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之特質

生活教育之特質

《生活教育之特質》是陶行知所著作品,出自於《陶行知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生活教育之特質
  • 作者:陶行知
  • 作品出處:陶行知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您如果看過《狸貓換太子》那出戲,一定還記得那裡面有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出現了兩個包龍圖:一個是真的,還有一個是假的。我們仔細想想,是越想越覺得有趣味了。世界上無論什麼事,都好像是有兩個包龍圖。就拿教育來說罷,您立刻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教育:一種叫做傳統教育;另一種叫做生活教育。又拿生活教育來說吧,您又可以發現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主張“教育即生活”;另一種是主張“生活即教育”。我現在想把生活教育的特質指出來,目的不但要使大家知道生活教育與傳統教育之不同,並且要使大家知道把假的生活教育和真的生活教育分別出來。
生活教育的第一個特點是生活的。傳統的學校要收學費,要有閒空工夫去學,要有名人闊老介紹才能進去。有錢、有閒、有面子、才有書念,那么無錢、無閒、無面子的人又怎么辦呢?聽天由命嗎?等待黃金時代從天空落下來嗎?不!我們要從生活的鬥爭里鑽出真理來。我們鑽進去越深,越覺得生活的變化便是教育的變化。生活與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與被磨擦者都起了變化,便都受了教育。有人說:這是“生活”與“教育”的對立,便是“生活”與“教育”的磨擦。我以為教育只是生活反映出來的影子,不能有磨擦的作用。比如一塊石頭從山上滾下來,碰著一塊石頭,就立刻發出火花,倘若它只碰著一個石頭的影子,那是不會發出火花的。說得正確些,是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與沒有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磨擦起來,便發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發出生活的變化,即教育的變化。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又名知行,安徽歙縣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及社會活動家。早年求學於歙縣崇一學堂、杭州廣濟醫學堂和南京金陵大學等教會學校,1914年夏畢業於金陵大學文科。同年秋赴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獲政治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17年夏歸國,應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專任教員,後升任該校教務主任兼教育專修科主任。其間力主教學改革和促進新教育運動,並為杜威、孟祿等美國學者來華講演等活動擔任部分翻譯。1921年後,先後主編《新教育》等教育刊物,參與新學制改革和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等教育改革活動,參與發起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等教育團體,推行平民教育運動和鄉村教育運動,主持創辦安徽公學、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山海工學團、香港中華業餘補習學校、重慶育才學校和重慶社會大學等新型教育機構,並在長期的教育改革和辦學實踐過程中創立“生活教育”學說。在抗日戰爭前後,曾先後發起並推行普及教育、國難教育、戰時教育、全面教育和民主教育等教育運動,並為民族抗戰事業的勝利,在1936年7月至1938年8月間先後前往歐美亞非等28個國家及地區宣傳抗日救亡。1946年7月25日病逝後,被毛澤東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留世著作輯入《陶行知全集》等。編者簡介餘子俠(子峽),湖北蘄春人。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近現代史所兼職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有者。學術兼職有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全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社科聯委員等。近十年來,獨著和合撰《工科先驅 國學大師》等學術著作6部,主編和合作主編大型系列學術著作“中國著名大學校長書系”(1、2輯計18部)、“中外教育交流研究叢書”(6卷本)、《日本侵華教育全史》(4卷本)、《中國人留學史》(上、下冊)、《湖北考試史》(上、下編)等,並在《近代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多部(套)學術著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