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釋迦院牡丹呈趙倅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杭州知州叫趙抃。蘇軾在熙寧四年(1071),趙抃調離後,來杭州任通判。趙抃曾擔任過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故蘇軾尊稱他為趙倅,是尊稱副職的意思。蘇軾於次年春天遊覽寶成寺,見到寺院內有前任趙抃的題詩,感懷之餘寫下《留別釋迦院牡丹呈趙倅》詩。由此蘇軾詩中“使君”,指的就是趙抃。該詩的第二句“應問使君何處去?”是問趙抃離開杭州到哪裡去了?蘇軾與趙抃兩人都是因為政見與王安石不同而先後遭貶到杭州任職的。“前度劉郎在千里”一句,是引用唐代劉禹錫因參與“永貞革新”被貶謫的典故,感懷他與趙抃二人的共同遭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留別釋迦院牡丹呈趙倅》
  • 創作年代:宋朝
  • 作品出處:蘇軾詩集
  • 文學體裁:七言
  • 作者蘇軾
作者,詩詞正文,注釋,

作者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詩詞正文

春風小院初來時,壁間惟見使君詩。
應問使君何處去,憑花說與春風知。
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矣。
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里。

注釋

1、趙抃(1008年-1084年), 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信安街道沙灣村)人。北宋名臣。景祐元年(1034年),趙抃登進士第,除武安軍節度推官。歷知崇安、海陵、江原三縣,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召為殿中侍御史。其後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運使,旋改益州。召為右司諫,因論事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後,除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治平元年(1064年),以龍圖閣直學士再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後,官至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晚年曆知杭州、青州等地。元豐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1084年),趙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贈太子少師,諡號“清獻”。
2、小院:指釋迦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額寶成院,南宋寶佑五年(1257)賜額“寶成寺”。寺內的麻曷葛剌造像刀法簡練粗獷,藝術手法誇張,是國內惟一有絕對紀念的麻曷葛剌造像。麻曷葛剌造像是藏傳佛教“大日如來”範文的音譯,2001年7月,寶成寺麻曷葛剌造像因其在宗教歷史和宗教藝術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使君:指的即是趙抃(古代尊稱奉命出使的人為使君,漢時稱刺史為使君,漢以後用以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4、(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跡不詳,唐代詩人。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有《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5、劉郎:指劉禹錫。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一說是匈奴後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貞元九年,進士及第,釋褐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進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為相,遷監察御史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後,實踐“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宦海沉浮,屢遭貶謫。會昌二年,遷太子賓客,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追贈戶部尚書,葬於滎陽。有《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 玄都觀桃花》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有《再游玄都觀》詩:“”

  
譯文
初春作者像一陣風一樣來到小院,只在牆壁上看見使君的詩。
很想問問使君到哪裡去了。聽聽院裡的花怎么說給像風一樣的作者知道。
花開花謝年年這樣輪換,以前的花與今年的花一樣美麗,但是來看花的人已經老了。
去年的崔護如果再來的話,桃花卻已經變成了菜花。種桃道士劉郎猶在千里之外。

  
詩文欣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