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生詮論

生態養生詮論

《生態養生詮論》是中國著名生態養生專家、營養學和藥理學雙博士、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副會長劉長喜教授關於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一部新作。是在認真總結、系統梳理我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基礎上,借鑑西方健康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所取得的豐富經驗,結合中國居民目前的健康狀況和健康需求,以全面提高人們的健康素養,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行為和能力改善為目的而提出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作者,選摘,六大板塊,

作者

《生態養生詮論》,劉長喜教授信守傳播科學的生態養生文化,普及具有循證醫學基礎的健康科普知識的理念,反對盲目標新立異甚至偽科學。該書以“生態養生1236健康新法則”為主線,以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為依據,以西方健康管理理論與實踐為指導,以綜合全面養生的“木桶理論”為核心,系統闡述了情志、飲食、運動、起居、中藥/保健食品、四季六大養生技術和方法。此書既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生態養生的系統理論,也為實際操作提供了簡便易行的具體方法,可謂健康科普、綜合養生的力作。
該著作受到業內的高度評價。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教授認為,“劉長喜博士在現代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祖國傳統醫藥寶藏,借鑑西方十分盛行的健康管理理論與實踐,以系統、全面、通俗的方式,撰寫了這本《生態養生詮論》,實屬一種可喜的嘗試。該書既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生態養生的系統理論,也為實際操作提供了簡便易行的具體方法,可謂健康科普、綜合養生的心血力作,值得人們認真學習、不斷實踐。如能依書中所述方法從日常生活起居中注重養生保健,就一定有助於“春秋皆度百歲, 而動作不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會長、中國醫師協會會長、衛生部原副部長殷大奎教授認為,“該書立論清晰、語言流暢,科學性強,只要努力研習並奉行之,必將對民眾養生保健、延年益壽起到很好的作用。”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副會長、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總後衛生部原副部長傅征將軍認為,“《生態養生詮論》貫通中醫西醫,涉融傳統現代,兼研理論實踐,一定能為增進全民健康做出獨特貢獻。”

選摘

“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生”是指生物,一切有生命的物質;“態”是指環境狀態。“生態”是指生物或者生物體生存的環境狀態,以及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包括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和諧狀態。人們常用“生態”來形容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美麗、和諧等。
1236健康生活方式法則(生命樹)1236健康生活方式法則(生命樹)
生態學最早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由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率先提出。生態學既是一門研究生物與環境因素之間的學科,也是研究生物本身相互關係的學科,和醫學及環境保護有著密切的關係。生態學研究的終極目的是生態平衡。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是保養、調養、補養、養護;“生”是生命、生機、生存、生長的意思。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保生、壽世。
養生就是順應自然,全面系統安排、治理、調整人們的生活方式,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等全過程以修煉人身三元——精、氣、神,以期實現固本培元、保養真氣、保全生命、愉悅精神、增進智慧、防病抗衰、延年益壽、開發人體生命潛能的目的。
“生態養生”即是在遵循生物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治理、管理或者調整的全過程,應包含如下內容:一是對人體自身內環境變化的調養和調整,以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對疾病的診治與康復管理;三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生活、工作環境的適應以及和諧共處;四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和諧共處與良性互動。總之,生態養生既注重個體人的健康,也注重人與人之間、人與生存環境之間的和諧健康。
生態養生學是以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為核心,以現代醫學、現代營養學、社會醫學、健康教育學、全科醫學等最新理論成果為依據,以健康管理理論與實踐為指導,所形成的一門提高生命質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長壽、開發人體潛能的新學科
生態養生的全過程遵循1236健康新法則:“1”是指學習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2”是遵循祖國傳統養生理論和健康管理理論;“3”是指遵循健康監測、健康評估、健康干預三個養生保健全過程;“6”是指具體的生態情志養生、生態飲食養生、生態運動養生、生態起居養生、生態中藥/保健食品養生、生態四季養生六大養生技術和方法(如右圖生態養生1236健康科學生活方式[生命樹])
木桶理論木桶理論
生態養生六大技術的提出並非某人的創造和發明,而是源於祖國傳統的養生文化,與《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一脈相承。
生態養生必須是整體的、全方位的綜合養生,單獨的某一方面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養生的目的。把六大養生理論與實踐比作木桶的六塊板,哪塊板缺損水都會溢出。喜歡運動的人強調運動的重要性,而忽視飲食等其他五大養生法注重飲食的人,強調飲食的重要性而不能很好地進行體育鍛鍊;既注重飲食也注重運動者,卻因情志所傷而發病。正確的養生方法是情志、飲食、運動、起居、四季以及中藥/保健品養生缺一不可,即所謂的木桶理論(如右下圖所示)。
需特彆強調的是嚴重體質偏移的亞健康人群在注重整體綜合養生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中藥/保健食品的調養作用。中藥/保健食品養生的突出特點是抑制亞健康狀態向疾病狀態轉化,祛除亞健康的症狀和體徵,使機體恢復到健康狀態。

六大板塊

《生態養生詮論》就生態養生木桶理論的六大板塊,分成六個章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詮釋
一、生態情志養生
所謂“情志”,是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中醫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法,主要是指通過自己對外界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應的自我調節和轉變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中醫的情志養生主要強調以下幾方面:一是戒驕戒躁,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二是善調情緒,是指要善於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到最佳水平;三是避生三氣,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閒氣、怨氣和悶氣。
生態情志養生是依據中醫學的理論,結合現代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最新成果,提煉出通過神、性、氣的調和與修養而達到七情平衡、五志平和、祛病延年的目的的系統養生理論和方法。
二、生態飲食養生
現代營養學認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營養,即平衡飲食,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在世界飲食科學史上,最早提出膳食平衡觀點的是中國。成書於2400多年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已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及“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記載。
“五穀為養”是指粟(稷)、豆(菽)、黍、麥、稻等五穀雜糧和豆類作為養育人體之主食。粟(稷)、黍、麥、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豆(菽)則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等。穀物和豆類同食,可以大大提高營養價值。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是以碳水化合物作為熱能的主要來源,而人類的生長發育和自身修補則主要依靠蛋白質。故五穀為養是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
“五果為助”系指棗、李、杏、栗、桃等各種水果、堅果,有助養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富含維生素、纖維素、糖類和有機酸等物質,多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燒煮破壞其營養成分。有些水果若飯後食用,還能幫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輔助食品。
“五畜為益”指牛、犬、羊、豬、雞等多種禽畜肉食,對人體有補益作用,能增補五穀主食營養之不足,是平衡飲食食譜的主要輔食。動物性食物多為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而且含有人體必需的胺基酸,是人體正常生理代謝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物質。
“五菜為充”則指葵、韭、薤、藿、蔥等蔬菜。各種蔬菜均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物質,有增食慾、充飢腹、助消化、補營養、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腸癌等作用,故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益。
上述這些古樸的記載是我國先哲們提出的平衡飲食養生觀,具有很深的科學道理,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與現代營養學理論和實踐一脈相承,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觀點方法相通。但是,受當時的條件、環境等的限制,也有其局限性。如“五畜”多指畜養的動物,尚未包含現代人普遍食用的水產品等。
三、生態運動養生
採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為手段,以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為目的,以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為永恆追求的養生方法統稱為生態運動養生,又稱為傳統健身術。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積澱了許多獨具中國特色的運動養生健身術,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氣功、易筋經等,它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注重內外兼修、形神並舉的養生保健活動。
傳統的運動養生健身術,經過歷代養生家的不斷總結和補充,逐漸形成了運動肢體、自我按摩以練形,呼吸吐納、調整鼻息以練氣,寧靜思想、排除雜念以練意的養生保健方法。而且就其每一種具體的養生方法而言,又總是身、心、息並調,精、氣、神並練,特別是調神、息、意,幾乎貫穿於所有傳統運動養生保健法的始終。
傳統的運動養生保健法在歷代養生家不斷地總結和完善下,形成了一整套較為系統的理論、原則和方法,達到了非常好的健身、治病、益壽延年的功效。傳統的運動養生保健法非常注重機體內外的協調統一,和諧適度,生態運動養生也是在梳理傳統的運動養生保健法的基礎上,把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其有效的運動術推薦給人們,以期實現全民健身、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美好願景。
四、生態起居養生
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等。
中國的傳統起居養生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早在兩千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一段有關起居養生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起居條件不斷改善,人們逐漸養成了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定期沐浴、灑掃庭院、除蟲滅鼠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健康長壽做出了貢獻。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一是居住環境,是指人們居住地周圍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而居住地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藍天白雲之下,青山綠水之間是人們最理想的居住環境,所以,在選擇居住環境的時候,應儘量選擇那些自然環境優美,高爽乾燥、避風向陽、空氣新鮮、水質優良、樹木花草茂盛的地方,要遠離有水源污染、空氣污染或放射污染的地區,以保證居住環境的舒適安全。現代城市居民住所的選擇,除考慮交通方便,生活及社會服務設施齊全外,應以日照充足、樹木繁茂、空氣清新、濕潤清爽的地區為佳。
二是居室結構,是指居室內部結構的分布情況。居室結構主要包括有居室朝向、居室空間、居室安排等。就我國的地理位置而言,房屋的朝向一般以坐北朝南為佳,既具有“冬暖夏涼”的優點,還有利於室內採光、通風及溫度、濕度的調節。居室空間的大小應合理,太大不利於採光和保暖,也不利於濕度和溫度的調節;太小則不利於空氣的流通。近年來,城市居室的內部結構已逐漸向大客廳小臥室的方向發展。大客廳為全家人共同生活和接待客人的場所,應具有大眾化的特點,以寬敞、明亮、優雅、大方為主。臥室為家庭成員的個人生活空間,應突出個體化的特點,可根據個人愛好進行裝飾,以舒適安靜為宜。居室的房間要根據房間的使用功能而進行合理地安排,以睡眠為主要的功能的寢室,應選擇居室面積相對較小,但安靜而舒適的房間;以看書學習為主要功能的書房則應選擇向陽,寬敞明亮,清靜典雅的房間。
三是居室環境和氣候。居室布置應根據主人的個人愛好而定,但總體來講,居室的布置應以實用為主,儘量簡潔大方,樸實典雅,切忌豪華而不實用。居室牆壁的色調對人體的情緒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淡藍或淡綠色為冷色調,給人以清新、寧靜、安詳的感覺,具有緩解情緒,調節血壓的作用,較適用於精神緊張或患有高血壓病或失眠症的人;淡橙(紅)及淡黃色為暖色調,給人以溫暖、興奮、熱烈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客廳以暖色調為主,而臥室以冷色調為主,並根據主人的愛好而適當調整。居室環境的污染主要來源於建築裝飾材料、廚房燃氣等,所以在裝修時應儘可能地使用環保材料,廚房應設有通風裝置。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開窗通風,讓室外的新鮮空氣進入室內並使室內的空氣流通。
四是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順應自然界的晝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並要持之以恆。傳統養生學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之三寶,神為生命的主宰,能夠反映人體的臟腑功能和體現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說。人們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夠保養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紅潤,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醫張隱庵稱:“起居有常,養其神也”。長期的起居無常,作息失度,會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黃,目光呆滯無神。
五是勞逸適度,是指勞動強度與休息均要適合機體生理功能的要求。傳統養生學認為,正常的勞動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不但有利於人體氣血的運行,還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而有益於健康。但過勞則有損於健康,所謂“過勞”是指過度地勞累而有損身體健康而言,有“勞神過度”、“勞力過度”及“房勞過度”之分。勞神過度(即過度的腦力勞動)則耗傷心血,而出現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等症狀。勞力過度(即過重的體力勞動)則耗傷元氣,而出現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等症狀。房勞過度(即過於頻繁的性生活)則耗傷精氣,而出現腰膝酸軟、眩暈耳鳴、性功能下降等症狀。所以說,無論是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還是性生活都應該有所節制,避免過勞而損傷身體。傳統養生學還認為,過逸(是指完全不參加或很少參加勞動或體育鍛鍊而言)會使機體的氣血運行遲緩而不暢,脾胃的消化功能減弱,氣血生成不足,正氣下降,抗病能力降低,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易感染疾病。所以,根據自己機體的具體情況而適量進行勞動和休息對健康長壽有益。
生態起居養生是在梳理祖國傳統的起居養生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等的最新成果,緊扣生活起居這一主題而提出的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的養生保健理論和方法。
五、生態中藥/保健食品養生
生態中藥/保健食品養生的理論來源於“藥食同源、寓醫於食”。藥王孫思邈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療者,不足以全生。”生態中藥/保健食品養生的前提是充分分析不同人群的生理特點以及共性和個性的健康問題,首先選擇安全無毒、無任何副作用的生態保健食品服用,以彌補正常飲食養生所不及的保健效果。如實施了生態養生的五大養生技術,但是機體仍然沒有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者,再進一步服用毒副作用相對較小的中藥(中成藥或名老中醫處方湯藥),用以調養與診療。中藥的調養與診療具有十分獨特的中醫理論根據的,要通過中醫師的辨證施治來合理用藥,只依表象、症狀用藥,或者自以為是的隨便服用中成藥,不僅達不到保健養生的效果,相反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生態保健食品應具備如下突出特點:一是原料的高純度、高安全性,並且是國內外公認的具有很好生物學活性的物質。不要追求新奇特,更不要趕時髦,一種新的物質或者成分可能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但是,因為尚缺乏足夠的人群長期服用的效果和安全驗證,哪怕是萬分之幾的副作用率,對服用者個體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副作用。選擇純天然原料,不含任何化學合成成分,如海洋生物、食用真菌、天然植物或者中藥原料等具有很好的前景。二是目標人群明確而具體,針對性強,在充分考慮和分析人群特點的同時,高度重視機體的整體性。同時保健功能的理論依據充分,所能調整的生理機能全面,實驗數據可靠。從細胞代謝、微生態平衡、免疫調節、自由基代謝平衡、脂質代謝以及酸鹼平衡等六大系統的代謝平衡著手開發研製的保健食品產品具有廣泛的未來。三是遵循整體性和系統性原則,以複合型天然保健食品為主線,採取共性產品和個性產品相互配合使用、綜合干預方案來調養機體的亞健康狀態,預防和控制各種慢性病的發生。
六、生態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即可獨立於其他五大養生技術之外,又與其他五大養生技術理論與方法密切關聯,順應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規律來養生,是養生保健、健康長壽之根本。所以,筆者把生態四季養生的理論和方法融於其他養生技術章節中來詮釋,在此不加贅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