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山地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

《生態山地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是依託重慶大學,由盧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山地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盧峰
  • 依託單位:重慶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人地關係矛盾突出已成為當前制約我國山地城市發展、影響山地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由於山地城市形態所具有的多維立體性、生態敏感性與技術複雜性等地域性特徵,現有的二維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尚不能有效解決山地城市在自然生態資源和土地資源方面的發展瓶頸。為此,在對現有山地城市設計實踐進行總結的基礎上,通過對山地城市主要發展問題的梳理,借鑑生態城市理論與緊湊城市理論,從城鄉統籌、生態安全、資源整合等不同層面探索生態優先的山地城市發展模式,並對應地理條件、產業結構、土地利用模式等山地城市發展要素,著重開展以自然限定要素、交通空間整合、城市空間三維集約利用、城鄉空間一體化等專題為核心的生態山地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探索應對複雜山地條件的特定城市設計策略與動態控制機制,為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山地城市形態控制提供前瞻性的理論與技術支撐,以充分發揮山地城市的資源優勢,引導山地城市形態與自然生態環境有機協調發展。

結題摘要

緊湊、高效、節地和有機的生態城市形態,是當前我國山地城市解決人地關係矛盾、保證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以三維空間形態塑造為核心的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在山地城市整體形態控制、資源整合最佳化和土地集約利用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針對山地城市形態所具有的多維立體性、生態敏感性與技術複雜性等地域性特徵,以及當前山地城市在自然生態資源和土地資源方面的發展瓶頸,本課題在對現有山地城市設計實踐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借鑑生態城市理論與緊湊城市理論,對應地理條件、城市肌理、三維空間利用模式等山地城市發展要素,通過典型山地城市設計與研究項目的實踐探索,形成了地域性山地城市設計的研究架構和設計策略。首先,在巨觀尺度和中觀尺度上,構建了以自然限定要素為核心的生態山地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著重研究了基於生態敏感性分析的山地城市立體生態網路構成策略與方法,同時針對山地城市濱水區發展、新城建設等不同發展模式,提出了以城市生態組團為骨架、以“三條線三層次”為核心的山地城市空間形態整體控制與引導策略;其次,以城市公共空間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中觀尺度和微觀尺度上,探索了高密度山地城市中心區的更新改造模式和相應的城市設計策略和方法,包括基於TOD模式的城市空間三維集約利用、城市立體步行體系、城市歷史文化特徵保護、城市綜合體等方面的城市設計策略和方法,以及相應的現場調研、空間分析和城市交通分析方法;第三,基於山地城市城鄉空間相互交錯、相互依賴的現實,以及當前山地城鄉發展所面臨的巨大生態挑戰,提出必須以城鄉統籌的視野,發展產業與空間互補的城鄉體系,並據此提出了以生態優先為原則的4種中小山地城鎮發展模式,著重研究了山地中小城鎮空間拓展的城市設計策略和方法以及相應的城鎮整體空間控制引導機制。 本項目較好地完成了全部研究計畫內容,在研究期間,完成了多個不同類型的山地城市設計實踐項目,發表論文21篇,參加國內學術會議50餘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0餘人次,邀請國外專家參與課題研究1人次,依託本項目共培養研究生16名,招收博士研究生6名,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1名;在國外著名大學擔任訪問學者1人;項目組成員獲得“十二五”國家科技計畫課題子課題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1項;相關研究成果為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山地城市形態控制提供了整體性的理論研究架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手段,並為後續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