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公講堂

《生公講堂》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詠唱金陵(今江蘇南京)的一處佛教古蹟。全詩四句,首句形象地渲染了當時聽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講法人數的眾多以及態度的虔誠,後三句筆鋒一轉,描寫生公身後的蕭條情景。其章法是前一後三式,即前一句盛,後三句衰,結尾“一方明月可中庭”最為人所稱道。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生公講堂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生公:晉末宋初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生公曾於蘇州虎丘寺立石為徒,講《涅盤經》,至微妙處,石皆點頭。因此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說。
⑵說法:宣講宗教教義。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中·鳩摩羅什》:“什以說法之暇,乃尋訪外道經書。”
⑶身後:死後。《後漢書·孔融傳論》:“代終之規,啟機於身後也。”扃(jiōng):上閂,關門。
⑷高坐:講席。講席高於聽講者的座位,故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寂寥:冷落蕭條。
⑸一方:指一個方形,猶言一片。唐李端送從叔赴洪州》詩:“後夜相思處,中庭月一方。”可:正,恰恰;當,對著。中庭:院子。

白話譯文

當年生公講法連鬼神也來聽,死後一座空堂夜裡都不用關門。
講經的高座冷落得積滿灰塵,只見一片月光正映照著庭院中。

創作背景

此詩可能作於寶曆(唐敬宗年號,825~827)年間,有人把作年具體到寶曆二年(826),當時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南京)。此時詩人已經年過半百,經歷過兩次貶謫,歷盡宦海浮沉,寫下《金陵五題》組詩,《生公講堂》就是其中一首。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詠唱金陵的一處佛教古蹟。生公是對東晉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他特別善於講說佛法,剛到蘇州時,由於不被了解,無人聽講,於是就對著石頭講了起來,結果石頭都受了感動,點頭讚許。“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諺語,就是說的這件事。可以想見,生公在金陵的傳法活動也一定是非常熱烈的,所以有“生公說法鬼神聽”一句。不說人聽,而說鬼神聽,形象地渲染了當時聽講人數的眾多和虔誠,這是深入一層的寫法。但後三句卻由熱變冷,轉寫生公身後的蕭條。蕭條的標誌是,當年的講堂現在已經一片冷清,連夜間都不用上鎖了。那莊嚴的高座,已是布滿灰塵,無人過問。末句“一方明月可中庭”,說一方皎潔的月色,灑在庭院之中,恰好形成別具一格的優美景象。尋常之景,寫來卻覺別有韻味。“可”字用得妙,增添了景色的迷人之象。
此詩最為人稱道議論的就是在最後一句。此句還引起宋僧人妄改的笑話。洪芻云:山谷至廬山一寺,與群僧圍爐,因舉《生公講堂》詩,末雲‘一方明月可中庭’。一僧率爾曰:‘何不曰“一方明月滿中庭”?’山谷笑去。“(《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二〇引《洪駒父詩話》)黃庭堅之所以笑去,乃在於改”可“為”滿“,實在乃點金成鐵之舉,令知詩者反胃。可見此詩”可“字運用之妙。
此詩章法是前一後三式,即前一句盛,後三句衰。與此相反的是前三後一式,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一般的七絕都是在第三句轉折,而這首《生公講堂》與李白《越中覽古》的轉折一在第二句,一在第四句,皆屬變格。

名家點評

南宋謝枋得《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唐詩選》卷一:“此詩乃笑生公也。‘生公說法鬼神聽’,言其生前佛法有神通也。‘身後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塵漠漠’,更不灑掃,惟有一方明月可以周遍於中庭。生前聽法二千人,今安在哉?”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卷一〇:“禹錫用‘可中’,字本此(指《佛祖統紀》),蓋即以生公事詠生公堂,非杜撰也。彼言白日可中,變言‘明月可中’,尤見其妙。”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劉禹錫像劉禹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