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黑斑病主要是由甘藍鏈格孢引起的、發生在甘藍的病害。主要危害甘藍的葉片,莖、葉柄、花梗和種莢也能受害。發病初期在葉面產生水漬狀小點,逐漸變成灰褐色近圓形小斑,邊緣常具暗褐色環線,以後向外發展形成淺色或浸潤狀暗綠色暈環,隨病害發展,病斑呈現同心輪紋,最後發展略凹陷較大型斑。
甘藍黑斑病是甘藍的一種主要病害,分布廣泛,在中國各地均有分布,發病率30%左右,嚴重時達100%,可明顯影響甘藍的產量和質量。甘藍生長中、後期,遇連續陰雨天氣,或肥力不足時發病重。
甘藍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實行輪作;增施基肥,增強寄主抗病力;及時摘除病葉,減少菌源等。發病初期還可以進行藥劑防治,間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藍黑斑病
- 外文名:Cabbage Alternaria leaf spot
- 別名:黑霉病
- 病原:甘藍鏈格孢、芸薹鏈格孢
- 為害作物 :甘藍
- 為害部位:葉片、莖、葉柄、花梗和種莢
簡介
為害症狀
- 葉片染病,受害多從外葉開始,初為水漬狀小點,後漸擴大發展為褐色至黑色小點,在潮濕氣候條件下病斑5—30毫米的圓形,有明顯同心輪紋,病斑周圍出現黃色暈圈,發病後期病斑上長出黑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嚴重時,病斑密布全葉,使葉片枯黃致死。
- 莖和葉柄染病,病斑長梭形,呈暗褐色條狀凹陷,具輪紋。
- 花梗和種莢感病,出現縱行的長梭形黑色病斑,潮濕時,病部也長黑霉;種莢發育不全,種子弱小乾秕且發芽率低。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防治方法
- 農業防治:增施基肥,增強寄主抗病力,注意氮、磷、鉀配合,避免缺肥;及時摘除病葉,減少菌源;與非十字花科作物隔年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