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生態管理就是運用生態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跨學科的原理以及系統工程的手段和現代科學技術來管理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力圖平衡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介紹,創新,概念,方法,案例,
介紹
傳統的末端治理走的是“先污染後治理”的路,所帶來的結果只是污染物從一種介質向另一種介質的轉移,並沒有真正地消除污染,而且也無法解決複雜的、系統的環境問題。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清潔生產,促進了環境污染管理向工藝流程管理過渡,通過對污染物最小排放的環境管理減輕環境的源頭壓力。但是清潔生產只關注產品的生產工藝過程,而不考慮不同生產過程之間的連線,因此它只能解決局部問題。作為對清潔生產的一種升華和補充,產業生態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末迅速發展起來。 產業生態系統是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產業生態管理就是運用生態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跨學科的原理以及系統工程的手段和現代科學技術來管理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力圖平衡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產業生態管理是以生態學的理論觀點研究工業生產全過程,研究生產中的資源、產品及廢物的代謝規律和耦合調控方法,探討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的正面影響的管理手段。
產業生態管理的焦點從包括各種自然生態因素、技術物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耦合;物質代謝過程、信息反饋過程和生態演替過程的健康程度;經濟生產、社會生活及自然調節功能的強弱和活力,運用系統工程的手段和生態學原理去探討產業生態系統的動力學機制和控制論方法,協調產業內部、經濟與環境、局部與整體建在時間、空間、數量、結構上複雜的耦合關係,促進物質、質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術和自然的充分融合。
創新
產業生態管理是管理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首先,它強調經濟與生態的平衡可持續發展。其次,它意味著一種管理範式的轉變,即從傳統的線性管理轉向非線性管理(又稱循環經濟模式)。再次,生態管理非常強調整體性和系統性,要求生態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互利共生,謀求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穩定和持續的發展。它涉及兩個方面的創新:一是生態效率的創新,二是生態效用創新。 1、變對工業剩餘物質的管治管理為預防管理
傳統工業對剩餘物的管理是管制管理。末端治理就是典型的管治管理。管制管理並不能徹底解決資源利用問題,不會帶來生態效益的提高。工業預防管理模式則是針對工業廢棄物質的生產源,通過科學規劃生產流程,深度利用生產資源、技術提升生產工藝,力求使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剩餘物質能夠不斷重複使用(可以被不同的生產 程或在不同生產階段重複利用)。它一方面使剩餘物質不退出工業生產,由此減少環境的剩餘物質;另一方面加強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達到更少地利用自然資源,最終實現資源的有限循環和環境的持續發展雙重目的。
工業預防管理模式的重點不在排放物而在提高產生這些排放物過程的生產效率。如果將末端治理技術理解為結果管理的話,那么工業預防可以理解為過程管理。它是一種生產過程的整體、系統整合。從而減少剩餘物質的危害能力。
2、變單一化的、封閉式的傳統產業管理為在產業共生基礎上的生態系統管理
而生態產業強調系統的開放性和相對封閉性,不僅系統要經常引進和吸收周圍環境的先進技術、人才、新材料、新能源等,而且系統內的人流、物流、價值流和能量流應該在整個工業生態系統中按照多種工藝路線合理流動,以互聯的方式進行物質能量轉換。
概念
生態產業共生體的耦合研究從自然生態系統的系統代謝功能看,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者通過“食物鏈網”緊密相連,彼此間的物質傳輸僅需少量能量。而在目前的產業系統中三者基本上是分離的,在物質傳輸與轉換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建立一種高效的生態產業系統就要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生態設計與建設。在產業系統個體間建立高效和諧的產業物流“供給網”,進行物流的“閉路再循環”。即要在生態產業系統內的個體間形成一種高效的“食物網”供給關係。生態產業共生體區別於傳統的廢物交換項目,它不滿足於簡單地進行一來一往的資源循環,旨在系統地增加一個地區的總體資源,以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回收為重點,形成一體化的資源再生體系作為共生體的支撐。 因此,產業生態管理就是要以生態理論為指導,從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出發,依據加環增值、增效或減耗和生產鏈延長增值原理,運用現代化的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和經濟措施最佳化配置組合,建立一個物質和能量多層利用、良性循環且轉化效率高、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工業鏈網結構,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方法
產業生態管理方法可分為五類:① 面向產品環境管理的方法,即生命周期評價;② 面向綠色產品開發的方法即產品生態設計;③ 面向區域的規劃方法生態產業園規劃;④ 面向生態產業開發的方法生態產業孵化;⑤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管理。在生態管理的發展歷程中,生命周期評價和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標準作為核心方法和國際重要標準,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1、生命周期評價(LCA)
按照國際環境毒理和化學學會在1990年提出並給予的定義;生命周期評價是一個目標過程,這一目標過程在於評估涉及到產品、生產或者鑑別能源和資源用途和環境釋放活動的環境負荷,以此評價能源和資源的利用、釋放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並且評價和提供改善環境的機會。這些評價包括產品生產活動的生命周期的全過程,還包括提煉原材料、製造、運輸、銷售、利用(或再利用和維護)、循環和最後處置。
從上述定義可知,對於環境和產品進行生命周期評價不僅僅局限於工業的生產階段,運用這一方法將評估的領域擴展到生產、流通、消費和資源回收等4個方面。
生命周期評價必須具備環境親和性、產品耐用性、資源可回收型、產品功能靈活性、產品節能型。因此,生命周期評價可理解為實現產品在生產、使用過程中的廢物最小化,減輕環境的負擔;與此同時使工業產品具備相當高程度的生物特徵,以此實現“產品生態化”,最終實現“人造產品”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
生命周期評價作為一種環境管理工具,套用範圍十分廣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上的套用:產業企業內部的環境管理,政府和環境部門的政策、法規、標準的制定,對個人及公眾消費行為的引導。
關產品生態設計的理論儘管尚不完善,但在實踐上發展很快,生命周期設計(LCD),生命周期工程(LCE),生命周期管理(LCM)為環境而設計(DfE),為拆解而設計(DfD),為再循環而設計(DfR)等一系列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正在成為產業界的熱點和發展趨勢。
2、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體系
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國際標準化機構,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國際科學技術組織。
ISO14000是一個系列環境管理標準,它包含了環境管理體系、環境審核、環境標誌、生命周期評估、環境行為評價及產品中的環境因素等國際環境管理領域的研究與實踐的焦點問題。IS014000系列標準的核心是管理體系標準(IS014001~ISOl4009),其中以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標準最為重要,因為IS014001是企業建立環境管理體系以及審核認證的準則,是一系列隨後標準的基礎。
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要求組織在內部建立並保持一個符合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體系由環境方針、規劃、實施與運行、檢查和糾正、管理評審等5個基本要素構成。實施環境管理體系標準,為組織內部對自身環境行為的約束機制,同時也是系列標準中其他標準的有效實施,發揮先進環保思想與技術作用的基礎,促進組織環境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最終實現組織與社會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案例
丹麥卡倫堡城鎮的工業綜合體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高效、和諧的生態產業共生系統。該共生體並非其是技術的特殊突破,重要的是它極其重視並鼓勵企業、政府等建立密切的內部聯繫。目前該系統包括一個發電廠、煉油廠、生物工程公司;塑膠板廠、硫酸廠、水泥廠、種植業自然生態系統和園藝,卡倫堡鎮的供熱系統以及卡倫堡政府。這些企業與政府間建立了頗為創新的生態共生與耦合關係,他們通過市場交易共享水、氣、廢氣、廢物和能源等,並實現經濟利益的共享。一方面使得整個鎮的廢物產生實現了最小化,另一方面,各個系統單元均從相互合作中,降低了生產成本,直接獲得了經濟效益。卡倫堡產生共生系統成功地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利潤,真正做到經濟——環境雙贏。 卡倫堡工業共生體是一個零排放生態工業園。指的就是所有企業都在同一個地方,它們組成的共同體向自然生態系統的排放為零。那就是說,卡倫堡體系內的能量的封閉且不斷的轉換,最重要的還是它們的能量轉換是守恆的。恩格斯曾經說過:“在自然界中(如果我們把人對自然的反作用撇開不談)全是不自覺的、盲目的動力,這些動力彼此發生作用,而一般規律就表現在這些動力的互相作用中。”卡倫堡的工業共生體系就是仿照這種自然界中的循環守恆定律,體系各個能源層次在轉化過程中,遵守著物質不滅和運動不滅的定律,各個企業的能源都保持某種不變性。
卡倫堡工業共生體裡面的層次運動是在守恆中轉化,在轉化中守恆的。例如,發電廠的電能就轉化成了熱能(蒸汽),輸送給了煉油廠,而煉油廠在生長過程中排放的熱能有輸送回到發電廠(燃氣),發電廠再利用這些熱能轉換成電能。
卡倫堡工業共生體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因為在卡倫堡居住的居民非常少,也非常穩定,甚至有些居民幾代人都居住在同一個屋子裡。因此,卡倫堡企業之間有一種深厚的相互之間信任的感情,他們把自己的副產品作為交換物,交給其他企業作為原材料或能源,這也是建立在互為互助的關係上的。卡倫堡就是在這種企業間互相信任,副產品相互交換互助的情況下自主組成的一個體系。
卡倫堡體系中存在著應變協調機制,這個自發的工業共生體就是由這些機制聯繫起來,並對它進行調節的,其中就有經濟調節、政治調節和環境的調節。這些調節之間並不孤立,在系統中的任何環節和物品、能量都不會是孤立的,它們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它們之間先進行著協調,才對整個工業體系起積極的協調作用。當然,卡倫堡體系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例如,由政府提供的暖氣比國外引用進來的暖氣貴得多,但是為了保護卡倫堡體系,居民必須使用高價的暖氣,這樣是非常不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所以,制度本身也必須具有不斷的調節能力,以使各級系統經常不斷的自我反饋調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