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理論

產業分析理論

產業分析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處於統治地位,該理論偏重企業外部戰略環境的分析,認為外部環境是企業績效的主要決定因素,利潤來源於產業特徵和企業產業中的定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業分析理論
  • 外文名:Industrial Analysis Theory
主要內容
(1)波特認為,競爭優勢源於企業能夠向顧客提供超過競爭對手價值。其中,價值就是顧客願意為其支付費用的東西,較高的價值源於以低於競爭對手的價格向顧客提供同等的利益,或是提供遠遠超出較高價格的獨特利益。外部環境、特別是產業環境的條件與特徵強烈地影響著競爭規則和企業的贏利潛力,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和實現超過平均水平利潤的主要輸人和決定因素。換句話說,產業贏利性和競爭優勢是“5種競爭力量”互動的函式,即產業內競爭對手、供應商的侃價實力、顧客的侃價實力、替代者的威脅和潛在進入者。企業應該把對持久競爭優勢的關注轉向由上述5種力量所構成的產業組合和企業專有因素,運用“5種力量模型”和價值鏈分析來解釋如何獲取持續的經濟利潤,並據此理解產業贏利潛力和建立可防禦競爭地位所需實施的戰略,通過低成本與顧客願意支付溢價的差別化兩種途徑獲得競爭優勢。
(2)波特(1980)在《全球性工業中的競爭》一書中指出,跨國公司在進行國際競爭的過程中,要考慮兩個重要的戰略變數:一是其在世界各地經營活動的整合態勢,即跨國公司在價值鏈上各環節的經營活動,在不同地區的區位布局;二是跨國公司的協調態勢,即公司在分布於不同國家處於價值鏈上不同環節的經營活動之間的協調程度。跨國公司戰略實際上就是上述兩個戰略變數的不同組合。而跨國公司能利用這些不同組合,形成能夠發揮其獨特競爭優勢的環境,從而具有一種“新”的“戰略優勢”(相對於企業特定優勢、內部化優勢區位優勢而言)。
波特(1986)指出: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的主要出發點是解釋跨國公司的成因和動機。而戰略管理研究所關注的,是對現有跨國公司的管理以及國際競爭對於跨國公司的戰略含義。
波特以產業層次為背景,分析了6種因素對企業產品線的影響,這6種因素是規模經濟運輸成本分銷渠道、比較要素成本、市場需求的異質性以及對貿易的政府壁壘。在此基礎上,波特確定了4種基本的國際競爭戰略,即全球戰略、國家戰略、保護性適應戰略和混合戰略
(3)1990年,波特又從產業的角度提出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認為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企業組織與戰略這4個關鍵要素共同決定了產業競爭優勢。其中,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諸如自然資源、勞動力、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基本要素和現代化的通信網路、高精尖科技人才和領先學科等後天開發的推進要素;需求情況指國內需求與國際需求狀況比較而言的相對優勢(或劣勢),是企業的生產方式、組織形式、行銷經驗等因素賴以形成的基礎,決定了企業是否具有先行者優勢、內部規模經濟性或外部規模經濟性等競爭優勢;相關產業指上游產業下游產業輔助產業之間彼此緊密合作、互相促進的關係;企業組織與戰略指有利於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戰略和與其匹配的組織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