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山地城市濱水區的地域性規劃設計方法研究》是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由屈寒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嶺南山地城市濱水區的地域性規劃設計方法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屈寒飛
- 依託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課題針對我國嶺南山地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理論滯後、建成環境質量惡化的問題,套用數位化、空間信息以及物理環境模擬等技術手段,研究嶺南山地城市濱水區的規劃設計方法。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嶺南山地城市密集區的城市生長與濱水空間形態的演化趨勢;2、嶺南山地城市濱水區地域特徵與資源評價體系的建構與最佳化;3、嶺南山地城市濱水空間氣候適應性的規劃設計方法。擬結合粵北中心城市為典型案例進行理論與實踐綜合分析,探索適合該地區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模式。課題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採用建築學、生態學、植物學、行為學、心理學等學科交叉研究方法,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動態模擬與靜態比較相結合,獲得地區氣候適應性規劃設計理論和方法。
結題摘要
摘 要 韶關作為五嶺以南典型的山地河谷平原城市,其城市發展及空間形態演變具有突出的典型性。目前學術界關於山地濱水城市的研究主要局限於西南地區,有關五嶺以南,特別是北江流域山地城市的研究微乎其微。官方數據顯示,嶺南山地丘陵地貌占全區總面積的80%,其中以粵北山區為主的北江流域是全省地勢最高的區域。課題選取北江流域的核心城市韶關作為案例,在地域上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北江流域山地城市研究的空白。 研究發現,韶關與我國其他山地濱水城市有共性,也有突出的個性。其共性是:這類城市大多選址於依山傍水的河谷平原地帶,自然景觀資源優越;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城鎮空間相對侷促,可供發展的用地不多,城區大都跨河(江)向外拓展;區域城市之間的聯繫較為鬆散,中心城市對周邊城鎮輻射力較弱。以上特點在韶關城市空間形態演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另一方面,韶關因據“唇齒江湘、咽喉交廣”之地,軍事上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商貿上有“一吏當關,萬物難出”之利,同時也是最早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地域人文資源十分豐富。 課題從區域視角出發,選取秦漢-明清為時間跨度,從韶關古城的地理條件、文化演變、選址因素以及歷代城址變遷等方面探討韶關城市發展與地域濱水空間形態的演變趨勢。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宋代山水古城形態特徵以及明清韶關古城的空間形態特徵。可以看出,韶關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演變主要受制於水陸交通格局的影響。最後,課題選取廣富新街和昇平路歷史街區進行保護規劃設計及策略的研究。 課題研究成果對嶺南山地濱水城市演變與規劃設計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同時也為其他山地濱水城市設計提供參考。目前,該項目已取得以下成果:發表論文4篇,錄用1篇;協助培養本科畢業生6名;帶領學生以該項目為題的專項設計獲得2015年園冶杯競賽城市設計組一等獎,獲得2015年亞洲設計學年獎城市設計類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