居民將新遷入的稱為羌村和氐村,眾多的留村便是這樣形成的。留村和羌村相鄰對應存在,是留村的特點,各縣留村大都在附近有羌村存在。
有史為證,清《鹹寧縣誌》記載,五台留村村西有羌寨。而宋人張禮《游城南記》:“五台山北有留村數寺。”此村南有狄寨寺,蓋因晉末長安人大都外逃襄樊而此村未遷得名留村。
與留侯張良有關
留村為留侯廟而得名,實乃訛傳。《長安志》卷十一:“廣惠公祠,唐開成二年冊終南山為廣惠公,命長安縣令杜慥(左火右造)南山下置祠宇,以季夏土王日致祭,今五台留村有祠。”
今村中有廣惠廟,被誤認為留侯張良廟。相傳此地為漢時留候張良辟穀之地。
歷史沿革
據《長安縣誌》記載,留村形成於唐代以前,可追溯至西漢時期,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古代重要的宗教文化區。
明代宗景泰年間(1450-1456)鹹寧縣杜曲社設甘留里。
村內自古就流傳有“三十六丁字路,七十二座湯房”之說,就是說村里沒有一條直路,而湯房是寺廟給朝聖的人沿路提供湯飯、住宿的地方。留村至今還保留著一些明清時的布局和廟宇痕跡,非常有特色。
留村為南五台七十二湯房的起點(湯房是寺廟給朝聖的人沿路提供湯飯、住宿的地方),四面有城牆環繞,十二座城門,現仍有部分遺蹟存在,乃清末抵禦回亂時所建。
清末民初長安鄭子屏(遺著)《陪康南海先生游終南樊川記》“再南十里抵留村,宿廣惠廟側姚姓家。唐冊封終南山為廣惠公,命杜慥(左火右造)往祭,以其施雲雨而惠及百姓,故設祠以祭之也。”
景點
廣惠廟
又稱留候祠、張良廟,相傳此地為漢時留候張良辟穀之地,位於五台街道留村內。坐北朝南,面對大殿,背靠山門,始建年代不詳,內建戲樓,據廟門內側石柱上刻“大清道光二十八年歲次戍申桂月吉日立”。
戲樓為前歇山後懸山式屋頂,東北西三面有迴廊環繞,重檐翹角。屋面覆施板、筒瓦。戲台為台基式建築。中部為表演區,左右為文武場面,其後設耳房。四座偏殿分別供奉有,留候張良、瘟神呂岳、蜀帝劉備、和佛陀菩薩。
西彌街
作為古鎮發展主軸的西彌街,是一條與古樸的村落環境、山鄉風貌相協調,展示關中民間文化與習俗的商貿旅遊步行街。站在街頭望向街尾,這條筆直的步行街也不過近一千米的距離。兩旁全是仿古的門店,灰色調的建築,仿古門窗、仿古屋檐、磚刻浮雕都讓人感覺到明、清時期關中建築文化的神韻。整條街不僅建築整齊大氣,就連街道中間的景觀渠和無處不在的景觀小品,如拴馬樁、蹲獅等都透露著濃濃的文化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