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是2015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
  • 作者:鄔峻
  • 類別:城鄉規劃與發展研究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64154608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首次提出“第三自然”的設計哲學與方法論,是國內外部關於景觀化城市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的專著。該理論以文化驅動為代表的“第三自然”區分並整合以麥克哈格開創的自然生態為設計驅動的“自然”,和以簡·雅各布斯開啟的以社會研究為驅動的“第二自然”。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通過設計認知科學揭開“第三自然”的神秘面紗,概述了設計與認知的關係,將認知科學與人工智慧引入設計研究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徑,並縱深論述了景觀學概念的認知溯源以及重返一級學科後引入第三自然設計觀的重要性與可能途徑。中篇通過MOP認知模型進行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縱深設計研究與歷史文化探索。下篇集中於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案例研究及實踐運用,採用TCL類型學認知框架進行優秀設計案例分析,並結合筆者在中國、荷蘭二十多年的專業設計實踐與獲獎設計案例綜合展示了第三自然設計方法的成功運用。
對於城市設計、風景園林、建築與規劃專業的學生與學者,設計院專業人士,城市與景觀管理的政府決策者與開發建設者來說,本書是一本認識第三自然獨特城市設計方法的難得的參考著作。

目錄

總序
前言
上篇 認知第三自然
 1 基於設計認知的第三自然景觀學
  1.1 設計與認知
1.1.1 認知科學的歷史背景
1.1.2 將認知科學引入到設計科學中的必要性
1.1.3 設計科學與認知科學的關聯性
1.1.4 設計認知的構成
1.1.5 設計認知心理學
1.1.6 關於設計模式識別
1.1.7 設計中的知識運作
1.1.8 認知理論進入設計科學
  1.2 將認知科學引入到設計科學中的三個基本方法論
1.2.1 MOP設計形態學認知
1.2.2 設計先例認知
1.2.3 設計原型認知
  1.3 設計與人工智慧
1.3.1 從認知科學向人工智慧的跨越
1.3.2 人工智慧基本方法對設計科學的啟發
  1.4 對景觀學的不同認知歷程
1.4.1 對專用術語的認知與解讀
1.4.2 景觀在中西語境中的不同認知發展歷程
  1.5 景觀學重返一級學科後帶給景觀設計的機遇
1.5.1 景觀學科在中國的曲折發展
1.5.2 建築學中城市設計的含義及其缺陷
1.5.3 城市規劃學中城市設計的含義及其缺陷
1.5.4 景觀學具有的先天整合優勢
1.5.5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學科包容性
  1.6 相關學派對景觀化城市設計的認知和啟發
1.6.1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支撐與不足
1.6.2 “景觀都市主義”的支撐與不足
1.6.3 “新城市主義”的支撐與不足
1.6.4 “後現代主義”的支撐與不足
  1.7 基於“第三自然認知”的景觀化城市設計
  1.8 “第三自然方法”:一個融合三個自然的系統認知方法論
  1.9 系統認知方法論下的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囊括人類的全部需求
  1.10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認知基點和設計原則
 2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歷史文化優勢
  2.1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歷史文化驅動
2.1.1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文化保護作用
2.1.2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文化推進作用
  2.2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歷史文化驅動案例研究
2.2.1 亞特蘭大的啟發:復興第三自然
2.2.2 巴塞隆納的啟發:延續原有第三自然
2.2.3 巴西利亞的啟發:空地上塑造第三自然
2.2.4 芝加哥的啟發:塑造超級第三自然
2.2.5 底特律的啟發:後工業化的第三自然
2.2.6 洛杉磯的啟發:超現實主義的第三自然
2.2.7 費城的啟發:城市美化運動下的第三自然
2.2.8 亞洲大都市的夢魘:快速城市化下的第三自然
  2.3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歷史文化適應性
2.3.1 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適應性”與“自適應性”
2.3.2 基於歷史文化演進的第三自然“新城代謝”要素
  2.4 風水:世界早的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嘗試
  2.5 類型學:西方現代設計思想中傳承第三自然的歷史管道
  2.6 全球化:處於巨大變革中的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
 3 用景觀化城市設計研究開啟認知第三自然的大門
  3.1 “景觀設計中的研究”與“景觀研究中的設計”
  3.2 基於歷史文化調研的“設計先例研究”與“類型學研究”
  3.3 走向第三自然的景觀化城市設計研究
  上篇參考文獻
  上篇圖表來源
中篇 研究第三自然
 4 形態: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類型學
  4.1 景觀化城市設計類型學與設計認知
  4.2 從羅西的城市化建築到第三自然的景觀化城市
4.2.1 城市是一座大建築
4.2.2 城市化建築與景觀化城市
  4.3 景觀化城市形式、結構與功能的類型
  4.4 關於景觀化城市功能的分類學
  4.5 景觀化城市功能中形式和結構預假設
  4.6 景觀化城市類型特徵的尺度敏感性
  4.7 景觀化城市意象之類型
 5 操作性: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操作性
  5.1 景觀化城市的客體與文脈
  5.2 景觀化城市的文脈之依存性
  5.3 景觀化城市比較的土壤
  5.4 景觀化城市的實踐操作性
  5.5 景觀化城市中的傳說、形式、結構、功能、程式
  5.6 目標和手段為導向的景觀化城市設計方法
 6 表現性: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綜合表征
  6.1 景觀化城市設計的驅動方法
  6.2 景觀化城市設計基本研究分類
6.2.1 景觀化城市描述性研究
6.2.2 景觀化城市探索性研究
6.2.3 景觀化城市實證研究
6.2.4 景觀設計工具框架
  6.3 景觀化城市設計驅動的配置
  6.4 景觀化城市設計不同設計活動
  6.5 由設計驅動的景觀化研究:子集群1A
6.5.1 Ⅰ型——以景觀化城市個性化設計為基礎的景觀學研究
6.5.2 Ⅱ型——以景觀項目為基礎的研究
  6.6 由設計工作室驅動的景觀化研究:子集群1B
6.6.1 Ⅲ型——以景觀設計工作室為基礎的研究
6.6.2 Ⅳ型——景觀實驗類工作室的研究
  6.7 景觀化城市設計作品推動研究
  6.8 景觀化城市設計結果推動研究:群子2A
6.8.1 Ⅴ型——景觀獨立設計研究
6.8.2 Ⅵ型——基於比較性景觀設計的研究
  6.9 景觀化城市設計調查驅動研究:亞族2B
6.9.1 Ⅶ型——基於景觀設計檔案的研究
6.9.2 Ⅷ型——基於景觀設計師闡釋的研究
  6.10 景觀化城市設計的多元視角
 7 中國古典園林中設計先例與設計原型的MOP文化分析
  7.1 中國古典園林的起源與設計先例
  7.2 中國古典園林案例MOP分析
7.2.1 留園中的MOP
7.2.2 拙政園中的MOP
7.2.3 寄暢園中的MOP
7.2.4 網師園中的MOP
7.2.5 獅子林中的MOP
7.2.6 怡園中的MOP
7.2.7 豫園中的MOP 
7.2.8 退思園中的MOP
  7.3 中國古代內園林中的MOP認知模式小結
  中篇參考文獻
  中篇圖表來源
下篇 設計第三自然
 8 景觀化城市設計案例TCL認知分析
  8.1 透視第三自然形態學操作的TCL分析方法
8.1.1 TCL方法的類型學分析
8.1.2 TCL方法的構成分析
8.1.3 TCL方法的景觀配置分析
  8.2 TCL認知方法分析世界經典景觀化城市設計案例
8.2.1 澳大利亞墨爾本港
8.2.2 法國拉?維萊特公園
8.2.3 美國休斯敦發現公園
8.2.4 中國拙政園
8.2.5 美國芝加哥藝術之田
8.2.6 中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
8.2.7 日本橫濱新港
8.2.8 德國柏林波茨坦廣場區城市設計
8.2.9 荷蘭格羅寧根中心區城市設計
  8.3 TCL方法透視下的世界經典案例啟示
 9 全球化背景下第三自然景觀化城市設計的地域實踐
  9.1 第29屆IFLA競賽一等獎方案:基於第三自然的景觀化城鄉融合
9.1.1 項目背景
9.1.2 對於自然、第二自然與第三自然以及江南水鄉地域性特點的設計思考
9.1.3 將城市引入鄉村、鄉村引入城市的第三自然
9.1.4 目標與展望
  9.2 第49屆IFLA競賽三等獎方案:基於第三自然的景觀化城市更新
9.2.1 項目背景
9.2.2 中國“城中村”:第二自然的“傷疤”
9.2.3 基於自然、第二自然、第三自然的基址調研與分析
9.2.4 自然、第二自然和第三自然融合的創新景觀化設計策略
9.2.5 目標與展望
  9.3 景觀鄉村主義:基於第三自然的田園城市
9.3.1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地域範圍內無序的第二自然與自然、第三自然的衝突
9.3.2 基於第三自然的中國田園都市主義
9.3.3 田園都市主義的黃陂實驗
9.3.4 實施策略
9.3.5 中國城市邊緣的第三自然展望
  9.4 童話般的第三自然:丹麥健康城
9.4.1 項目背景
9.4.2 場地面臨的挑戰與策略
9.4.3 第二自然的社會島和醫療島
9.4.4 第三自然的老城延續與手工城市構想
9.4.5 自然的治癒農場與自然療法
9.4.6 前景與展望
  9.5 通向未來的第三自然:美國城市設計競賽一等獎方案,拉法耶創新工廠
9.5.1 項目背景與策略
9.5.2 新環境中的主要威脅:“知識創新”與“網路割據”
9.5.3 針對基地問題及周邊現狀的主要設計構思
9.5.4 具體設計對策與類型學方案
9.5.5 總結與展望
下篇參考文獻
下篇圖片來源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