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體細瘦,光亮,形似螞蟻。雌蟲體長4.8-7.9毫米,雄蟲為5.0-7.7毫米。體軀除
觸角末節,前胸和足呈黃褐色或紅褐色外,其餘部分均為藍褐色。頭部前伸似象鼻,
複眼黑色,位於喙基陵蒸酷部兩側,突出呈半球形;觸角10節,直形,柄節1節,
索節8節,棒節不分節,特長(雄蟲此節圓筒形,長度為前9節之和,雌蟲此節長卵形,長度小於前9節之和)。前胸細長,在基部1/3處縊縮成頸恥謎剃狀。兩
鞘翅會合在一起呈長卵形,顯著隆起,明顯寬於前胸,表面各具不甚明顯的縱刻點列11行。足細長,腿節棒狀,
跗節為隱5節(擬4節)。
卵:橢圓形,長約0.63-0.69毫米,寬約0.38-0.45毫米。初產時呈乳白色,後變為淡黃色,表面散布許多小凹點而無光澤。
幼蟲:體長簡形,兩端小,稍向腹側彎曲,老熟幼蟲體長5.0-8.5毫米。頭部淡褐色,左上顎具2齒,右上顎具3齒,內唇棒直,兩側平行;下領須2節,下顎葉末端具剛毛1列;下唇須2節,短小。胸腹部乳白色至污白色,散生稀疏白色細毛;胸足退化為革質糊騙牛小突起。幼蟲共5齡,第二至四齡的胸、腹部各節較細瘦,背面和兩側有淡紫色斑;第一齡和末齡的胸、腹部各節肥粗,且無斑紋。
蛹:橢圓形,長4.7-5.8毫米。初為乳白色,後期呈黃色。複眼褐色。管狀喙彎貼於腹面,末端達胸腹部的交界處。腹部較長,各節節間細縊,背面隆起,具1橫列小突起,上生細毛;末節具尖而向背側彎曲的側突1對。
生活習性
甘薯小象甲每年發生代數各地不同。中國浙江年發生3-4代,福建的福州、晉江和廣西的桂林、柳州4-6代;廣西的南寧、廣東的廣州和潮安6-7代;台灣和廣東的徐聞及海南6-8代。世代交替現象存在,春末夏初成蟲較多,秋冬幼蟲和蛹居多。無明顯生理滯育期,只要條件合適,全年都可發生。多數以成蟲在野外雜草、石隙、土縫中、田間殘藤枯葉下越冬,部分以成蟲、幼蟲或蛹在被害的薯塊中越冬。在廣東的廣州和廣西的南寧等溫暖地區,無明顯越冬現象。
越冬成蟲開始活動時間、各代發生期及為害歷期因地而異。浙江溫州,越冬成蟲於2月下旬即開始活動,3月下旬大量出現,4月中旬至5月下旬為盛期,甘薯扦插後即陸續遷入薯田為害。各代成蟲盛發期分別為7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上、中旬及10月中旬,為害歷期為7-9月。福建同安、晉江符煉拔一帶各代成蟲盛發期分別為6月上、中句,7月中、下句,8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和11月,為害歷期為4-6月及7月下旬-9月上旬。廣西柳州,全年成蟲高峰期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一、二代主要在苗床為害薯苗,第三代主要為害早薯,第四、五代主要為害晚薯。
甘薯小象甲成蟲怕強光,故白天多躲藏在藤蔓枯葉下等隱蔽處,在清晨和傍晚活動。成蟲爬行能力強,並有一定的飛翔能力,可作短距離擴散,一般能飛3-6米,藉助風力可達2千米以上,有假死性和趨甜性,耐飢力強,可延續150天左右。
甘薯小象甲幼蟲整個階段都生活於薯塊或藤頭內。幼蟲孵出後即在薯塊和藤頭向內蛀食成彎曲的隧道,蟲體後方堆滿白色或褐色蟲糞。幼蟲在薯蔓內蛀食,一般向下鑽蛀成較直的隧道,並致被害處逐漸膨大,部分還可經薯蒂蛀入薯塊。每個隧道中一般僅有1頭幼蟲,每個薯塊少的只有1-2頭,多的可達100頭以上。
甘薯小象甲主要的寄主植物是
甘薯。除甘薯外,還能取戶夜食
蕹菜、
野牽牛、
月光花、砂藤、登瓜薯等
旋花科植物,但是只有在甘薯、砂藤和登瓜薯上能完成其生活史。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原產於印度,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泰國、馬來西亞、東埔寨、越南、日本、緬旬、菲律賓、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多米尼加、蓋亞那、加納、剛果、薩伊、模里西斯、烏千達、馬爾加什、波多黎各、古巴、海地、巴拿馬、夏威夷、宏都拉斯、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馬達加斯加、斐濟等均有分布。
中國分布:浙江、福建、江西、廣西、廣東、貴州、雲南、四川、湖南、台灣等省(區)。
繁殖方式
甘薯小象甲成蟲初羽化時體乳白色而軟,匿居著塊內,3-5天后,體色變深,體軀變硬,爬出取食活動。羽化後5-7天,開始交尾,一生交尾多次。交配後2-10天開始產卵。卵產於外露薯塊表皮下居多。產卵時先以口器將皮層咬成圓形或長圓形小孔,卵產其中。通常一孔1卵,偶有2-3粒。產卵期11-15天,每雌一生可產30-200粒。產卵最適溫度為27-32℃奔局愉巴。卵期為5-15天。定榆體雅
物種危害
甘薯小象蟲成蟲和幼蟲均能為害,但以幼蟲為害損失大。成蟲咬食薯塊、藤頭、莖、葉柄、嫩梢、幼芽。薯塊被害後,使水分散失乾縮,其傷口還容易使
甘薯黑斑病、
甘薯軟腐病等病菌侵入而發病、腐爛,造成更大損失。幼蟲鑽蛀薯蔓和薯塊,造成許多不規則的縱橫潛道,並排糞其內。薯塊被害後,呈蜂窩狀,變為黑色或黑褐色,並誘發病害,容易腐爛,產生一種特殊的腥辣味(故稱“臭薯”),完全不能食用,作為飼料,能引起家畜中毒死亡。甘薯小象甲在發生地區,常年損失15-20%,嚴重時可達50%,甚至絕產。
防治方法
嚴禁從疫區調運種薯、種苗,對從外調運種薯、種苗要嚴格檢疫,一旦發現檢疫對象要全部燒毀。
清潔田園。甘薯收穫後,及時拾淨臭薯、壞薯、遺株、殘蔓,集中漚肥,並在肥堆撒石灰粉,減少越冬蟲源和傳播。
選栽抗蟲品種。提早在8月間收穫,能避開嚴重發生為害期,可減輕或避免損失。
輪作和培土。嚴重為害區用玉米、水稻、豆類等非寄主作物大面積輪作1年以上,水旱輪作可壓低其為害,採用黏重土摻沙,沙土加泥,多施有機肥,及時灌水等措施,防止土地龜裂,適期培土可減少薯塊外露,減少成蟲侵入產卵為害的機會。
提倡採用甘薯小象甲性誘劑誘殺雄性成蟲,以壓低田間蟲口基數為主。製作誘捕器,用可樂瓶改制。在瓶中部鑽1對直徑約3厘米的小口,將鐵絲從瓶蓋直接穿入。其使用方法:在鐵絲上懸掛1個橡皮塞誘芯(鐵絲兩頭要打彎作鉤狀),在瓶底盛上5厘米左右的洗衣粉水層。將誘捕器掛在1根固定在田中離地40-50厘米高的木棍或竹竿上。667平方米可懸掛2隻誘捕器,採用棋盤式或梅花式排列。每個月換1次誘芯,每3-5天換1次洗衣粉水,以防發臭。在使用過程中誘捕器必須綁牢,以防大風、大雨將其打落。
注意事項:除用於誘殺害蟲外,切勿將誘芯隨意放置,換回的誘芯必須帶回家中銷毀。
誘殺成蟲。用鮮薯蔓紮成小團(200克左右)或薯片分別在40%
毒死蜱乳劑500倍液、50%
殺螟松乳劑500倍液或40%
辛硫磷乳劑液中浸3-6小時或12-24小時,撈起晾乾,製成毒餌放於薯地上誘殺成蟲,可收到良好效果。誘殺應於甘薯收後成蟲越冬前(初冬)或甘薯種前成蟲越冬後活動時(早春)進行。初冬可用鮮薯蔓毒餌,早春宜用薯片毒餌。一般均勻放置50-60片(團)/667平方米,置於預先挖好的小穴內,並在其上覆蓋碎瓦片或草團。
插前浸苗。把將要扦插的薯苗在上述任一種藥液中浸濕,立即取出晾乾扦插,可防治成蟲產卵為害。
噴藥防治。田間成蟲發生期可選用40%
速撲殺乳油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800倍液、52.5%高氯毒死蜱乳油或2.5%
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000倍液噴藥防治,以扦插薯苗的根基部及主莖部為噴藥重點。
甘薯小象甲成蟲怕強光,故白天多躲藏在藤蔓枯葉下等隱蔽處,在清晨和傍晚活動。成蟲爬行能力強,並有一定的飛翔能力,可作短距離擴散,一般能飛3-6米,藉助風力可達2千米以上,有假死性和趨甜性,耐飢力強,可延續150天左右。
甘薯小象甲幼蟲整個階段都生活於薯塊或藤頭內。幼蟲孵出後即在薯塊和藤頭向內蛀食成彎曲的隧道,蟲體後方堆滿白色或褐色蟲糞。幼蟲在薯蔓內蛀食,一般向下鑽蛀成較直的隧道,並致被害處逐漸膨大,部分還可經薯蒂蛀入薯塊。每個隧道中一般僅有1頭幼蟲,每個薯塊少的只有1-2頭,多的可達100頭以上。
甘薯小象甲主要的寄主植物是
甘薯。除甘薯外,還能取食
蕹菜、
野牽牛、
月光花、砂藤、登瓜薯等
旋花科植物,但是只有在甘薯、砂藤和登瓜薯上能完成其生活史。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原產於印度,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泰國、馬來西亞、東埔寨、越南、日本、緬旬、菲律賓、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多米尼加、蓋亞那、加納、剛果、薩伊、模里西斯、烏千達、馬爾加什、波多黎各、古巴、海地、巴拿馬、夏威夷、宏都拉斯、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馬達加斯加、斐濟等均有分布。
中國分布:浙江、福建、江西、廣西、廣東、貴州、雲南、四川、湖南、台灣等省(區)。
繁殖方式
甘薯小象甲成蟲初羽化時體乳白色而軟,匿居著塊內,3-5天后,體色變深,體軀變硬,爬出取食活動。羽化後5-7天,開始交尾,一生交尾多次。交配後2-10天開始產卵。卵產於外露薯塊表皮下居多。產卵時先以口器將皮層咬成圓形或長圓形小孔,卵產其中。通常一孔1卵,偶有2-3粒。產卵期11-15天,每雌一生可產30-200粒。產卵最適溫度為27-32℃。卵期為5-15天。
物種危害
甘薯小象蟲成蟲和幼蟲均能為害,但以幼蟲為害損失大。成蟲咬食薯塊、藤頭、莖、葉柄、嫩梢、幼芽。薯塊被害後,使水分散失乾縮,其傷口還容易使
甘薯黑斑病、
甘薯軟腐病等病菌侵入而發病、腐爛,造成更大損失。幼蟲鑽蛀薯蔓和薯塊,造成許多不規則的縱橫潛道,並排糞其內。薯塊被害後,呈蜂窩狀,變為黑色或黑褐色,並誘發病害,容易腐爛,產生一種特殊的腥辣味(故稱“臭薯”),完全不能食用,作為飼料,能引起家畜中毒死亡。甘薯小象甲在發生地區,常年損失15-20%,嚴重時可達50%,甚至絕產。
防治方法
嚴禁從疫區調運種薯、種苗,對從外調運種薯、種苗要嚴格檢疫,一旦發現檢疫對象要全部燒毀。
清潔田園。甘薯收穫後,及時拾淨臭薯、壞薯、遺株、殘蔓,集中漚肥,並在肥堆撒石灰粉,減少越冬蟲源和傳播。
選栽抗蟲品種。提早在8月間收穫,能避開嚴重發生為害期,可減輕或避免損失。
輪作和培土。嚴重為害區用玉米、水稻、豆類等非寄主作物大面積輪作1年以上,水旱輪作可壓低其為害,採用黏重土摻沙,沙土加泥,多施有機肥,及時灌水等措施,防止土地龜裂,適期培土可減少薯塊外露,減少成蟲侵入產卵為害的機會。
提倡採用甘薯小象甲性誘劑誘殺雄性成蟲,以壓低田間蟲口基數為主。製作誘捕器,用可樂瓶改制。在瓶中部鑽1對直徑約3厘米的小口,將鐵絲從瓶蓋直接穿入。其使用方法:在鐵絲上懸掛1個橡皮塞誘芯(鐵絲兩頭要打彎作鉤狀),在瓶底盛上5厘米左右的洗衣粉水層。將誘捕器掛在1根固定在田中離地40-50厘米高的木棍或竹竿上。667平方米可懸掛2隻誘捕器,採用棋盤式或梅花式排列。每個月換1次誘芯,每3-5天換1次洗衣粉水,以防發臭。在使用過程中誘捕器必須綁牢,以防大風、大雨將其打落。
注意事項:除用於誘殺害蟲外,切勿將誘芯隨意放置,換回的誘芯必須帶回家中銷毀。
誘殺成蟲。用鮮薯蔓紮成小團(200克左右)或薯片分別在40%
毒死蜱乳劑500倍液、50%
殺螟松乳劑500倍液或40%
辛硫磷乳劑液中浸3-6小時或12-24小時,撈起晾乾,製成毒餌放於薯地上誘殺成蟲,可收到良好效果。誘殺應於甘薯收後成蟲越冬前(初冬)或甘薯種前成蟲越冬後活動時(早春)進行。初冬可用鮮薯蔓毒餌,早春宜用薯片毒餌。一般均勻放置50-60片(團)/667平方米,置於預先挖好的小穴內,並在其上覆蓋碎瓦片或草團。
插前浸苗。把將要扦插的薯苗在上述任一種藥液中浸濕,立即取出晾乾扦插,可防治成蟲產卵為害。
噴藥防治。田間成蟲發生期可選用40%
速撲殺乳油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800倍液、52.5%高氯毒死蜱乳油或2.5%
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000倍液噴藥防治,以扦插薯苗的根基部及主莖部為噴藥重點。